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申请-考核」制会把寒门学子逼上绝路吗?

2016-09-08 李本先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澎湃新闻、科学网李本先博客及陶涛博客

新闻背景

清华大学9月1日宣布,今年将全面推进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适用于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公开招考等所有类型博士生招生。该制度,是指由申请人提出申请、院系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筛选和综合考核组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旨在全面考察申请人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更有助于选拔出科研能力强,而不是应试能力强的博士生。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表示,博士生教育更侧重学术导向,“申请—审核”制不再是“一校一策”,而是给予院系学科、导师更大的自主权,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制度、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清华在2011年就开始在医学院等院系进行了“申请—审核”制的试点。据了解,清华大学的“申请—审核”程序,包括个人申请、材料审查、综合考核和择优录取四个阶段。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同时建立和完善监督保障机制,规范招生流程,杜绝违规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教育部也多次提出,支持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改革,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澎湃新闻)

李本先:博士申请-考核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

在博士资格考试中,近几年非常流行申请-考核制度,并且有的学校已经开始了几年了。但从我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这一制度本来是好的,但如果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度,将会导致寒门更没有出路。


虽然很多大学没有详细公布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操作过程,但我用脚想一下,申请-考核主要考核的指标:1、论文。首先开始时,是EI论文,接着是SCI论文,再后来就是SCI影响因子。2、学业成绩。看研究生阶段的绩点。3、人脉关系。4、推荐信。

完全申请-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但是我们太聪明了。


1.看论文。有的学生非常聪明,对照制度,一上研究生,EI会议论文狂写,OK。这是审查-考核制度第一年的效应。第二年开始了,有人狂灌SCI。再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老板或家人从一开始就非常聪明,学生一上研究生,就专门交待学生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聪明的老板或家长,就用钱去办成这些事。甚至是雇佣枪手发SCI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寒门学生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一般都醒得较慢且没钱发文章。第二寒门学生太相信某些东西,有些事不愿意去这样做。


2.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当下研究生的考试,基本上是写大作业,写论文。出身寒门的人,大多数人只知道苦写,不会与所教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OK,这成绩不说,大家都知道。除非是寒门写的实在是太好了,那没有办法了。


3.推荐信。严格意义上,推荐信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当下,国内的推荐信,真的太假了。大多数都是自己写好,找个NB的老板,吃个饭,送点东西,签字走人。但寒门学子,由于受到先天的自然及社会关系的限制,是很难找到NB的老板为其撰写推荐信的。


4.人脉。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出身寒门的人,很少有机会去接触比自己身份地位都高的人,更别说认识本学院的院长甚至是学校级的大人物了。但有权有钱的人,却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这些大人物。


5.有底线的专家有多少?在当下,真正有底线的人有多少?在会议上敢说真话的有多少?有点正气的人有多少?说违心话的人有多少?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寒门选择读博士的路几乎被切断。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为了通过申请-考核制度,造就了大批浮躁的研究生,根本不安心认真读书打基础,而是想办法走捷径,找门路,想办法拼爹。


改进办法

当下的背景,博士招生应该采用混合制:申请-考核、考试相结合。即每年拿出30%的名额,通过申请-考核方法进行。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培养的学生有30%是优秀的,那么博士教育是多么的成功;70%的人还是要通过考试制度来完成,确保公平与公正,给一些寒门或真正有水平的人一次机会。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请勿对号入座,敬请指正与讨论!

陶涛:寒门学子不是呆子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李老师这个题目,缺乏最基本的逻辑。再次申明,李老师不要生气,我是批评这种逻辑的矛盾,并非抨击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且看下去。请允许小生用一下类比和反证法。


博士申请-考核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同样的,高考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作弊呀,可以上辅导班呀,寒门“醒得慢”);红绿灯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开车呀,可以闯红灯呀,寒门不会开车,或者不敢闯);医院收费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有钱人可以花钱看病呀,可以塞红包呀,寒门没钱呀,只能等死?!)。再深入一些,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阶层不平等,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按照这个批判法,还有什么制度是好的呢?李老师,您醒醒,其实申请-考核制比窦娥还冤,哭诉道:这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呀!


我长期较为关注申请-考核制这样的话题,早在2011年9月26日《中国教育报》上曾写过一篇文章《申请制要与淘汰制挂钩》。看了李老师的文章,我想讲三句话,当然不是为了反驳李老师,其实我不太擅长反驳人,说得不对,恳请李老师海涵。社会的财富分配有它复杂的一面,不能动不动就拿寒门说事,作为寒门学子的一员,我希望广大学子,特别是寒门学子以正视听,不要把不好的考试结果归结于博士申请-考核制上。


首先,李老师对申请-考核制缺乏细致的了解。李老师说,很多大学没有详细公布申请-考核制的具体操作过程。这显然不对的,希望李老师能够耐心得找一找,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特别是申请条件等。然后再来批评哪一条设计得不合理,这种批评才是有意义的。申请制的优点在于,你是考生你自己看,如果申请条件不符合,你可以换一家,反正申请条件提前都写得清清楚楚(理科定量一些,文科复杂一些)。这其实就是硕士毕业生找学术工作来应聘啊!开个玩笑,希望李老师不要说:简历应聘-面试制度,让寒门更没有出路。我想这不是替我们寒门学子说话发声,而是对我们寒门学子能力的亵渎。


其次,李老师,寒门学子不是呆子!寒门学子与富家子弟都是人,各有特点。寒门不代表没有竞争力,寒门学子也不差,寒门学子中很多人通过申请制读上了博士,而且表现都很好。退一万步讲,如果社会只认钱不认人,那寒门子弟应该是毫无出路才对呀,可事实呢?李老师,在文中大谈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发SCI论文,可是却忽视了寒门学子也有主观能动性,更忽视了申请-考核制本身的监督机制。李老师的这种想法,很大程度上把学术生态中的“恶”,盲目扩大到整个教育系统中来了;当然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很常见,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把中国社会中的“病”,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中来了。产生这种思维的根源很复杂,简单来讲,摧毁我们崇高信仰的不是个别坏的案例,而是我们自己“偏心”了。


最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来读博士?这才是初衷,因为到了博士这个层次,只看考试就不太靠谱了。说句公道话,关于选拔博士,如果有能力,综合素质强,申请制本身才不管你是富门还是寒门呢!这才叫公平。如果寒门学子水平不高,为什么要录取呢!是的,您可能看到一些学生有这样或者那样关于不公平的抱怨,您可以细细想想,即使有些砂砾进来了,它真的影响到钻石的品质了吗?可是话又说回来,读博也不是什么好差事呀,并不是什么光宗耀祖、鲤鱼跳龙门。没有信念的坚持,读博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煎熬;可是有信念的坚持呢?读博就是一个破茧化蝶的过程。


范进中举了,可结果呢?我倒是希望范进没中举,说不定自主创业去了呢!李老师,你说呢?

募格学院

募格学术的小伙伴们注意了,我们新开通了服务号——募格学院。关注募格学院,即可在每周的免费微课开课前得到提醒,帮您不错过任何一期微课。还有每日推送的【英语随身听】,优雅美丽又智慧的剑桥博士Selena老师将为你科普各类与科研学术有关的英语小知识。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