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科”凡伟的自白:与其说自我炒作,不如说我只想引发人们对学术歧视的思考

2017-05-22 中国青年报 募格学术

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事件回顾:民科称“电荷不存在”遭网友打脸,假论文为何能上中科院网站?



声称“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的民间科学家(以下简称“民科”)凡伟成了网红。


因凡伟主动公布QQ号,邀请媒体加他,几天时间,“QQ和微信”都被加爆,他感叹:“人家说一夜成名,这个还没有过夜就成名了。”


然而这个“成名”却被众人“棒喝”:民科的自我炒作以及民科的身份造假。


尽管凡伟哀叹:“我梦想有一天学术不再具有歧视。”但他的科学发现及论文发表,仍被当成一出“民科闹剧”。


那么,民科究竟是“美丽的谎言”还是被误解的科学家呢?


凡伟

一夜成名的被“打假”网红

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区的一家广告公司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见到了凡伟。个头瘦小的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说自己的真实名字是“凡委”,而不是“凡伟”,是这家广告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5月6日,一个名为“青年传媒”的自媒体,发布文章《重磅,中国科学家发现电荷并不存在,将改写教科书!》。文中称,“云南大学科学家凡伟成功证明电荷不存在”“相关论文和实验已经通过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的评审”,“论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上”。


此文立即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传播。据凡伟统计,“阅读量突破了250万”。


然而,第二天,即5月7日,云南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发布声明:“凡伟不是云南大学的师生”;当天,因“凡伟涉嫌身份造假”,ChinaXiv将其论文撤销,并表示,“此作者列入非诚信作者名单”;同日,发布文章的自媒体账号被封禁。


ChinaXiv发布撤销“凡伟”论文的声明


一时间,有关凡伟更多的消息出现在果壳网和知乎平台上:凡伟是一个高中没有毕业的民科;约瑟夫森教授虽与他有过交流,但对他的研究不感兴趣,并告诉他,他的实验需要其他科学家的验证;被凡伟致谢过的相关教授也表示,他们从没有赞同过凡伟的学术观点,只是对其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支持。


尽管凡伟表示,曾经与他进行过学术交流的教授,如今纷纷与他撇清关系,但他却无法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提供相关教授“私下”对其论文观点表达认同的证据。   

假身份使用由来已久

出名之后,凡伟因焦虑和压力好几天没睡着觉。他说,这是“期待已久,也是意料之外的”。


5月7日当天,他公开承认自己不是云南大学物理系学生,并表示“对云大物理系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


他认为自己身份造假和自我炒作,是“有说不出的苦衷”。


1993年出生于云南宣威市东山镇一个小村庄的他,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凡”的人,是个能获诺贝尔奖的人,甚至父亲也认为他与众不同,没有给他在村里盖房子,“以后出息了盖房子也不在这儿住”。


因不满应试教育,高一没上完他就退学了。此后,他拿着母亲给他的钱,在昆明租下一间由卫生间改造的单间,每天在书店和图书馆“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扫书”。


虽然他认为自己“系统学习过从本科到博士的大学物理课程”,但“不能坐井观天,还得请教各位老师”。


然而他的请教却屡屡遭到拒绝,“第一次发邮件时,清华大学一位院士回复了我,当问清我的身份后,从此不再理我”。


虽然他的论文“修改超过600遍,投稿时间超过6年”,“但没有一家学术期刊愿意发表”。


对此,他认为,“国内各大学术期刊是一块大肥肉,不要说圈外人,就是圈内人,非利益群体想挤进去发表论文都非常难。在同一利益群体内,打个招呼或者看到某某的联合署名就能直接发表。而没有关系的,一般都没戏”“并且大学生发表论文,必须写上导师的名字,自己投稿一般是发表不了的”。


同时,他发现,只要在论文上致谢相关专家,“编辑都会认真对待”。


为此,他开始以云大物理系本科生的身份将自己的论文发给“国内外1000多位专家学者”,向他们请教,并“请求获得推荐去发表”,但都被拒绝。只有少数专家给过他指导,如剑桥大学的约瑟夫森教授,“与他讨论了一个多月,往来几十封邮件”;还有浙江大学教授沈建其,跟他“讨论了三四年,600多封邮件,还有电话、微信”。


在投稿无望之后,凡伟开始寻求媒体帮助,但“给媒体的信都石沉大海”。“因此,我决定选择自媒体来发布自己的论文。”他说。


凡伟说他的朋友正好要在今日头条上注册,4月20日,他就请朋友注册了名为“青年传媒”的头条号,“青年传媒”连续几天推出的都是凡伟的论文,直至5月7日,凡伟身份造假、论文被撤的当天,这一账号被封禁。这个仅存在了17天的自媒体,发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我是凡伟,没想到一夜成了网红,改写全球教科书我志在必得》。


虽然这样写,但凡伟认为自己与那些“一心想成名的网红,不是一回事”。


 “与其说是自我炒作,不如说我只是想发表论文,并引发更多人对学术歧视的思考。”他说。

预发布不等于发表

那么,为什么之前凡伟的论文能发表在ChinaXiv上呢?


