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去世 享年58岁

2017-01-09 综合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吉大新闻网  “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公号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委员、副会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8日13时38分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教授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无私的爱国者、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新兴交叉学部学部长,作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大年教授负责协调和组织管理我国跨部门和跨学科优势技术资源和团队,充分挖掘我国在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成果并形成了技术能力,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黄大年教授 图源网络


黄大年教授不仅仅是吉林大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以来的第一位引进专家和第一位续聘专家,还是吉林大学第一位进入“863计划”资环领域的主题专家,国家高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家。他也是吉林大学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获得3.26亿国家巨额财政支持的“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获得可以执行特殊管理的信任授权。


作为吉林大学系统培养的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生、吉林大学优秀青年教师,我国杰出公派留学生,国际知名专家和第一位全职返回母校的国家“千人计划”高端人才,他无疑是回归祖国的“赤子”,他更是重返母校的“孝子”。他的成长经历,成才之路,报效之情,对处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师生们,同样起到了示范作用。


“为梦想而行动的人不会被埋没”

从偏僻山乡开始的上学梦、大学梦、留学梦、专家梦,再到报效国家的中国梦,黄大年教授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在怀揣自己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行动和难忘的经历告诉他的学生,人生应该不断设计务实的梦想,并为之行动。


黄大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随父母一起离开南宁市下放农村,辗转在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偏僻小山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甚至晚上没有电灯,附近没有学校,小学时经常辍学。中学时代的黄大年,初中两年在一个远离父母的偏僻乡村“五七”中学寄读,半年才能见一次父母。然而,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影响他对知识的渴求,他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天生我才必有用,“文化大革命”决不会革掉文化、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正是这些信念,培养出他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锻炼出他从不放弃的意志。从农村小学、初中到县城高中,在“交白卷”都能成为英雄的年代里,家庭严格训练成为当时落魄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行动,他们知道知识才是力量,知识精英才是民族的脊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学无术。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得到喜讯的他拼了命一般刻苦读书。白天工作———翻山越岭采集勘探数据,晚上油灯下复习———做题背书,疲惫不堪;既缺乏复习资料也没上过任何补习班,甚至没有辅导教师指导;没有电话,与父母的通信和索取复习资料要一周半的时间才能返回;还要克服夏日酷暑、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和复习到凌晨时的饥肠辘辘。所有问题和困难都将考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极限状态。高考头一天,他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走到20公里外的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考点。这是一场百里挑一的考试,开考时近600人的浩浩荡荡考生,考到最后一门时剩下不到100人,一半以上考生选择放弃。苦心人天不负,黄大年最终取得杨梅公社高中考场的第一名,通过了重点大学入取线,成绩甚至超出当时我国最好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并实现第一志愿,成功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六万大山深处走入到大学殿堂,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从追赶到被追赶”

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先后完成本硕阶段的学业,并留校任教。期间出色完成教学科研工作,均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学校教学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他将自己出国读博的想法与研究生导师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导师的理解和鼎力支持。在工作之余,黄大年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最终于1992年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的一员。期间,黄大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1996年,获英国LEEDS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黄大年回国报到,紧接着又被派出前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再次回到英国后,黄大年加入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曾先后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于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服务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他带领的研发团队被同行公认为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团队之一,在移动探测技术行业内长期被作为跟踪和赶超的主要对象。从“大学梦”到“留学梦”再到“专家梦”,黄大年实现了梦想的再次跨越。在英国18年,通过努力终于有了漂亮的汽车和花园洋房,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终于有了非常舒适的小康生活。

“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

平静的生活因万里之外祖国的一项计划而打破。2009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重点创新领域引进2000名左右高端人才,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黄大年在回国讲学时知道这一消息,同时意识到这是考虑回国的时候了。他认为,“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在英国也是经常利用假期回来讲学,我的归宿在中国。多数人选择落叶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而现在正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


年底,黄大年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第二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引进回国。在国外生活了18年的他也许做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定:说服家人、辞去职务。在这过程中,黄大年经历了一幕幕让人不忍回顾的场面: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然而,最难舍的是和他亲手组建的科研团队告别,与每一名成员的感情都是在长期的合作中通过默契、尊重和真诚换来的,大家都希望黄大年能够留下。“伙计,我们都是冲着你来的,别走了,你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的成果。”感慨万千的黄大年回到家中就立刻收拾东西,“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那年圣诞节前的平安夜令人难忘,他一个人是在飞往北京的国航班机上度过,妻子已经在几天前先行回国。


离开了工作与生活18年的地方,离开了经过苦心积虑成功构建“出国”与“成才”梦想的地方,这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回想起当初的选择,黄大年从没有后悔过。黄大年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小就注重严格教育和培养,始终牢记:为国担忧,为国担当。

“最困难的时候想辞去职务”

