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放牛娃到清华副校长,他考研三次,读博七年,想做科研人偶像

2018-04-21 可乐饼 募格学术

本文为综合整理


几乎所有认识薛其坤的人都知道他每天过着“7—11”的生活,即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持续地工作。他的学生曾经心里较劲“想趁着自己年轻,和薛老师比一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一个离开”,但多年来几乎没人能赢。这是一种近乎苦行的“修炼”,薛其坤从中体会到的是快乐而非痛苦。


薛其坤



从放牛娃到清华校长


1963年,薛其坤出生于蒙阴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哪有时间管你读不读书?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1980年,17岁的薛其坤还是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结果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


落败的他憋了一口气,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更惨,物理只考了39分。



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1990年7月,薛其坤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人家读博士,5年,他却花了整整7年。


其实在硕士毕业后一两年,他一度想放弃自己的科研生涯。那时身边许多人下海,每天看起来都特别充实。薛其坤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当时,薛其坤在北京读研,妻子和孩子在山东生活,他想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人家都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自己的前途在哪儿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导师陆华的日本同学来华访问,相中了薛其坤,便安排他去日本留学。他的人生才由此迎来转折。


薛其坤对日本的岁月记忆犹新,“那时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时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在日本学界,樱井利夫治学以严格著称。这位导师要求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7点来实验室,11点之前不许离开。不管刮风下雨,必须准时到达。


樱井利夫


薛其坤在日本语言不通,作息严苛,让薛其坤感觉异常孤单,跟家人通电话,几乎要落泪。


有一次,上幼儿园的儿子,在电话里给他背刚学到的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听着儿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泪振作了起来。


他起早贪黑做实验,实在感到疲倦了,就躲进厕所里小眯一会儿。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他取得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导师樱井利夫奖励他去美国,做一个20分钟的学术报告。结果这20分钟的学术报告,又给他逼出一项技能。


薛其坤的英语口语非常差。甚至没办法完整说一段话。他就把演讲一字一句抄下来,专门找了一个房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训练,从头到尾,模拟了80多遍!他不但纠正了发音,还把演讲进度控制在秒上,连每一个单词做什么手势,他都练习到位。果然,报告结束时,现场爆以雷鸣般的掌声,所有学者都前来祝贺他。当时那份成功的喜悦。


就像夏天喝冰镇啤酒一样舒爽。



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重燃了他对科学的好奇心、对工作的热爱、对科研的责任,还促成了超刻苦的学术精神。


回国后的薛其坤,已经完全像变了一个人。20年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厚积薄发的他,1998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年3月,担任凝聚态物理中心SF4研究组组长。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4年6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同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


2005年11月,41岁的薛其坤成为中国科学院当中,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2006年4月,他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2010年6月)。2008年,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2010年7月,出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3月)。2011年,出任临沂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


2013年3月,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5月)。5月,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7月,任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 。


20年如一日的坚持,如果没有对学术的专注,没有与科研成果的较劲儿,这种生活就会苦不堪言。但薛其坤感到无比快乐。


坚守7—11


在薛其坤看来,他最缺少的就是时间。2013年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薛其坤和他的团队花费整整4年时间。


“就我了解,全世界从事实验物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是刻苦的。”他平静地说。

     

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对他的评价是“其坤成长在贫困的沂蒙山区,少时的艰苦生活练就了他特别能吃苦的坚韧性格。他遇到过许多困难,但总是乐观面对,我把这总结为他的情商特别高”。面对好友的评价,薛其坤笑言:“我自然也有许多不如意的时候,但真觉得没什么过不去。也许与情商有关系吧。”

     

薛其坤每月都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还要参加项目申报及各类评审活动,管理科研团队,还担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我正在努力寻找一个支点,在不减少科研工作有效性的同时,在别的方面也能作出贡献。如果有一天,我发现行政工作影响了科研,我想我会毅然决然地选择辞去。”他说。

    

钱学森曾经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沉重问题。对此,薛其坤说解答“钱学森之问”的症结仍在于时间。


“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人才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不能有丝毫的跃进。我们曾经历了特殊的时期,像我这一辈人接受正规的系统科学训练已经很晚,所以我们需要比别人更加刻苦弥补这个差距。”

     

薛其坤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学生身上。他说,这些孩子们从小受到了完整的科学训练,所以他常要求他们把实验技术做到极致,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他告诉学生,“7—11”的生活不是谁都可以。你若不能深入其中,这样的刻苦便是一种痛苦,最终会让人崩溃;你若进入了这个科学的世界,便能从中获得快乐,这样的坚持便是一种享受。

         

就在半年前,他的团队在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凝聚态物理中,量子霍尔效应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分别发现于1980年和198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次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有待实验发现的重要成员。

     

这一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关注,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称之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薛其坤为更多人所知,网络上开始流传着他各种版本的事迹。

     

但是对薛其坤来说,那个小小的实验室才是他的归宿。“我与其坤一起出差,晚上12点回到北京,他仍坚持要去实验室再看看,我自问做不到这样的坚持。”朱邦芬说。

     

“当你的实验数据比别人更准确、更漂亮时,那种快乐,你能体会吗?当你把一个复杂的庞大的仪器用得像骑自行车一样熟练时,那种自如,你能体会吗?当你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时,那种骄傲,你能体会吗?”说这话时,薛其坤脸上带着笑意,身体微微前倾,有些急切地望着记者追问道,“你能体会吧?”