“准确地说,是预发布,而不是发表。”中科院一位研究员说。


据介绍,由于科研人员的论文需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审稿时间,才能公开发表在期刊上,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交流,因此,一些国家就创建了预印本平台,以解决论文发表周期长的问题。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资助、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的arXiv,就是一个全球著名的科研论文预印本平台。目前,这一数据库已有可开放获取的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论文达50多万篇。许多科研人员每天都要浏览arXiv。


中科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和arXiv性质一样,是一个为科学界开放交流的平台,其采用的机制是“及时发布,开放评议”:即论文发布前不对论文进行同行评议,也不对提交者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审查。ChinaXiv的论文,被科学界最大范围地开放获取和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受到更为严格的“同行评议”。在这种“开放”力量下,论文提交者应更加注重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加慎重地提交论文。


由于凡伟的身份造假,ChinaXiv停止对其预发布论文的服务,撤销他涉嫌虚假机构的论文。


事实上,凡伟的论文不仅在ChinaXiv被撤销,也曾被arXiv删除并提出警告。


但让他“引以为荣”的是,就在他处于风口浪尖之时,他的论文发布在了“没有学术歧视”的viXra上。


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却嗤之以鼻。


由于给arXiv上传稿件有许多限制条件,比如需要已经获得该数据库授权的作者推荐。但即使是已经获得授权的作者,或是已提交过不止一篇论文的作者,甚至是著名的专家,提交的论文也有可能被拒绝。因此,多年来对arXiv的争议和批评声不断,便由此产生了viXra——一个正好把arXiv倒过来的预印本网站。


viXra对提交论文限制较少,但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学术交流更方便一些,但这一平台上的稿件质量难以保障,良莠不齐。不少学术界人士甚至对其十分鄙视,并将其视为民科的阵地。

民科也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凡伟伪造身份和自我炒作的一出“闹剧”,使试图在“主流学术圈赢得话语权”的民科再次被社会所关注。


一般意义认为,民间科学家的定义“是在非国立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但由于一些科学爱好者不断发表“惊世骇俗”的科学言论和学术观点,期待颠覆已有理论,民科便成了这一类科学爱好者的专用代名词。


业内人士认为,“物理学是民科的重灾区”“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明星物理学家比其他学科的科学家更加家喻户晓”,“所以一些民科以此为人生乐趣和名利目标”。


民科被认为具有双重形象:“既是被主流科学圈打压的‘受迫害者’,也是条件艰苦仍孜孜不倦的‘钻研者’。”但大多数民科都呈现出一种偏执性,甚至行为乖张,比如跟人打赌要切小拇指的;公开打擂台挑战所有专家的;在科学院里静坐的;把人家办公室砸烂的。


因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严肃的科研圈应该远离这些带有‘偏执心理’的民科”“一个物理学者的成熟标志就是不会去劝民科从良”。


尽管目前一些民科“偏离了科学研究宗旨,扰乱了视听”,但也有专家指出,“应该给民科一个发声的渠道”。


“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索科学,是社会文明成熟度的体现。”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院长段昌群说,社会和媒体不应过度解读民科现象,应给民科以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他认为,“堵不如疏”,官方的科技协会或社会团体应该向民科开放,既让民科了解科技界的研究方向,也为他们的科学研究进行引导。“向公民传播科学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包括段昌群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科学家不应该有官方和民间之分,目前民营企业以及民营科研机构吸收了大量科研人员。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上报申请专利的项目中,超过60%是出自民间的科学团体和民营企业。“民间科学家可能已经多于非民间科学家”。


事实上,在国外,科学爱好者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公民科学家”协助科研机构分析和采集数据,帮助解决一些较难的研究问题;美国物理学会每年都为他们设立分会场,让他们作报告,与专业人士进行讨论。


把自己当作民科的昆明少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磊认为,“民科所作的发明研究对社会是有益的。”


他的公司就是专门收集生活中的“牢骚”,比如改进一个老年人用的水杯、为瘫痪病人设计的全自动可遥控翻转床,通过科技创新、发明创造,“让世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于民科难以加入官方协会,胡磊就成立了一个让民科参与的“科技创新协会”,开展了数百场公益性科普展示,向市民推广创新理念,由此产生跨行业领域的多个“创新方案”,并已申请了20多项专利。5月11日,胡磊获得了第七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 提名奖。


“科学研究是有规范的,无数次的实验和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得出一项科学结论。民科只要不走歧路,仍然是有自己发声的渠道。”他说。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呆在一个特别穷的课题组,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与病毒赛跑的“85后”博导施一:既是科研牛人,也是阳光男孩

3、核心学术期刊《求索》原主编受贿数额巨大被双开 学术腐败敲响警钟

4、美团招聘开地图炮:硕士博士东北人全被列入黑名单……

5、韩春雨称研究结果无法重复:有些问题只有我知道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