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男子30岁才准备出国 最终成剑桥博士后

2017-02-19 综合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重庆晨报,华龙网

130多年前,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逐一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才终于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如果是现在,通过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灯丝材料的发明时间可能只要几周。”说这话的是49岁的重庆人杨小渝,他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材料基因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


从北碚山区一家小厂的技术员起步,不服输的杨小渝通过顽强拼搏,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现实。明明可以有稳定工作,他却选择南下闯荡;好不容易站稳脚跟,他又跑回重庆创业;公司走入正轨,他却选择出国留学,漂泊十余载,他最终回国,前往北京发展。对于杨小渝而言,这样的“折腾”让他收获了更多机遇。


2012年8月,杨小渝通过中科院海外优秀人才“百人计划”进入中科院,如今担任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材料基因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由他牵头研发的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将大大加快我国新材料的研发速度。



杨小渝 图源网络


小厂技术员不甘平凡 毅然辞职南下

杨小渝是三线建设的子弟,父母都是北碚仪表厂的技术人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北碚人,杨小渝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中考全区前三名,还是校园里的“围棋大咖”。


杨小渝回到北碚,进入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成了一名普通技术员,这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然而,只待了一年,杨小渝就开始不安分了,他决定将“铁饭碗”扔掉,去深圳闯荡,结果遭到父母激烈反对。


“工作环境很好,又稳定,应该说是个很不错的工作。”回忆起当年,杨小渝不由得笑了起来,“如果按照亲朋好友们的思路,接下来,我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从同事们介绍的女孩中挑选一个喜欢的,恋爱,结婚,成家,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去了。”


但杨小渝并不甘于这样的稳定。1991年9月,杨小渝说服父母后辞职,独自南下到深圳找工作。做出这样的决定,杨小渝有自己的想法:“当时的环境缺乏创造力,太过舒适的环境不是我想要的,趁年轻应该出去闯闯,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专业不对口,过了整整两个月,他才在香港(深圳)精密有限公司谋到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职位,从事数据库系统开发。“好在大四的时候学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毕业设计也是与这个有关的,边工作边学习,很快就上手了。”杨小渝回忆说。


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杨小渝对计算机的兴趣变得一发不可收。1995年3月,互联网在国内勃兴,对计算机的需求剧增,尽管彼时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深圳亦有不少高薪机遇,但想要有更大发展的他选择放下这一切,回到重庆创业。


1995年,互联网在国内兴起不久,杨小渝看准时机,回到重庆成立了一家小型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硬件销售、系统集成等。

而立之年强化英语 3个月赴英留学

不久,互联网发展的势头越发强劲。杨小渝看准了互联网的广阔前景,萌生了暂时放弃公司业务,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的想法。“我是第一批OICQ用户,当时就觉得互联网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具有颠覆性的。”在他眼中,要想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深造是唯一的途径。


杨小渝坦言,在那个年代,光是办护照就要经过层层关卡。自大学毕业后,他就没怎么碰过英语,没有亲戚在国外可以投奔,也没有殷实的家底可以花数万元找中介机构,在一切外部条件看似“不合格”的情况下,杨小渝一股脑扎进去,硬是坚持了下来。


1998年,他把公司业务交给朋友打理,一心一意准备出国留学。30岁时才准备出国,最大的难题还是英语没有过关,第一次到四川外国语大学考托福模拟考只得了300多分。临时抱佛脚,杨小渝跑到重庆一所高校进行3个月英语强化培训,成为班上最刻苦的学员,每天要学十多个小时英语。培训结束,他正式参加托福考试,考了578分。


在那个靠拨号上网的年代,杨小渝搜集了各大国外高校的信息,逐一申请,收到了包括谢菲尔德大学、曼切斯特大学和德蒙福特大学在内的5所高校的offer。因为德蒙福特大学能提供3000英镑奖学金,杨小渝选择到这所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

不畏艰难熬夜苦学 成剑桥博士后

2000年9月,杨小渝正式开始了在英国的留学生涯。进入德蒙福特大学后,他刚准备松一口气,没想到繁重的课程扑面而来,许多内容杨小渝都不懂,只好自己摸索着学,时间不够,就每天苦学到凌晨两三点。他几乎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宿舍。


好不容易熬到硕士毕业,杨小渝又面临找工作的难题。“那时正值IT泡沫破裂,工作机会急剧减少,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杨小渝说,“开放实验室已经没有熟悉的面孔,都走了,只有我还坚持每天去实验室。”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时,德蒙福特大学机电一体化研究中心需要一位研究员,在全英公开招聘。看了项目说明后,杨小渝写了一份研究方案和思路,随着简历一起提交,顺利获得了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此时,距离他签证到期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2002年,德蒙福特大学为杨小渝提供全额博士奖学金,他顺利成为该校的在读博士,白天工作,晚上进行博士课题研究。


杨小渝  图源网络


2005年年底,博士论文答辩还没开始,杨小渝就已经通过剑桥大学面试,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进行科研信息化方向的博士后研究。

放弃留英机会回国想有更大作为

2010年,杨小渝原本可以通过“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到香港定居,但他没有动心,留学英国12年,又是剑桥博士后,他也可以留在英国发展,但杨小渝最后还是选择回祖国大陆。


2012年8月,杨小渝通过中科院海外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来到北京,进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工作,而当时的成员仅有一人。谈起这次的选择,杨小渝表示,这些年,内地经济发展迅速,科研支持力度也很大,让他看到发展机遇。


同年12月,杨小渝接到任务,中科院要成立一个课题组来研发一种材料计算软件,决定由他来牵头。这种软件能加快新材料的研发速度,而当时国内市场完全被国外具有这种能力的软件所垄断。



在杨小渝的努力下,该课题组2016年6月被中科院升格为材料基因信息技术实验室,他成为这个实验室的主任,实验室成员也从最初的1个人增加到12个人,其研究成果——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Matcloud 2.0也在2015年11月研制成功,目前已在小范围内试用。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的升级版平台Matcloud 3.0也已初步完成,2017年会被大规模推广。杨小渝表示:“这个平台有很好的市场潜力,我打算吸引风投,用商业化模式来运作。”同时,材料基因组计划咨询报告被中央直接采纳,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重大研究计划。


什么是高通量材料集成计算平台?据他介绍,通过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可预测满足某种性能的材料需要何种晶体结构,然后直接进行合成,这一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天时间,可大大加快新材料的研发速度。但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时间成本有可能成倍数增长。


在外打拼多年,对于家乡重庆,杨小渝始终记挂在心上,曾先后走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为师生作材料信息学方面的报告,为家乡学子传道解惑。


材料产业是重庆正在大力发展的“6+1”支柱产业之一,对此,杨小渝期待重庆能在再材料研发方面加快信息化步伐,普及材料基因工程,为重庆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毕竟新材料研发已经迈入信息化时代,要抓住这个风口,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人物名片

杨小渝,生于1968年8月,重庆北碚人。2000年至2005年,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及系统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行科研信息化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8月通过中科院海外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回国进入中科院,如今在中科院任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材料基因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等职。

募格学院

募格学术的小伙伴们注意,募格学院《科技论文写作训练营(第二期)》来啦!增设课后习题环节,帮你巩固课堂所学,并有Science一作分享答疑,为你的论文写作指点迷津!


上课地点:腾讯课堂


课程形式:视频直播+答疑


咨询助教:QQ 2929241193


报名方式: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课程详情页,完成报名;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课程详情页,完成报名。



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课程详情页

您也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