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侵犯著作权,最大论文免费下载网站Sci-Hub将被索赔1500万美金

2017-06-27 Science 募格学术

本文由Science整理自解螺旋、材料人等

当地时间6月21日,纽约的地方法院判定Sci-Hub等Library of Genesis项目(LibGen)的网站需赔偿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出版社商之一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社1500万美元作为侵犯版权的损失。


SCI-HUB网站


Sci-Hub是科学文献共享的最大的“头目”,早在2015年荷兰出版巨头Elsevier代表出版集团就在美国向Sci-Hub发起人Elbakyan提起诉讼,并且在2015年10月30日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批准了论文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申请的初步禁令:移除Libgen和Sci-Hub两个网站上的侵权内容,同时停止这两个域名的使用。


而这一系列的禁令并起不到任何作用,Elbakyan团队在域名被禁之后通过不同方式变换域名便再次出现,同时自2011年起创办Sci-Hub起,Elbakyan一直使用不同的域名和IP地址在俄罗斯境外运营,截至2017年4月,域名.io,.cc,.bz和.ac都处于活跃状态,也能直接通过IP地址(80.82.77.83)进行访问。


而在更早之前包括菲尔茨奖得主Timothy Gowers在内的一万多位科学家曾联署抵制爱思唯尔,不在爱思唯尔期刊出版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包括《柳叶刀》、《细胞》在内的三千多本期刊),不评审这些期刊上的论文,不参加爱思唯尔的编辑工作。


科学家们给出的理由如下:爱思唯尔定价太高、捆绑销售、支持限制信息自由的法案。


科学期刊出版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期刊出版商建起的付费墙催生了一种特殊形式的盗版:科学文献共享,其中哈萨克斯坦研究生 Alexandra Elbakyan 创办的 Sci-Hub 被誉为是世界最大的盗版论文网站,论文数量超过 6200 万。本周,Elsevier 在递交到法庭的动议中将这些网站形容为盗版天堂,向被告索赔 1500 万美元的损失(它例举了 100 部侵权作品,以每部 15 万美元计算 )。Elbakyan 则为她的开放获取运动辩护称,期刊付费墙阻碍了交流,降低了通信效率,认为自己帮助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研究人员。


虽然此次是以Sci-Hub为首的Library of Genesis项目败诉,然而此次判决和前几次一样,对他们的冲击并没有太大,同时因为大量的支持者的声援,Sci-Hub的名声并未受到影响,甚至有人断言,“学术盗版”恐怕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


学术的“惩罚性关税”

许多学术期刊的论文非常贵,有时一篇文献的价格高达30美元,最好的方法就是从高校或者图书馆获取。倘若你是一枚大学生,发一篇paper要看900篇文献,还恰好无法免费获取资源,那这个成本是极其高的。另外,购买数据库的价格也是极高的,许多学校由于承受不了,而放弃续订。


科研人员的研究经费,大都来自于政府的支持,研究成果在发表之后,读者需要巨额费用才能获取,而下载论文以及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费用并没有用来支持科研活动或者使论文作者本身受益。这个怪圈的逻辑困难在于:凭什么用纳税人的钱来做科研,最终获益的却是出版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情况下,即使论文的原作者要下载自己的文献,也需要付费。人们最初认为,这是对一些欠发达国家或者经费不足的科研机构所征收的一种“惩罚性关税”,但实际上比这要复杂的多。


推倒学术高墙——天才少年Aaron Swartz自缢

早在Sci-Hub之前,MIT的天才少年Aaron Swartz曾就推倒学术“柏林墙”作出努力,2011年,年仅24岁的他在MIT的地下室里,从MIT和JSTOR的数据库中下载了480万篇论文。


Aaron Swartz


他通过自己编写的脚本程序,使得超过1300 份期刊的每一期内容均一页一页地自动跳进他的电脑。理论上,他可以下载 JSTOR 数据库里的所有内容,从而把整座“仓库”都清空。被捕后虽然他交了10万美金获得保释,但检方的指控可能让他面临50年的监禁和百万美元的罚款。


2013年1月,Aaron自杀,年仅26岁。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自杀与此案有关,但是他家人的声明表明,他们认为案件是他自杀的决定性因素。李开复指出,MIT作为过激的原告加上美国司法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悲剧:1)互联网犯罪应该怎么处理?黑客盗取文件应该处分,但是50年徒刑比抢银行和一些杀人犯还要重!2)过去哈佛能原谅盖茨,AT&T没起诉乔布斯,作为创新前卫MIT却拒绝缓刑妥协,把Swartz逼上死路,3)诉讼费用让很有钱的Swartz几乎破产。


Sci-Hub的建立与“学术罗宾汉”


Aaron Swartz的死引起了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也促进了学术界的“开放获取”运动。在Aaron Swartz被捕的同一年,Sci-Hub悄悄上线。


Sci-Hub创始人埃尔巴克彦Alexandra Elbakyan)


Sci-Hub最先的域名是www.sci-hub.org,其宗旨在于 to remove all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创建者是一名做“Alexandra Elbakyan”的22岁哈萨克斯坦女孩,出生于1988年。


Alexandra Elbakyan是个典型的科研型学生,勤奋、有些理想主义。埃她曾赴德国和美国短暂学习,但回到家乡之后的她感到沮丧:在一个发展中国家,获取论文资料的流程十分繁琐,需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论文需求,也许有好心的志愿者会把论文发至邮箱。


