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余位世界名校教授与研究生现场交流,国内学生为何热心出国读博?

2016-11-21 人民网 北京日报 募格学术

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日报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2016博士生招生面试交流会 / PhD Workshop China 2016”分别于2016年11月19日-20日在北京喜来登长城饭店、11月22日在上海花园饭店举办。


该交流会的宗旨是为有志出国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和国外招收博士生的学校和导师搭建一个交流、沟通与面试的平台。通过本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海外院校代表能够向中国学生介绍博士生学科项目、专业申请知识、奖学金项目,并现场指导申请程序、进行面试等;同时,国内学生也能获得权威、全面、丰富、专业、准确的博士留学信息。


博士生招生面试交流会现场


来自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荷兰、土耳其、英国等10多个国家60所余所著名大学及研究单位的研究生院参会。驻华使领馆教育官员以及160多位院校博士生招生主管、教授和导师将现场向中国学生详解各自学校和院系的博士生招生、资助、奖学金申请、学科专业申请等问题,并进行面试。


博士生招生面试交流会现场

思贤若渴,盯住高端

据主办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介绍,目前各个国家对中国的高端人才求贤若渴,纷纷推出各类研究领域吸引中国学生,尤其是硕博人才。在本次交流会上,海外院校推出了材料科学、商科、生命科学、化工工程、教育、环境、计算机、地理科学、人文学科、机械工程、物理、电气和自动控制、生物制药与生物工程、临床医药与卫生、法律、能源和农业等20个学科的博士生研究领域,瞄准人文与社会应用科学的创新人才,尽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拔尖人才。


各个国家也实施各种举措,包括奖学金、助学金、签证居留等招收中国学生,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德国已经开设了700多个专门的博士生培养项目,为国际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特别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学、物理、化学、数学、经济、医学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


法国政府于2016年3月通过了“优秀人才通行证”计划,使得高学历人才可以直接在中国申请有效期为4年的签证,使之在抵达法国以后不需要办理其他的行政手续。


加拿大联邦政府为了吸引科研精英,每年欢迎1000名在加拿大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成为永久居民,方便他们继续留在加拿大工作学习和深造。


荷兰的博士生通常为带薪雇员,一般需要四年进行撰写论文和学术研究及职业规划,实现了无缝链接,所以博士论文结束就意味着就业的开始。


中英两国共同设立博士生短期科研访学项目,资助中国或英国博士研究生前往英国或中国开展为期3-12个月的学习或访问;同时,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英国继续停留12个月。


博士生招生面试交流会现场

免费参与,精准对接

中国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会官网登录www.phdchina.org,在线检索、联系、预约并确认海外院校导师的面谈时间,然后在展会现场,与教授如约会见。为了确保学生和海外院校代表的现场咨询和面试效果,该活动只接受学生本人网上注册登记,然后凭截屏或打印的“在线注册确认函”入场参会。 所有注册登记的学生均免费参加。


为了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参会院校的研究项目,8场博士生项目讲座将同期举办,全面介绍各个大学的研究项目、招生条件、语言要求、对口专业和奖学金申请等。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法国大使馆以及一些参会院校也将举办专场讲座。

国外读博?招聘重“海归”倒逼学生“镀金”

记者调查发现,2000多名参会的研究生中,不少人本身已是博士生,他们打算博士读到一半甚至是取得国内博士学位后,继续出国读博。多名受访者表示,做出这番打算主要看重国外高校的科研实力及研究生教育水平,另外国内大学招聘重“海归”轻“土博”的趋向,也倒逼立志走学术路线的人不得不出国“镀金”。


北京大学材料专业的女博士生小吴本可以顺利毕业并在京一家国企找到对口的工作,唾手可得的机会令旁人羡慕不已,她却有另一番打算,“没意思,我就想做科研搞学术。”

她努力申请了很久,还是没有收到国外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周六专门拿着厚厚的英文简历,跑去交流会面试。想着还没有着落的留学之路,她挠挠头,显得很苦恼。即使申请成功,留学之路也并不轻松,她至少要在国外再读两三年才能获得新的博士学位。

30多岁的北师大历史专业博士生小张毕业后想去高校当老师,可放眼一望,稍微有点名气的学校都要求新进的教师有海外背景,即使是文科专业也不例外。他告诉记者,目前的打算是先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项目,如果不能成功,只好出国再读一个博士。

花了5年半时间,在清华大学电子系取得博士学位后,小余又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读博士,而且选的是同样的专业。小余回忆,在国内时没在科研上下功夫,前4年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最后一年匆匆准备毕业的事儿。出国读博也是想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至于外人的不解,小余毫不在意,他也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他出国后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发了两篇顶级会议的论文,满足了毕业要求,当然如果要把博士学位拿下来,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


研究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招聘会现场(资料图)


多位受访者表示,出国读博,主要是看中了国外大学的科研实力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作为两种博士生教育的直接体验者,小余告诉记者,国外的研究生培养水平确实比国内强,教授很少,但都是国际知名学者,且指导学生时很负责。以他所在的专业为例,导师每周开组会强迫学生有产出,导师也会连夜修改论文,这让学生们也不敢懈怠。“澳洲这边的科研环境很纯粹,我每天都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就是科研,感觉心很静,很纯粹。”小余说。

北师大博士生小张也坦言,国外知名大学如剑桥等在研究中国史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他们的研究方法对自己今后长远的学术生涯是一种补充。

当然,也有很多人目的明确,就是为了“镀金”,以便利用海归身份回国进高校。记者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引入人才时普遍存在重“海归”倾向,一条“有海外留学背景者优先”的招聘门槛就将一众本土博士拒之门外。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该校今年发布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招聘公告显示,无论是引进准聘教授、预聘副教授还是预聘助理教授,第一条要求就是“原则上具有2年以上海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科研学习工作经历,具有海外知名大学博士学历学位者优先”。

作为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211高校”,北京工业大学的招聘要求也相当严格。今年该校人文社科学院招收教学科研岗位时也提出,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者优先、具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或研究)经历者优先;就连学生处招学生辅导员也标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优先”。

专家解读:教育背景多样化有助创新

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陆亭看来,博士生出国留学,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在从文凭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他分析,我国博士生教育起步比较晚,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确实不足。学生出国后接触一些新鲜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今后发展有好处。


对于高校招聘一刀切地捧高“海归”之举,马陆亭并不赞同。但他也提到,当前我们高等教育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应当放在国际化平台上来评判,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到这一点,也正在采取行动,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即是一举。


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马陆亭走访过很多国外高校,他发现,那些学校普遍强调生源和师资的国际化,甚至连欧洲大陆不知名的学校也会展示师生的国际化比例。他解释,师资多元化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好处,这是因为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人聚在一起,整体的创造性会降低,但是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时,思维活跃程度会提升。“我们的学生到不同的国家留学后再回来,他们受教育背景更加广泛,会促进思维方式转化,回归到高校后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和教学的创新性。”马陆亭说。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免费微课

加入募格科研专业群,参加优质免费微课,还能和同专业的小伙伴讨论~您只需添加群工作人员芒果(微信号mugemangguo),留下你的专业方向即可入群(具体专业名单戳此处)。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热门图文TOP5

1、光明日报:说说高校“青椒”的成长路径

2、高校去行政化,可不是拿掉校长级别那般简单

3、美国教授:为什么不管怎么鼓励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

4、同学,你就这样请老师写推荐信吗?

5、如何在顶尖期刊上发论文?编辑们给了这几点建议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点击图片进一步了解募格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募格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