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科学家“科普缺席”,科学传播的顾虑与障碍是什么?

2016-11-24 半月谈网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半月谈网 

原题《科学传播:科学家不可缺席》

科学传播直接面向全体国民,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其传播效果将影响未来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决定国民科学素养水平,并影响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科学传播是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活动范围和影响领域仅限于学术界。科学家在开展科学传播时有何顾虑?阻碍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体制障碍有哪些?如何破除这些障碍?

1鼓励青年科学家成为科学传播的中坚

在现实中,往往是一些退休的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作为一线科研主力的青年科学家很少投入,这不仅是科学传播的缺憾,也不利于科研事业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青少年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对象,青年科学家在进行科学传播时具有独特优势:


一是对科学传播的受众有天然亲和力。青年科学家在年龄上贴近青少年受众,思想活跃,容易沟通。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亲身经历、切身体会,是吸引未来一代投身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是能敏感捕捉科学热点和最新进展。青年科学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基本每天都会查阅科研文献和第一手的实验资料,掌握最新科研进展;他们对科学前沿的感觉十分敏锐,能准确把握公众对哪些科学内容感兴趣。而这些恰恰是一些职业科普作家和科技媒体从业者很难把握的,也是科学传播内容能否符合受众需求的关键。同时,他们的科普作品往往观点鲜明、个性突出,更契合青少年的需求。


三是青年科学家熟悉各种新媒体手段和表现方式,科普作品形式多样,传播手段比较新颖。这种主动出击、多渠道、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比常规的科普报告、单一的科普文章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虽然青年科学家在开展科学传播时具有明显优势,但他们同时面临着科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进行科学传播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青年科学家大多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时间较短,学科积累有限,学科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本人研究领域之外的知识了解不够;其次,相当部分的青年科学家没有从事科学传播的经验,不了解科学传播的技巧,不清楚该如何满足受众的心理预期;再次,青年科学家的核心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申请科研项目资助,从事野外科考、实验室研究和数据分析,整理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等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很多青年科学家难有多余精力用于科学传播。

2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现实障碍

科学研究是科学传播的源头。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理应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但现行科研体制下还有很多现实障碍。


部分科学家和公众认为科学家应专心做科研,做科学传播有些“不务正业”。科学家投入科学传播并不会给其在学术圈内的形象加分,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事科学传播也没有被纳入到学术评价体系中。这是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传播时面临的最主要的心理、环境和政策障碍。


然而,科学传播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一线科学家应该成为科学传播的主力军。在国外,优秀科学家往往也是热心的科学传播领导者,如《暗淡蓝点》的作者、太空探索领域的卡尔·萨根,《星际穿越》的作者、天体物理领域的基普·索恩,《时间简史》的作者、宇宙大爆炸理论贡献者史蒂芬·霍金等。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生需求而言,需要公众对科学技术有更多的了解和支持;反之,则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我们在转基因科普上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众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科研活动,在民用核能发电、石化项目落地等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科学传播可以促进公众和政府对相关学科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从而形成科研与科学传播的良性循环。


科学传播虽然要求通俗易懂,但仍应符合科学本质,严谨、准确是科普作品的必然属性。有些科学家缺乏开展科学传播的必要技能和技巧。媒体是科普的主要载体,不少科学家在进行科学传播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被媒体误读或夸大的情况。这也会造成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障碍和舆论障碍。

3鼓励科学家投入科学传播

我们应当鼓励科研工作者投入科学传播。


第一,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如果能让全国人口中的相当一部分从中受益,其贡献绝不亚于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懂的科学研究。主管部门可将科学传播列为科学家奉献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倡导和帮助科学家开展科学传播。如,可要求部分符合一定条件的科研项目履行科学传播义务等。


第二,加强对科学传播人才的支持。并非所有学科和科研工作者都适合做科普,医学、保健、养生、食品安全等学科的科普很受欢迎,但数学、工程等学科的科普比较困难;有些科研工作者比较外向、愿意分享和交流,但也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不善于表达。会做科研、写论文的是人才,善于科普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人才。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和人才遴选方面要公平对待科研和科普,为科普人才提供职业发展前景。


第三,简化科普团体的设立程序。只有科普团体大发展,才有科学传播事业的大发展。科普团体的设立程序可区别于其他民间群团组织,考虑在各类学会框架内简化科普团体的设立程序,使其获得合法身份,并成为科学传播的主渠道。对优秀科普团队可给予适当奖励和持续支持,避免出现“有热情就做一做,无法长期坚持”的现象。


第四,科学传播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科学家严谨细致的专业意见与媒体发布科普作品追求传播效果之间如何兼具,是科学传播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部分科学家缺乏必要科学传播技能的现状,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五,科学传播要针对受众需求实现精准供应。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长期忽视受众需求,没有对受众的需求做准确分析,导致传播效果不佳,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作用有限。科学传播需明确对象,即重点面向全民传播科学精神的“科学传播”,将艰深的专业知识转化成公众可理解内容的“科学普及”,以及面向青少年和中小学生传授科学方法的“科学教育”。然而,目前推出的科普作品大多缺少明确的受众定位,这需要根据公众的知识结构和受教育程度,根据内容深浅和年龄特点进行内容分级,并为中小学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授课素材。即便是同一主题,也应根据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对科学传播内容和风格进行相应调整,这是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的关键一环。


科学传播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大大提升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学事业。当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广泛领域得到真正认可和贯彻实施,科学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社会更加文明、理性、平和。


(本文作者:郑永春,博士,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副研究员)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免费微课

加入募格科研专业群,参加优质免费微课,还能和同专业的小伙伴讨论~您只需添加群工作人员柚子(微信号mugeyouzi),留下你的专业方向即可入群(具体专业名单戳此处)。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热门图文TOP5

1、五方面浅析你到底适不适合读博?

2、理科博士的烦恼:我该留在研究所还是去企业?

3、中文系教授谈学术:一本课外书没看过,你说可怕不可怕?

4、蓄电的“青椒”: 30岁当教授,31岁指导博士生在国际期刊发10多篇论文

5、帮你搞定文献回顾的5个秘密武器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点击图片进一步了解募格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募格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