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6年前国家交给他一个任务,后来国家给忘了…..结局意想不到!

德国优才 德国优才计划 2021-07-17


如果交给你一项任务,

没有任何经费,期间无人问津,

你能坚持几年?

1年?5年?10年?

36年前,

国家交给他一个任务,

后来国家给忘了……

他的故事,尘封多年,

而他对祖国做的一切,

值得每一位国人认真阅读。


他就是,车洪才。



1936年,他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市,

降生于抗日战争战争前夕,

他自小目睹日军的丧心病狂,

亲历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

小小年纪的他,早早就明白:

国强则民族安。

怀着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执念,

高中毕业后的他,

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



当时恰好赶上万隆会议,

我国开始加强和亚非拉各国的联系,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

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语言翻译更是青黄不接,

水平也参差不齐,

大使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泱泱东方大国,

连驻国翻译都找不到几个?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的说,就是在外交上,

哪怕你有建交的心,

但是两国根本无法正常交流,

中方和其他国家,如同“鸡同鸭讲”,

缺少沟通桥梁,

相当于鸟无双翼,寸步难行!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上的周总理,急得不行,

立即让外交部召集外语系学生,

前往各国学习小语种,

当时正在念大三的他,

因为成绩优秀成为留学的一员。

刚接到通知时,他内心翻涌激动,

这是何等的荣幸啊,

能够去填补国家在这一块的空缺。



1959年,

他被派往阿富汗喀布尔大学,

学习普什图语,

普什图语是阿富汗官方语言,

建国以来学习的人不超过100个,

至今长期使用的也就30多人,

集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

新华社、边防和海关等。

当时他内心忐忑,在这之前,

他根本没听过这种语言,

但他认为,国家让自己来取经,

就必须尽快完成任务。


(晦涩难懂的普什图语)


他花了3年时间,

快速学完9个学期的课程,

期间一天假都没放过。

回国后,

国家对通用语需求的确很急切,

他被调来调去,

先在北京广播学院当老师,

后来又替人大政府翻译工作报告,

那段日子虽然忙碌,但终于可以为国家,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了,他很满足。


 

1975年,

为了增加中国在联合国的影响力,

国务院决定,

花10年时间出版160种中外语词典,

《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就其中是编写任务之一,

这项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在了,

在这门语言上能力格外出众的他身上。


1978年,

他正式接到商务印书馆的通知时,

只说了两句话:

“这是个非常光荣的事情”

“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

我出国所学的就是为了这一天。”

就这样,他和自己的助手宋强明,

踏上一条几乎看不见尽头的征途。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

决心要打造中国第一本优质普汉词典,

从此经久流传,

他粗略估算过,两三年之内就能完成。

可当他们真正动手时,

才发觉,这项任务难于登天!



平时使用一种语言,

掌握数千个词汇便绰绰有余,

可要编写一本语言词典,

那是成百上千倍的词汇量啊。

而且这是个小语种,

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能够和他讨论的专家几乎为零,

一旦遇到问题,他就只能一人去查证,

只能靠自己慢慢去摸索解决。


他和宋明强,

日夜挤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

只听见铅笔快速摩擦纸的声音,

很快,满屋子的纸片堆成了小山。

因为长时间高度集中精神,

他的眼睛受不了,像被针扎过一样,

遇到生僻的词汇,

一上午写不出几个词,

他只能自费购买海外相关资料想办法。



两人埋头兢兢业业编写,

可在这期间,

他们也像被人遗忘了一样,

进度怎么样?没人关心,

稿费有多少?不知道,

经费有报销吗?没听说过。

但他们没心思关注这些,

他们的念头只有一个,编写出来再说!


 

这项任务漫长而艰难,

这期间,

国际关系却动荡不安。

 

1979年,苏阿战争爆发,

阿富汗陷入动荡,

中阿关系也发生了改变。

《普什图语词典》的编写,

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没有任何人,

来给他一个明确的指示,

他心里想着,

既然没人说,那就接着继续编辑,

现在用不上,将来一定能用得上。

于是又继续埋头苦干了起来。

就这样,三年过去了,

他们整理了10万张卡片,装了30多箱。

工作进度已达到70%,

只需要再过一年,目标就能实现了!


手写的卡片


然而,就在此时,

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了他,

当时院里新设立一个专业,

需要做全国调研,

领导希望他别编词典了,

先去为院里做点更实际的事。

没有办法,他只能先把卡片锁起来,

谁能想到,这一锁,就是20多年。


 

调研3年回来后,

他被单位要求组织开设函授班,

这一干又5年过去了

任务一个接一个,

他在外勤勤恳恳工作,

心里却一直记挂着词典的编写,

他最担心卡片会丢失。


之前办公室搞装修,

他当成宝贝一样的卡片,

就被当成垃圾清了出去,

当时他一下子就蒙了,忍不住呵斥:

“你们这样毁东西,是犯罪啊懂不懂!”

