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mugexueshu Intro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本文整理自观察者网,河南理工大学校友会 6月12日,回北京的高铁二等座上,为了做好一场报告,78岁高龄的刘先林院士仍然笔耕不辍…… 6月13日,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所官方微博@机工战略 发布了这样一张照片,令人肃然起敬: 高铁二等座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 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其身份还不简单,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 刘先林院士今年已经是78的高龄了。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测绘界的“工人师傅”。 据科普中国介绍,刘先林院士几十年来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用很少的经费,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 他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打破了我国数字航空测量仪器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改写了中国航空摄影测量采用胶片的历史,推动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将中国测绘仪器研制水平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院士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一等座、头等舱都是给予他们的应得回报。但刘先林的选择令广大网友们坐不住了:“这才是民族的脊梁吧。” 还有网友回忆起了自己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教授: @_小呀么小船长:在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里,有一小部分存在的“先生”,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原则,用赤诚倾尽心血在为领域、国家、世界、人类创造价值。他们对生活的要求特别低,在百度里往往很不起眼,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通常没有一大堆的非专业头衔,他们是各领域实实在在的泰斗,是那些花里胡哨的教授望尘莫及的。 @happiness-囡囡:我导师,研究所所长,上学三年,头上戴的永远是那顶洗的发黄的帽子,骑的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会日语,英语,德语,每天晚上看资料到凌晨三点,身上的衣服每年看到都是那两套,从来不过多修饰自己,也许有自己信仰和追求,我很佩服他,真的是越朴素,越高贵。 @A轻车肥裘:前几年,每周都有三位老教授来我单位,今年只有一位了。其中一位两年前过世了,上个月我才知道,过世的那位是我国顶尖级的轴承专家。他们每次来回都是动车,到了司机去接。午餐是单位自己做的简餐,有时候是肯德基去打包。他们那一代人特别的简朴。老专家喜欢带个旅行团发得那种小红帽,特别朴实。 那一代的老人们,贡献突出,却异常低调,一顶旅行团发的小红帽,也能戴很久;一双几十元的布鞋,也能一直穿。这不禁让人回忆起了去年初因病去世的“布鞋院士”——李小文。 李小文 资料图 李小文院士是我国遥感领域“泰斗级”人物、中科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逝世时年仅68岁。 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2014年,李小文院士因其衣着朴素作报告的照片走红网络,他本人知道后也不恼,只说,“但这也不是坏事啊,这反映的是大众心目中对一个真正科学家应有的朴素的本质认识”。 2015年,李小文病重,床榻上的他还想着,“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 面对网友们的热议,@机工战略 在其后回复道:刚才有许多朋友联系到我,说希望联系到刘院士,做进一步报道 ,经过联系,我说明情况后,院士委婉拒绝了。院士回复:国家给他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现在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谢谢大家对他的关心。 向老一辈的科学家们致敬!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从211到985,中国高校强者更强,但也弱者愈弱 2、我三年的考博经验与教训——考博到底难不难? 3、我的梦想是:向科研写作炉火纯青的境界进发! 4、他30岁做教授33岁成博导 不看重“帽子”只在乎研究质量 5、山东泰安有个博士村:百名农村娃因高考改变命运 每三户出一个大学生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