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又一噩耗传来!3次征服世界的中国巨星陨落!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德国优才 德国优才计划 2021-06-22


太悲痛!噩耗再次传来,

刚刚,共和国又痛失一位院士!


关于他,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可他对祖国的贡献,

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

他这一生,

是值得每一位国人都细读的传奇。


他就是,陈清如。



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的他,

家里虽非大富大贵,生活倒也安稳。

可日军侵略的铁蹄,

彻底踏碎了他本应美好的童年。

亲眼目睹了日军的丧心病狂,

亲历了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

小小年纪的他,就深刻明白到,

什么叫做:国强则民安。


从此,让祖国变得强大,

成了他一生最执着的追求!

在他的人生里,

曾有一句话被反复提起:

“那时,在自己的国土上,

没有我们生存的自由,

凡是有血气的青年,
都会记恨在心里!”

慷慨激昂,字里行间,

皆是痴心的爱国情怀!



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学生时代的他,
就积极参加沦陷区学生的救亡活动。
通过学习革命的道理,
更坚定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决心。

而当时他抱有科学救国的思想,
也很喜欢学习深造,
于是选择了唐山工学院采矿工程系。
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并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从事,
选煤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做起了这门“灰头土脸”的大学问。


而刚到工作岗位,

他就遇到了世界性难题。


当时煤炭开发需要“洗煤”分选,

“洗煤”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

全世界都沿用这项技术。
可我国煤炭都分布在西部干旱地区,

在连洗澡水都没有的地方,

“洗煤”难于上青天啊!

于是年轻的他,下定决心:

中国一定要走出,

一条自己的选煤之路!


为此他不断钻研,

又前往莫斯科矿业学院学习,

学成回国后,他组织建成了,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选煤基础理论

和测控技术实验室。

1964年,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他,

指导和参加了我国第一座

用重介质旋流器处理末煤选煤厂的设计、

建设、安装、调试、投产的全过程。

同年,他还指导研制了,

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

从而解决了选煤用跳汰机的大型化问题。

然而正在积极研发中,

那场文化革命打断了一切,

而他默默蛰伏中......




1978年3月,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科学的春天”终于到了,

已经52岁的他马上步入正轨,

拼命工作攻关,

要将所有流失的时光追回来。


1984年,他率先提出了,

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

然而,这一想法在当时,

却遭到了不少质疑。

因为美国、苏联、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早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技术,

可还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国外技术设备这么先进,

花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搞出来的技术,

还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怎么能搞成呢?


当时的研制任务,

可以说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开发研究要什么材料?

不知道。

制作时要用什么理论?

也不知道。

该在什么环境里研究比较好,

更不知道!

......


而他清楚的是,

前方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但他毫不畏惧,

面对质疑和困难,他说: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研究不出来的东西,

中国人偏要研究出来!”



就是凭着一股拼劲,不服输的精神,

他带领团队从此扎根到荒芜的煤炭基地,

开始埋头做研究。

为了结合现场实际开展研究,

他常年都奔波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山西、陕西、山东等地,
去的煤矿一般都在距离城市,
几十里、几百里的地方,
一路颠簸转车换车那是家常便饭,
有时还要步行数公里才能到达。
而他迫切想要的就是追赶时间。

为了科研攻关,他的生活完全不规律,
饿了,路边店的一碗面就能解决;
住宿,十几块钱的大通铺他也照住。

然而,就在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时,

病魔却悄然而至。

因为长期劳累过度,

吃饭作息都不正常,

他突然便血,被诊断为肾癌

情况十分危急,

校领导去看望他时,

他却冷静地说:

“如果还有得救,立即手术,

如果无力回天,马上出院,

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之后的他,

手术才过20天,没休息几天,

就立刻强烈要求出院,

随后坐火车赶往七台河,

当时从徐州到七台河需要38个小时,

中途还要转一次车。

对于刚动过大手术的病人来说,

是相当辛苦的,有人劝他坐飞机,

他却嫌贵坚决不坐,他说:

“科研经费就这么多,能省一个就省一个。”



等到达黑龙江试验场地后, 

他又带着团队住在现场,

连续三个多月。

那里大冬天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

流出的鼻涕都能冻成冰渣儿。

可他这位年过六旬的南方人,

却站在冰天雪地里,

像个年轻人一样,

在厂房里爬上爬下,没人会想到,

他还是个刚刚动过癌症手术的病人。

而这期间,

他又历经妻子脑溢血去世,

悲痛的他,强忍着心如刀割,

但仍旧忘我继续工作。



艰苦奋斗数十载,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他的努力下,1994年6月,

世界上第一座工业示范性,

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厂,

在中国调试成功!

干法选煤的“天方夜谭”,

就此在全世界成为现实!


这也意味着,

世界第一台煤用概率分级筛!

世界上“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

选矿理论和技术的首次提出!

世界第一座

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

都属于我们中国人!

选煤历史上的重大革新,

这是全球时代进步的标志,

而这背后的大功臣就是他,

世界“干法选煤之父”,

中国人的他当之无愧!



只要是对祖国和人民有利的事情,

他必定全力以赴,鞠躬尽瘁。

功成名就的他,在晚年,

本可以享受津贴,好好去养养身体了。

可他却仍心系煤炭科研事业,

和煤炭开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

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

减少燃煤造成的污染,

还人们以蓝天。



他清楚知道,要想根除污染,

出路就在于洁净煤技术,

而这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为了攻克它,

70岁的他再次每日扎堆资料里,

提出了中国洁净煤战略构想。


2003年1月,

国矿业大学成立了洁净能源研究院,

他众望所归来担任院长。

年近八旬的老人啊,

不顾自己身患癌症的状况,

四处召开研讨会,

向国务院提交新创意,

主编大型著作《中国洁净煤》,

为了治理中国煤污染问题,

他不停奔走呼告,寻求良方妙药。



为科学研究踏遍矿山,

为污染问题不断探索,

而他步履不停的方向,

还有,不断为祖国培养矿业英才。


他先后带出了,

5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

科技人才和后备力量。

他们当中大多数如今都是,

国内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领军人物,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

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



而他除了教授知识,

最常对学生们讲的却是这样一句话:

“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

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

立地,就要结合行业和产业需求,

解决我们国家的重大问题。”


他的人生不止,奋斗永远不停!


2010年,

第16届国际选煤大会在美国召开,

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这是目前国际选煤界,

最高个人科技成就奖。

颁奖仪式上,他发表获奖感言说:

“我虽已85岁了,

但我还将继续为我热爱的选煤事业,

奋斗终身。”

在场的国际同行无不为之动容。



为了祖国和人民,

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

身患癌症这么多年,

他只想多活一天,就要奉献一天!



然而就在刚刚,

5月26日15时33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

因病医治无效,

在江苏徐州逝世,享年95岁。

这位中国煤炭矿物行业的开拓者
和奠基人,永远的走了,

这位真正的中国脊梁,永远的走了,

他是在时代的巨变中,

殚精竭虑,为祖国昌盛,

付出自己全部的芳华后,

留下功在千秋的事业后,

走的……

半个世纪漫漫征程,

从一穷二白到举世闻名,

从青春少年到华发老者,

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太多太多,

而我们对他知道的却太少太少!


龙之角,凤之冠,国之脊梁,

今天很遗憾,

我们竟以这样的方式认识您,

先生,您一路走好,

英雄虽落幕,

精神必永存!



推荐阅读:

刚刚,送别袁老,

这是他永远难以言说的痛!



谢谢您的阅读

-end-


2021年,我们在海外制作了,

一份非常难得,有意义的公益礼物,

送给全中国的大小朋友们,

打开下方视频,了解一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德国优才计划”

了解全球最优秀的中国人


喜欢本文请分享及右下角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