     

博士生冯硝告诉记者,学生们从薛老师这里获得最多的是他对科学的态度和理念。“老师常跟我们说,你们不要为了发文章来做实验,你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把某个科学问题搞清楚而已,并通过这个过程培养你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未来科学大奖



2017年1月15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数十名全球顶尖华人科学家、诺奖得主以及众多优秀企业家见证下,清华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教授薛其坤,获颁“物质科学奖”,奖金为100万美元。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旨在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


颁奖仪式庄重而感人,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感受到了对科学的尊重,以及正在崛起的中国对原创、具有突破性基础研究的渴望。事实上,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的初衷也是源于此:尊重科学。



清华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教授薛其坤


获奖时,薛其坤说:


我是第一次参加“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我想借此机会代表一个科学家感谢“未来科学大奖”,感谢“未来论坛”,特别要感谢“未来科学大奖”的捐赠者们。


我知道,你们做的事业,像我们做的研究一样,非常得不容易。但是,你们用无私的奉献,在中国的科学发展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你们给我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奖金,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的情怀,这在中国的科学发展史上是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他们希望科学家推动中国的科学,使中国的科学对世界文明、对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弘扬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我感谢你们!


在座的还有外国朋友,他们也知道中国的科学家在世界上是最幸福的。中国的科学正处在黄金时代,我本人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幸运者。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物质科学奖”奖。这笔沉甸甸的奖金又给我这只小船注入了核反应堆式的动力。我会以今天作为新的起点,把我的小船加足马力,奔向未来。


我想,50年以后,我这只小船再次来到这个舞台,把卢教授拿到的“生命科学奖”再囊括到我的手中。


成为年轻人的科研偶像


除了专攻科研,身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培养优秀学生也是薛其坤的责任之一。执教18年来,他带出了17位博士后,72位博士和3位硕士。很多学生走上了教育的道路,成为清华、北大等高校的教授,把科研的火种传递了下去。



在执教的过程中,他要求学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顾一切追求极致。“必须要把功夫用到细节上。来不得半点马虎。”


有一位学生,要根据几年科研成果,写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结果,薛其坤一看就晕了:“这个学生英文写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语一样差!”


他把论文发回给那位同学:“你先认真地修订10遍,每改一次,存一个新版本。”第二天,他收到学生邮件,发现有两个文件,隔存才1分钟,那可是七八页的论文啊!这下可把他给气坏了。他马上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从语法错误,到句间逻辑,一个词一个词带着他改。“回去之后,你继续改,第一遍查语法,第二遍查用词,第三遍查段落间的逻辑联系,第四遍看整个行文的思路…”


小到每篇论文的标点符号,大到操作仪器时的手法习惯,他对所有学生都如此严苛。



教育学生,薛其坤重在品格,收弟子至少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真的热爱科研,第二,学会跟人相处、合作。


“不真心热爱,你就吃不下来那份苦。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做科研不能‘单打独斗’。即便你将来不做科研,与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也是你终身受用的素质。”


虽然自己的学生里,也有人中途选择放弃,最终去了别的行业发展。对此,薛其坤表示尊重。“只要你勤奋、执着、专注,就不会在世上一事无成,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他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我愿意衷心地祝福他们。


在2017年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薛其坤这样说到:


2013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成果被报道,我是非常地高兴。我的竞争者,当时也在做这个实验,但是他们没做过我们。


在问我问题的时候是带着一种质疑的眼光,他说你的数据这么漂亮,你肯定你的学生或者你没对这个数据做任何的处理吗?当然我有自信,没有。


因为这是多少年来,我这个团队共同努力,追求极致,认认真真,不分白黑,奋斗的成果。过了一年零四个月以后,日本在这个领域的顶尖的一个研究组,美国顶尖的一个研究组,重复出了我们这个实验。他们过了一年多在我们报道以后,才重复出来。所以当我们这样一个新发现的,重要的物理效应经受到了时间的考验,经受到了甚至是竞争者的考验的时候,那给你带来的那种喜悦和幸福是无以复加的。


假如我训练学生不是严谨的,我们这个学生的数据是重复不出来,或者是假的,你在这里声称你做了一个重大发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理效应,可以写到教科书中去,如果这是假的,那对我的损伤可能就是巨大的。


我现在五十多岁了,我们用一个物理概念,惯性来比喻的话,尽管我的身体的惯性不是很大,但是我的内心,我精神上的惯性很大。


我停不下来,我想用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和这种精神去克服新的世界难题。其中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高温超导,这是一个物理学的世界难题。


我想通过这种最挑战的科学研究,我们培养最优秀的人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种追求极致的过程中享受到幸福,每个人都用追求极致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工作,我想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最后呢我想用一张照片结束,这张照片是在两年前我看到的,我一直记得它。大家知道2015年的也门战乱吗?也门战乱的时候,我们有很多中国人在也门,在撤出这些中国人的时候,我们中国派了我们的“临沂”号,我老家是临沂,“临沂”号的军舰把他们撤出来。这次撤出的时候记者拍了一张照片,你看看,我们这个很有自豪感的小朋友,这个很高兴的小朋友。



你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强大对你来讲有多么重要,所以呢我就希望在座的各位,把你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


如果每个人,我们十几亿人都这么追求极致地努力,保持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快乐的状态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就不远了吗?所以呢这张照片我一直保留着它。谢谢大家。


最后用薛老师的一句话来结束:


“我愿意期待将来某一天,做科研,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它不再是和贫困、枯燥挂钩。你不能让一个人饭都吃不饱,而去奋不顾身地参与科研。


这个世界上的偶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是唱歌、演戏,每个职业都能成为偶像,年轻人对偶像的崇拜,也可以变得多元化,科学家,也能有光彩。”





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技日报  一日一度  新民晚报  人民网  央视开讲啦



如果你焦虑的事情是去哪找工作?

不如来募格科聘试一下。

线上投递简历,直接投到HR邮箱!

募格科聘,一个科研科技领域专业招聘平台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