她认为,“期刊的付费墙起了反作用,让学术交流变得更封闭、更低效。”于是,2011年,Alexandra Elbakyan凭借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并联合一些盗版网站搭建起Sci-Hub,试图帮助更多的人绕开出版商的付费墙。


Elbakyan通过科研工作者自愿提供的帐号,从各大学的图书馆盗取了近5000万份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免费分享。截止2016年2月,Sci-Hub共拥有800万用户和3700万次的访问量,下载量约为7000万次,全球每天从Sci-Hub上下载论文高达5.5万篇。后来,Sci-Hub不断更换域名,不断被封。


其工作原理非常简单,人们在Sci-Hub数据库里搜索研究论文,它会首先查找该论文是否存在LibGen上(另一个类似Sci-Hub的网站),如果LibGen上没有,Sci-Hub会通过用户分享的账户登陆出版商网站,下载该论文,并在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备份一份。但Alexandra表示,她从来没有通过钓鱼邮件等方式来获取这些帐号信息。也就是说,Sci-Hub的资源会越来越多,而且背后有一大批的志愿者提供支持。


Elsevier在维护秩序还是剥削学术人?

2015年Elsevier在美国对Sci-Hub提起诉讼,同年10月,一家法院做出了有利Elsevier的判决。11月,Sci-Hub其主站域名和服务器关闭。但是收效甚微,由于其运营人员在俄罗斯,并不受美国法律制约,很快其备用站点开始使用,中国的分站也建立起来。从2015年11月4日主站关闭开始,其有18天的时间流量在下降。但是到了2016年2月底,其访问量就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每天超过20万次下载。


由于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很难分辨Sci-Hub对各出版商造成了多大危害。但Elsevier在2010年的报道指出,其当年的下载量为10亿次,这就意味着,Sci-hub可能盗取了其5%的流量。许多人一直担心Sci-Hub很可能像Napster之类的音乐盗版网站一样扰乱学术出版市场的秩序。


2016年1月,Elbakyan再次收到了爱思唯尔的律师函。但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她打算不惜任何代价,保持业务正常运行。而且,Elbakyan认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下载所有文章和书籍并开放获取,而是改变立法,最终使免费获取科研论文不存在任何的法律障碍。


爱思唯尔向法院起诉称,设立付费可以保护全球科研生态系统,增加论文的价值,促进同行评审,确保发表的论文达到严格的水准。但Elbakyan打破了这个体系,并且可能使其永远无法恢复。尽管Elsevier两次诉诸法律,但出版业的同行们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毫无用处。Elbakyan称, 除了爱思唯尔,自己从来没有收到任何学术界的投诉,而今年6月21日的判决也让众多Sci-Hub的支持者感到不平。


谁在使用盗版资源?



Science给出的答案是:Everyone!


从2015年9月份到2016年2月份,Sci-Hub提供了2800万次下载,其中中国居首位(440万次),印度其次(340万次),伊朗居于第三(260万次),俄罗斯第四,美国第五,随后是巴西、埃及、突尼斯、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数据表明,并不是只有欠发达国家使用这个网站,有四分之一的请求来自于34个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成员,这些国家最富有,而且获取资源的渠道最多。还有,一些对Sci-Hub使用最多的地区就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学。


哪个出版商的资源被下载最多呢?是Elsevier,仅仅在最近一周,Sci-Hub就提供了50万次的相关下载,这也是为什么Elsevier会和Sci-Hub一直死磕的原因。


为什么各出版商如此害怕Sci-Hub?因为它的使用方式非常简单,只要你知道文献的标题或者 DOI,就极有可能下载到全文,比谷歌学术还要方便很多。我们在使用Google Scholar检索文献时,只能找到相应的出版网站,无法直接下载资源。而且其资源非常丰富,远超一般的高校的图书馆。正因为又如此优势,许多本来有资源的读者在下载文献时,不通过数据库或图书馆,而是直接求助Sci-Hub。


Sci-Hub路在何方?


Elbakyan表示Sci-Hub会一直走下去,她已经设置了保险系统来保证它的运营,另外用户的捐助足够维持服务器的花费。此外,所有的5000万份资料已经被别人复制多次,这些资源已经没必要再从高校图书馆下载了。


数据显示,Sci-Hub的爆发性增长已经完成。Elbakyan表示她数据库中没有包含的文献只占总资源的4.3%,如果使用志愿者提供的帐号密码登陆下载,这个差距将会继续缩小。但是,出版商和图书馆一直在更新登录认证,这就需要她和支持者们更加努力。


而此次Elbakyan对判决并没有发表评论。但在诉讼一开始她就说过,她将继续建设Sci-Hub来打破出版商的学术垄断,期刊并不产出学术内容,但却收取高昂的“版权费”,这让学术交流更加封闭,也不利于科学发展。Elbakyan也明确表示,如果她自己不能维护网站,还有人可以接管这个工作。因此,对于Sci-Hub该怎么还是怎么用,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读研国内vs国外:哪个性价比高?

2、群民声讨45种“高危”SCI期刊黑名单 中国作者发表论文多的期刊都是烂刊吗?

3、杨振宁谈中美科研教育差异:“我一辈子也就带了十几个博士生”

4、说实话,你不知道自己该不该读研考博?

5、诺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中国科研评判标尺可以更多元化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