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

 

前言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我的学习思路发生了颠覆式的变化。本科生时期,我的任务是学习既有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学学习的一种更为开放的延伸。而研究生时期,我的任务是利用既有的知识去做事情,没有答案,只有结果,当然还有对这些结果的思考。


在硕博的几年时间里,我亲身经历过两个课题组,从“雏儿”进化为“把式”,也从一个老油条的视角观察了许多新同学的转变。


现在快毕业了,想倚老卖老,总结一下我所见到的新同学们从本科生转为研究生所面临过的问题。


当然,我还要强调一下,这是写给新科研究生的(包括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尤其是硕士)。另外,我从事偏理科的实验研究,这些经验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用。


(1)我为什么来读研究生

研究生时代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我到底为什么来读研究生。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你的学习积极性,读研阶段的规划,还有对未来选择的判断。


关于读研的目的,我见到过以下几种。


1. 对所学的专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2. 想通过研究生学历,尤其是名校学历找一个好工作,或打破未来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或进入一个新的行业。

3. 喜欢学校气氛,不想结束学生时代。

4. 一直是好学生,读研理所应当,况且学校有推荐名额。

5. 周围的读研气氛浓厚,被熏陶了。

6. 个人原因,比如追随某人,或喜欢某个城市。


坦白来讲,前两种人会是最努力的两种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内心和理想奋斗,这种精神力量在枯燥的科研生涯中会产生强大的动力。不过,第二种人更为看重毕业后的那两张纸,而第一种人更看重对科研生涯的体会。所以后者出成绩的概率会更高。如果你想在研究生阶段获取荣誉,或在竞争中突出,要做好和第一种人血拼的准备。不管怎样,要确定好自己是哪种人,这样才会做出那些心安理得的决定。


(2)我该怎么开始


不管你怀揣什么目的来读研,你的“技术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拿到两证。为什么读一个硕士要2-3年,读一个博士要4-6年?因为就平均水平来讲,完成硕士论文的工作量,需要2-3年;完成博士论文的工作量,需要4-6年。从入学开始,你的论文倒计时就启动了,你必须在规定年限内完成论文所需的研究结果,期间你还要完成课程和导师的额外任务。


乐观的是,所有的年限针对的仅是平均水平。如果能尽早确定课题,导师额外任务量适中,你只要不偷懒,保持一个适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完全可以超额完成任务。当然,博士的延期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在入学之初,你就要考虑毕业论文的事了,因为倒计时已经开启!


毕业论文无非是题目和工作计划,这须要在入学之初和导师认真详谈。如果幸运的话,导师会和你认真规划。不过也有的导师会因为组里人多工作忙,没时间考虑你的问题,或是连导师自己都很迷茫,不知道该让你做什么。这时候,前辈就是你的救世主了。可以先跟前辈做实验,打下手,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之后可以续接毕业前辈的工作,或做他们没时间做的一些想法,或者从他们的工作中发现思路,自成一家。总之,无论导师是否给你规划好毕业论文,你都要把这个事情当成自己的首要目标去指导你的行动。我做什么工作能写成毕业论文?我现在做的这个工作能写到论文提纲里吗?不要疑惑,你的有些工作是不能写进毕业论文的。可能是一些涉及导师或合作单位商业利益的工作,可能是一些称不上科研的重复性试验性的“搬砖”型工作,也可能是一些跟你的论文写作思路不配套的工作。不过,最终决定权在你的导师,你可以写任何他让你写的东西。但就我们自己而言,还是事先规划好为妙。


那么入学之初应该干什么呢?除了上课就是做实验。对于课程,继续发挥你本科时代的神技能,此不赘述。但是应尽快着手做实验。应该多快?能多快就多快。我说的是做实验,而不是读文献,因为新手读文献效率十分低下,你不是带着问题读的,找不到重点信息,读文献要带着问题读,别指望通过读大量的文献来理清你课题的脉络。最好去实验室干活,先给前辈打下手,主要是练习实验技能,理解前辈工作思路,尽早能独立实验。没实验可做的话哪怕是帮忙做PPT,写文件,找文献都可以。总之是尽量接触与你课题有关的工作。因为你在实验室的具体工作中接触的全是课题相关的内容,这些东西对你来说是干货,是别人总结过的关键信息,能帮你建立工作的框架,比课堂知识和死读文献来得方便。


具体而言,新手应搞清几个问题。1.我的工作涉及哪些实验操作技能,我掌握了吗?2.我的实验需要哪些分析测试手段?3.我实验数据需要哪些处理软件?4.我的成果一般投哪些期刊?5. 我的研究方向有哪些顶尖团队,我如何关注他们?