黄大年教授全职回到吉林大学后,作为学校第一位引进“千人计划”专家,他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他被国家选为高科技技术装备项目研发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以吉林大学为中心,协调组织校内核心人员达到100多人,同时协调组织包括中科院等多个科研单位在内的科研人员超过300人。从制定方向到监督进度,黄大年都要一力承担。他一方面协助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高层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成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这种转变带给他巨大的压力。


半年后,黄大年甚至感到不堪重负,萌生了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的念头,想去担任一名普通的教授。“回国才发现,在思维和做事风格上、国内和国外还是有较大差别”他遭遇到的问题超出了提前准备。此时,国土部、科技部和中组部有关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他坚持。其中令他记忆尤深的一句是:“你必须要坚持,如果是策略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这时候真的退出,这不光是我们科技界的遗憾,也是你个人人生的悲哀,不要轻易撤走大家刚刚见到的那线蓝天、白云和阳光。”那时,具有飞行员般良好身体体魄的黄大年因焦虑病倒,带状疱疹、炎症不褪,当时的疤痕至今留在脸上。他感叹融合的艰难,一时找不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黄大年同时又是幸运的,关怀和帮助他的除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外,还有国家对科学的重视。当时,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科学家代表到北戴河度假,强制科学家休息一周,大家一起交流畅谈。习近平、刘延东、李源潮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探望,倾听他们的困难,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国家的关心和鼓励非常及时,令人难忘。


北戴河度假疗养后,一切都悄然发生了变化。由黄大年领导的各单位开始逐渐改变了观念和做法,全力支持他的决意与决定,赋予了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足够支配权利。随着观念与人事关系的理顺,项目的开展也渐露起色。经历多年的发展,黄大年在整个项目团队中已树立了优秀的口碑,每个人都真心佩服他的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更理解了当年他的一些决定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黄大年也能明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无论观念或做法有多大差异,大家都是在为心中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做一位践行者,探索融合之路的未来”

黄大年非常重视理念的融合。“我们的对手十分强大,有非常强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还有很好的包容心态,这是我出国后最重要的总结”。西方文化是刚性的,东方文化的韧性恰好对其是重要的弥补。“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不仅要靠学校健全成熟的培养机制,还因为我们‘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坚持学贯中西、国际融合的关键思路,锻造具有拳拳爱国之心和广阔战略眼光的国际化人才。黄大年愿意做一位践行者,探索这条融合之路的未来。


黄大年利用自己在国外工作多年积攒下的人际网络,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他作为中外沟通的桥梁,将中国的优秀科学家介绍给他昔日在国外合作的伙伴,两者间很快碰撞出火花。黄大年带队出国考察时,英国的研究机构甚至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低温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感慨地说:“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在黄大年的斡旋下,双方顺利达成了合作。双方的共赢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也让中国科技进军世界尖端具备了可能。

“这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归宿”

时光荏苒,“千人计划”引进的第一个5年的工作合同到期了。国家将聘期定为5年就是给科学家们一个调整的空间,而在黄大年的续签合同上,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我是带着梦想回来的,梦想不能到另外一个地方圆。学校投入了这么多、团队成员也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舍得离开这片精神传承的归宿之地。这是我的母校,也就是我的归宿。”


50多年前,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排除艰难险阻,回到千疮百孔的祖国,撑起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骨架。如今,“千人计划”的科学家们也继承了前辈们的遗志,从世界的各个角落赶来,只为铺建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在黄大年眼中,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着各异的命运节点,每一个境界都内含着不同的奋斗理想。从六万大山深处的勘探娃到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凭毅力坚守梦想,以赤心回报祖国,用脚步丈量地学的足迹,以科研砥砺强国的梦想,38年的跨越与拼搏,激荡着一曲忠诚的赞歌。


在黄大年的办公桌对面,一直挂着一张2010年7月刚回国时,中组部组织的北戴河度假让50多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代表与国家重要领导人习近平和李源潮的合影照片。在那次为期一周的休假里,习近平、李源潮、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先后与专家们座谈,倾听他们的建议,共同讨论国家发展大政方针和专家面临的具体问题。黄大年非常珍视那段经历,“我的办公室只挂这张照片,每天都能看到国家领导人的鼓励和关注的目光,激励我们为国家实现强国梦想拼尽全力”。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免费微课

加入募格科研专业群,参加优质免费微课,还能和同专业的小伙伴讨论~您只需添加群工作人员核桃(微信号mugehetao),留下你的专业方向即可入群(具体专业名单戳此处)。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热门图文TOP5

1、从北大到耶鲁博士,一个山城走出女孩的留学故事

2、干货:博士入学“申请-考核”制,你需要做哪些准备?

3、上海交大一对博士夫妻:本是学材料的,怎么跑去说相声了?

4、西湖大学之问:社会捐赠能否改变中国高校?

5、前辈经验:考研初试结束后必做的几件事有哪些?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点击图片进一步了解募格编辑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了解更多募格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