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士嘉实验室揭牌:这位著名流体力学家 还有个身份是高晓松的外婆

2017-03-26 综合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

3月18日上午,我国着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近代流体力学之父”德国著名科学家普朗特唯一女博士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筹建者之一陆士嘉先生诞辰106周年纪念大会暨陆士嘉实验室揭幕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隆重举行。陆士嘉实验室,也是我国首个以女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实验室。


北航党委书记张军院士以及陆士嘉先生之子张克澄先生共同为陆士嘉实验室揭牌,正式宣告了陆士嘉实验室的成立。图源北航


陆士嘉先生的儿子张克澄作为陆士嘉先生的家属代表回忆了陆先生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 图源北航


今年3月18日是陆士嘉诞辰106周年。陆士嘉出生于1911年,是我国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表示,在陆士嘉诞辰106周年之际,北航将她长期工作的流体力学实验室命名为陆士嘉实验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始建于1952年。历经多年建设,形成了从风洞到水洞、从低速到高速、从教学到科研的一系列较为完整的体系。


陆士嘉实验室现有风洞10座,待建风洞1座,水洞(水槽)4座。待建的BHAW风洞将作为我国高校首座航空气动声学风洞,承担与型号研制直接相关的应用基础和生产所需要的气动声学风洞试验研究。


也许对你来说,“高晓松”的名字远比“陆士嘉”“张维”来得熟悉?但是这位著名音乐人的家庭背景,确是不折不扣的科学之家。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是我国著名流体力学家、力学教育家,外公张维则是著名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


张维、陆士嘉教授1973年全家福。后左张克澄(子),前左张克群(女),后右高立人(婿)及外孙子女高晓松、高晓江。


陆士嘉和张维这对伉俪相知相扶的感人故事,至今仍为人所称颂。女儿张克群写作的回忆录中将父母比作“双子星座”,两人用情之深,可见一斑。

航空女杰陆士嘉

陆士嘉出生于1911年3月18日,出生5个多月时,祖父母、父亲均遭山西军阀阎锡山杀害。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家中生活发生困难,母亲只能把陆士嘉寄养在叔叔家中。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下,陆士嘉自幼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抗争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陆士嘉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居里夫人。她在读了关于居里夫人的书籍后,对这位女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崇高志向极为钦佩。15岁那年,她考入北平师大女附中高中,并选择了理科。高中毕业后,陆士嘉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师大物理系,成为该系唯一的女生。

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1933年物理系毕业。


1933年,陆士嘉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在一所中学担任了四年的教师工作。当时她身边的不少朋友纷纷出国进修,常常听到朋友出国留学的消息,陆士嘉自己也觉得在大学里学的这点知识太少,于是也想出国深造。


1937年,陆士嘉考入德国哥廷大学,最初学的是物理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获洪堡大学奖学金。但不久之后,日军侵华的消息传来,特别是飞机轰炸的消息让陆士嘉倍感痛心,她毅然决定改学航空专业,决心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大学中的实验设施对中国学生严格保密。在这种情况下,陆士嘉用求解析解理论,解决了飞机喷气发动机的一个关键技术难题,其理论和实验结果完全吻合。1942年,陆士嘉完成的《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论文被通过,获得博士学位。

陆士嘉是被誉为“空气动力学之父”的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破例接收的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也是他指导培养的最后的研究生之一。普朗特的弟子中,有大名鼎鼎的冯·卡门,应当说冯·卡门和陆士嘉在学缘上是同门弟子。而冯·卡门又是钱学森的老师,钱学森、陆士嘉两人小时候也是一直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两家都是旧识。大家归国后,两家时常互访,张维还曾戏言说:“学森兄,你应当称呼士嘉为师姑呢!”

爱国者张维

张维1913年5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税务职员家庭。父亲张图是旧京师译学馆的学员,清末民国初年供职河南安阳县税务局,并兼任家庭教师。张维出生后两年,其父便溘然长逝,仅靠父亲的积蓄及兄长的工资维持生活,家境清寒。

陆士嘉和张维两家走动很近,他俩自小玩在一起,小学、初中一起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附小、附中。张维高中只念了一年,就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北洋大学土木系,后因系馆失火学业暂停,转学去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张维与陆士嘉


怀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张维在1937年9月中旬抵达伦敦,在当时颇有声望的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皮帕德教授指导下学习,一年后即获帝国理工学院文凭。寒假他到德国进行考察,对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特尔克教授的壳体理论研究很感兴趣,并见到壳体理论将会在固体力学和结构工程研究中大放异彩,决定赴德国学习。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获准于1938年7月到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在特尔克教授指导下进行壳体理论的研究。

1941年,张维与陆士嘉在德国正式结婚。1946年5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之后,张维毅然中止了合同,携妻女从法国马赛港坐船,途经西贡、香港,历经艰辛,回到祖国上海。

质本洁来还洁去

1946年,阔别祖国9年之久的张维和陆士嘉夫妇最终回国。最初,他们先后到上海同济大学、北洋大学任教,后来应清华大学钱伟长的邀请,1947年秋来到清华园开始从教生涯。


张维与陆士嘉


张维与钱伟长一起教授全校的力学课,并被聘为教授。陆士嘉却因当时清华“夫妻不能同为教授”的规定,只能到水利系当一名工程师。解放后,清华取消了这一规定,陆士嘉终于被清华航空系聘任为教授,开始讲课。20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时,陆士嘉和清华航空学院一起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成为建立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张维则与钱伟长一道分担了清华全校的力学课程教学。他先后讲授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以及板壳理论等课程。1951年起,张维开始担任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土木工程系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

1955年,张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中国工程院建立,他又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士嘉在1981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上被列入委员候选人名单,但她得知该消息后立即向学校表示自己不宜作学部委员的候选人,认为自己回国多年来研究工作做得不多,且年老体弱,应该将机会让给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

“事理看破胆气壮。”这是钱学森看望病床上的陆士嘉时用来形容她状态的句子,“尽管她疾病痛苦,但她和我们谈的都是国家和世界大事。”

1986年8月,陆士嘉于北京病逝。2001年张维去世,按照其生前遗愿,子女将二人的骨灰合并后,撒在了清华园的荷花池内,寓意“质本洁来还洁去”。


2折优惠

募格编辑英文论文润色2折优惠券等你来抢。一券在手,就能享受低至2折的英文论文润色服务,60元当300元花,无任何使用时间限制!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戳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抢购吧!

长按二维码添加好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