(3)我会遇到什么样的课题组。


由于本人只经历过两个课题组,所以经验有限,在此只是列举一些经常出现的课题组的类型,具体的生存法测还要依靠前辈经验和自己体会。首先是“个体户”形式的课题组。这种课题组的核心一般是一些处于上升期或创业期的导师。


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资源适中,压力适中。由于人数少,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比较多。项目也不太多,老师也不会忙得十天半月不露面。这种课题组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比较充分,对学生的具体工作也更了解,比较有利于学生发文章。随着导师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形成一个大规模的 “个体户”。另外一种是“公司”形式的课题组。


这种课题组会以一个大老板为核心,有多个老师或博后。这些小老板依靠大老板的资源,分别负责不同的具体工作或研究方向,直接指导学生。大老板的主要任务是社交和获得资源,一般工作会非常忙,基本见不到人。在这种课题组里,有的学生归小老板负责,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工作开展更有效率。


不过,很多小老板会要求文章的第一作者,所以学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有的学生归大老板负责,其实大多数情况下约等于无人负责,这就要依靠个人的独立研究能力,所以更要与前辈紧密联系。有得必有失,这种情况下发文章,你一般都会挂第一作者。还有一种是“联邦制”的课题组。这种课题组是多个独立团队的联合体。各团队之间项目、工作、学生培养相对独立,但是研究方向可能近似,会在一起开组会或吃饭。你的生存状况完全取决于你所在的小团队。


其实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团队,独立研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导师对你的指导多么无微不至,你总有一天要独立从事研究工作。哪怕不从事科研,也没有一个单位愿意雇佣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的博士或硕士,那还不如过一个人力成本更低的操作工。如果幸运地遇上一个积极参与你课题的导师,希望大家不仅能利用导师的指导,更能贡献自己的思路,与导师形成合作,而不是依赖关系。尤其是希望出国深造的同学,面对着语言障碍,独立工作能力更为重要。


在团队之中要尽快转变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别再把自己当成学生,而是当成员工。你不再是老师呵护下一心考高分的学生,而是一个须要和导师互惠互利的工作人员。你为导师的科研活动提供劳动,导师为你提供补助及学位的期望。你需要有所贡献,才能有所回报。这样说有些冷酷,但这是研究生和导师的基础关系。由于导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出现多种关系,比如朋友型、家长型、敬畏形、仇人型,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我所谓的基础关系上。

(4)我应该怎样看待文章发表。


文章是研究生的一切,是拿到学位的基本保障。总体来说,对文章的要求有三条红线。


第一条,学校的线。学校规定了一个研究生毕业所应达到的最基本的文章要求。博士和硕士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区别。这是一条根据平均水平制定的最低的线,达不到的话说明你科研偷懒了,或你被导师坑了,也意味着你拿不到学位。


第二条线,导师的线。导师规定了课题组里学生毕业的文章要求。这条线是你的生命线,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线一般比学校的高,这也要看导师的具体培养思路。只有达到导师的线,你才会被允许答辩拿学位。


第三条线是自己的线,即你对自己科研成果的预期。若是以毕业为目的,则自己的线即是导师的线。若是以从事科研或者其他对文章有要求的工作,那么自己就会根据现实条件和毕业后的目的来划自己的线。这三条线一条比一条高。


另外,文章的发表不一定与努力程度成正比,但不努力的话发文章一定不会顺利。文章的发表与专业或研究方向关系很大。有的方向可能实验周期短,可能同行竞争不太激烈,可能你有独特的实验设备,这些都是发文章的有利因素。如果为导师或金主做一些与工艺有关项目,可能就会拖文章的后腿。不过有得必有失,利于发文章的方向与实际的工业技术相关度较小,可能不太利于找工作;相反,做一些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项目,在找工作时优势可能会大一些。


如果日后不从事对文章指标有硬性要求的工作,能毕业就足够了。所以大家在初入课题组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使被导师强迫从事某项研究也不要气馁,只要努力做,都会有收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另外,大家也不要跟别人攀比,谁的文章发得多,谁的文章发得高。只要自己努力就足够了,因为发文章不像考试,它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很多都在你的掌控之外。


(5)我是否该继续走科研道路。


这是所有研究生的一个终极问题。硕士生会纠结:我要不要读博。博士生会纠结:我是进企业工作还是做博后找教职?在这里我只想引用一句《解忧杂货店》的话: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 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结语


研究生学历的意义是培养一个人的基本的研究素养,使人能够学会如何面对并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一个具体问题。所以研究生应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信息的能力、深入分析的能力、深刻表达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更要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学历是人生一次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这种机会。那么,请认真地、细细地体会这段时光吧!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募格科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