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大教授: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有限观念和整体观念

2017-04-03 中国科学报 募格学术

本文整理自中国科学报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他们却说:“未知死,焉知生?”


中国科学报的记者们采访了几位距离死亡最近的人: 见证死亡的医生,干过火化工、遗体整容师的殡葬业者等... 毫无疑问,他们对死亡都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深刻的理解。

募格学术摘选了两段采访录,来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的段德智教授,以及对丧葬文化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岳小国教授分别与大家分享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死亡以及如何抉择的思考。




从哲学层面看死亡
                         ——段德智教授

“死亡哲学、死亡观不会过时,永远都有价值,不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而丧失,还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死亡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哲学这门科学,它关涉的是对死亡的哲学思考。”此话出自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所撰写的《死亡哲学》一书。1991年《死亡哲学》出版,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全国几十家媒体作了报道,先后获湖北省和教育部二等奖。这本书不仅在大陆多次再版,还曾在中国台湾出了繁体字版。段德智是新时期国内最早一批生死问题的研究者之一,这些学者刻意于对死亡问题进行形上学的探究。


◤死亡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死亡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生死事大。”作为国内死亡问题研究的先行者,在听到记者请他从哲学层面谈死亡时,段德智开门见山地说道。 


死亡问题与科学有关,如以什么尺度——是心脏的衰竭抑或脑死亡——判断人是否死亡;死亡问题也与文化相关,如传统文化中的丧葬文化;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和整个社会的心理、社会运动密切相关。像周恩来总理的去世,当时人们超乎寻常的反应,就涉及到重大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及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等。

“死亡哲学既重视死亡问题的科学、文化等维度,更注重形而上学的方面,包括道德哲学和思辨哲学两个基本层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死亡哲学称作‘死而上学’。”段德智解释说。

道德哲学也就是死亡或死亡哲学的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层面。“死亡哲学具有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义,是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的深化和延展。”段德智说,只有具有死亡意识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人生的有限观念和整体观念,面对 48 31314 48 15232 0 0 4678 0 0:00:06 0:00:03 0:00:03 4678死亡积极地筹划人生,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东西方哲学家都考虑到这个问题,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在”“先行到死”。认为人应当面对自己的死亡体悟自己生命的有限性,面对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积极筹划自己的人生,努力赋予自己有限人生以更多的无限性价值。春秋时鲁国人叔孙豹提出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此之谓也。

作为思辨哲学的死亡哲学涉及的是死亡哲学的世界观或本体论的意义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更为深邃又更为基本的层面。”段德智说,《易传·系辞上传》有句话:“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意思是只有站到终极实存论的高度才能认识死,才能认识生。


“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柏拉图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深刻地指出,从事哲学思考的人,只潜心在瞬息万变的事情上,就达不到形而上的层面,永远不可能思考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在西方哲学家中,柏拉图是第一个明确地从哲学发生学的角度阐述死亡的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的。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谈到生死观的本体论意义时,强调只有“外生”,“以生为丧,以死为反”,方能“朝彻”“见独”“得道”。这就是说,在庄子看来,一个人若不具有死亡意识,若不能勘破有生有死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不可能获得对不生不死的道体的认识的。


段德智总结道,死亡哲学不同于其他研究死亡问题的学科,研究的是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亦即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与可避免性)、死亡的终极性与非终极性(亦即灵魂的可毁灭性与不可毁灭性)、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亦即“死则腐骨”与“死而不朽”)、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死亡的必然性与人生的自由(如“向死而在”与“向死的自由”)、生死的排拒与融会诸如此类有关死亡的形而上的问题。


段德智认为,死亡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演进,但这种发展、演进总体上是积极的,意味着人们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并对人生的筹划采取更为积极的现实的态度。

对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对当代人生死观的影响,段德智认为,技术对人的长寿是有益处的,但那是对整个人类而言,并不是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的决定性因素。即使多活几十年,对“人生是有限的”这个论断也毫无影响。所以,在面对死亡时,人们依然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坚强的心态,积极筹划自己的人生,努力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死亡哲学、死亡观不会过时,永远都有价值,不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而丧失,还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段德智最后说。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岳小国教授

丧葬仪式及文化一直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岳小国曾对藏族丧葬文化进行过专门研究,其专著《生命观视阈中的藏族丧葬文化研究》在学界受到广泛好评。

岳小国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是专门史——康藏历史文化方向,博士阶段进入人类学专业学习后,则希望能在藏文化方面作论文选题。他告诉记者,自己对丧葬文化的兴趣是在学术研究中产生的,“虽说从小到大对身边各类葬俗一直保留着一份好奇和疑惑”。硕士研究生阶段他的专业是专门史——康藏历史文化方向,博士阶段进入人类学专业学习后,则希望能在藏文化方面作论文选题。


岳小国指出,丧葬仪式涉及到众多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内容,丧葬文化则是人类核心观念的聚焦,它包含着一个民族、区域的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死亡的评判,以及该民族、区域的世界观、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内容。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丧葬仪式不断简化,但它始终构成一个民族文明或文化史的重要内容。

经常有人询问岳小国对于生与死的看法。他给出的答案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地把生、死看作绝对二元对立,把人的生命状态简单划分为生、死两个单一进程。“死蕴含在生命之内,宇宙万物都经历孕育、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等几个阶段;而生则构成了人们对死亡的探源。”


◤死亡也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励志的词汇◢

作为一个忌讳谈论死亡的民族,中国人在生活中总是极力避免与“死”相关的字眼。岳小国分析说这恰恰体现了将生与死绝对对立的倾向,“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绝望,死亡也是一个充满了激情、励志的词汇,人们将它和人生目标、时代责任等相关联,便能更好地感悟生命的价值”。

为了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死亡教育不可或缺。岳小国指出:“死亡教育在更高层次上讲,它有助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重视,进一步增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具体来说,可以发掘丧葬仪式中传统文化的元素,破除谈‘死’色变以及将丧葬文化一概斥为封建迷信的片面认知,同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要积极倡导绿色丧葬等科学理念。”

“就死亡的自然属性来说,我们需要了解、认识、遵从身体与生命的规律,倡导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就死亡的社会属性来说,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事关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岳小国强调,人类社会对死亡、生命的探讨是一个开放的、无穷尽的进程,而将对死亡的理解、生命的认识纳入人生实践中,则是对死亡议题的一种正面、积极的态度。


完整采访请参见《中国科学报》 (2017-03-31 第2版 直面死亡)

2折优惠

募格编辑英文论文润色2折优惠券等你来抢。一券在手,就能享受低至2折的英文论文润色服务,60元当300元花,无任何使用时间限制!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戳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抢购吧!

长按二维码进入购买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