那次事故,让卡片少了一百多张,

他白天工作,晚上熬夜查字典,

一个个查原稿,去补上,

他一直怀疑“到底是不是补齐了”。


车洪才编写字典的书立


后来,

学院的普什图语专业停止招生,

而52岁的他,

又被调到巴基斯坦大使馆,

国外的工作很忙碌,

但他依旧没忘记词典的事,

每晚想得睡不着时,

他便拿着巴基斯坦当地的普什图语报纸,

一个一个圈出新的词汇。

 

 就在他苦闷焦虑之时,

一个好消息从天而降。

他要被调往阿富汗大使馆了,

在那里他可以尽情查阅资料,

词典编写终于又能提上日程了!


只可惜,

命运偏偏给他开了个玩笑,

他前脚刚到阿富汗,

后脚阿富汗就爆发内战,

他必须马上撤离。

当时使馆被十三枚火箭弹击中,

一枚炸弹落在他眼前,

但没有爆炸,

他当时的第一个念头是:

“我命不该绝,使命没有完成,

词典的编著工作还等着我回去。”



回国后,

他第一时间就翻出10万张卡片,

编著工作还剩30%,

可时间已过去近20年了,

一直没人来询问他的进度,

但他不管这些,

既然接了任务,那就得做下去!

曾经的搭档宋明强已经去世了,

他也只能在工作之余继续编写,

又5年过去了,进度条已经接近90%。


但此时他的身体频频出现问题,

为了编词典,他的视网膜脱落了,

进行过两次眼部手术,

耳朵也听不太清了,

只有对着左耳说话他才能听见。

身边人都劝他别编了,

给年轻学生们去完成就行,

但他说:

这是自己的任务,不能随便糊弄,

哪怕用尽余生,也要完成这件事。



好不容易编写接近尾声,

新的问题又来了。


词典在出版社出版必须入电脑,

手写的十几万张卡片,

要一条条输入到电脑中。

年过花甲的他,又开始倒腾起电脑来,

课因为普什图语使用得太少,

和国内的大多系统都不兼容,

输入时频频出现事故,

他必须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输入,

面对如此大的困难,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投入的精气神,毫不逊色于年轻人!



就这样,4年时间又过去了,

5万个词条,合计250多万字,

这本历经30年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

终于在2012年年初,定稿了!


这本词典修订的过程,

历时整整30多年

没有鲜花,没有正规部门支持,

没有基本的经济支柱,

甚至连正规的办公室都没有,

可他毫不计较这些,词典修订好,

就是他最欢欣雀跃的时候,

开心的笑脸,真的就像小孩子。


2012年4月的某一天,

年过古稀的他,早早就起来了,

他特地洗了个头,穿上精神的皮夹克,

先出发去打印店,打印材料,

之后小心翼翼把它们装进包里,

前往北京商务印刷馆。



30多年来,他第一次回去,

进门后,他都不知道该去哪里,

问了一圈才摸到编辑室,

编辑室的小姑娘看他拿出,

写着《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原稿,

当场就愣住了。

词典一般是出版社委托编辑的,

但她没见过这样的书籍,

出版社的领导问了一个又一个,

最后在一份三十多年前的档案里,

找到当时的委托书。


 

原来,因为“文革”刚结束,

一切都很混乱,

而且人员调动频繁,

很多人都联系不上了,

连出版社都忘了这部字典的存在!




2014年,

《普什图语词典》终于出版了,

每千字稿酬为80元。

36年,一部词典,

80元1000字,值吗?

被问及这个问题时,

他坚定地说:

“我从来没有拿稿酬,

来衡量这部词典的价值,

我心里有底,

我编的东西的分量我知道。”



词典出版后,

阿富汗时任总统卡尔扎伊,

还仔细翻阅了,

并亲自订了100本,

中阿建交60周年之际,

卡尔扎伊高度赞扬了这本书,

认为词典有助于,

促进中国与阿富汗的交流。


(车洪才和阿富汗总统合影)


他这一辈子的坚持,

不仅挽救了中国外交的窘境,

更是刺激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感动之余,

许多人不能理解,

他是如何在无人问津,

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形下,

仍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

忍受长达36年的寂寞坚守?


而他的一番话,也许能给出答案:

“这是一个非常光荣的事情,

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

我从出国留学,

一生的学习就是为了,

能够回报祖国。”


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外语精英,

因为一本词典,重新被时代记起,

他义无反顾、奔赴理想的模样,

让人动容!



可遗憾的是,

今天知道他名字的人,

依旧是少之又少。

如今,

我国的外交体系越来越完善,

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但请不要忘记,

这样一位无畏付出的中国老人

他的赤子之心,让更多国人,

看到一段无私奋斗的历史,

同时,也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满腹才华,求真务实,

潜心研究,硕果累累,

历经磨难,不悔信念,

忠于祖国,无私奉献。

今天,让我们一起向这位,

曾被时代遗忘的外语精英致敬!


推荐阅读:

“最吝啬”的亿万富豪去世,

却为全中国人留下巨额遗产!



谢谢您的阅读

-end-


2021年,我们在海外制作了,

一份非常难得,有意义的公益礼物,

送给全中国的大小朋友们,

打开下方视频,了解一下:

喜欢本文请分享及右下角点"赞"和"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