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应该给低收入人群加工资吗”,是的

2017-11-27 新财富杂志

来源: 秦小明(ID:xiaoming_qin)

作者:秦小明,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硕士。「经融思维」创始人CEO,独立交易者,知名自媒体人,写作领域包括金融、职场、认知和思维等。曾发表多篇爆款文章,如《月入十万,大部分人努力方向都错了》,《实体的凋敝与泡沫的狂欢》《资产泡沫是如何收割穷人的》等等。对作者感兴趣的读者,欢迎通过本文末尾的文章来源,关注作者的同名公众号「秦小明」。

1


道德不是外生的


前几天我写「激励相容」时,收到一段留言。原话大概是:


“幼师这种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工种,如果要提高收入,那是不是农民工,快递员,清洁工,都应该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位读者认为这些工种,获得的收入本来就该很低。行业乱象的问题出现在道德上,而非收入上。


然而,在人的行为模式里,道德,从来都不是一个外生的变量。


换句话说,绝大部分人道德水准的高低,要内生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收入水平进而决定的生存状态,是影响道德水准最重要的因素。


富人的素质整体比穷人要高,这个结论大家不会反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古训大家亦不会反对。


还有一个留言颇为有趣:


“按照你的逻辑,是不是只有给餐厅服务员高工资,他才不会往你的饭菜里吐口水?”


我的回复如下:


如果餐厅服务员的收入持续过低,那么他们往你饭菜里吐口水的概率将会显著大增。


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农民工、清洁工、快递人员、外卖送餐人员。


稍有常识和理性的同学,不妨对比一下发达国家,甚至香港地区的以上几类人员的收入水平,你一定不会再理直气壮地说出,农民工和清洁阿姨的工资,理应就该如此之低。


2


疏散低收入租客,然后呢?


社会科学相较于自然科学的复杂之处,即在于其处理的对象,往往没有清晰分明的边界,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在这个复杂系统里,人们思考问题,至少应该有两个阶段。


第一,当下的问题如何反应?第二,然后呢?如何避免同样的错误再犯? 


多数时候,人们只习惯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第一个阶段,而忘了进入下一阶段。系统的问题被当做局部的个案来对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内生地蕴含了人口结构的多样性。低收入人口混住在高收入的大城市,是劳动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


如若不然,请试试让中产白领清晨五点裹着棉衣去清扫北 京大街的落叶?


人们之所以热爱这座城市,不仅是因为它有多少精英,更是因为每天早上当你睁开眼睛时,就能听见楼下扫帚的窸窣声,能听见早餐铺子的吆喝声,还有晚上路过街边大排档时农民兄弟们的碰杯声。


这些声音,让你安心。


它们才是这个城市最可爱的声音,才是保障城市人体面生存最坚实的声音,也才是最真切的追梦的声音。


如今,为了解决「安全隐患」问题,我们请他们在几十个小时之内离开。


确保安全没有错,排查隐患没有错,整治违规违章建筑也没有错。


只是,能不能给他们更多一点的过渡时间?


低收入人群被「疏散」出去以后,违章建筑被拆除以后,然后呢?


3


为何贫穷?


为什么不能住更好一点的地方呢?为什么偏偏要住那些违规违章的建筑呢?何不食肉糜?


“如果有钱,谁愿意住在这种鸟不拉屎不见天日的地方!”


一个农民工兄弟对记者如此说到。


是啊,一切说到底,都是贫穷惹的祸。


贫穷不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它也让你在生存面前丢失了选择权。


贫穷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你不努力不上进吗?


对于在大学里终日和游戏为伴,逃课,每天在宿舍睡到自然醒,而后找不到工作被动贫穷的大学生来说,或许是。但对于那些甚至连上大学的机会都不曾有,做梦都羡慕「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民工兄弟,或许又不是。


给大家看一张图吧(点击可放大查看)。



这张图的纵轴表示人口数量(百万),横轴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不同年份。任意横轴的一个点,对应到曲线上的纵轴,即表示在那个收入水平上,有多少人口。


从1999年以来,曲线的快速右移,表明人们收入增长的速度可观。曲线下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大,表明人口的总收入持续增长。


但曲线的右侧肥尾的跨度越来越大,却更值得人们深思,因为那意味着收入分配的不均,一直在加剧。


这张简单的图,隐藏了极为深刻和丰富的含义。它大概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越来越穷了?


不用提前面的那些低收入人群,哪怕出入甲级写字楼的高端白领们,对比一下你的收入和一线城市的房价,你也不会怀疑自己正在被动变穷。


4


美好的生活在哪里?


在不断增强的国 家实力,在不断提升的民族自信,但更在普通百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仅在乎绝对水平改善,更在乎财富分配的相对公平。


纵观中外历史,凡是收入分配长时间出现严重失衡,都必将引致一系列的灾 难性事件。


想一想两次世界大战,再想一想上个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大萧条吧。在这些事件以前,收入分配的不公,都出现了持续的加剧。而最终的再平衡,换来的是几代人都不愿面对的痛苦回忆:或是战争,或是经济危机下四处肆虐的贫穷与萧条。


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再度走扩。


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导致了需求的长期萎靡(收入增长缓慢何来需求?)和供给的过剩(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收入进而快于需求),全球经济过去十年一直处于通缩的压力之中,这便是经济学界所谓的近十年的「通胀消失之秘」。


通胀迟迟未来,我们看到了过去长达十年的全球资产价格飙升,美股三大指数长达八年的牛市,中国房地产价格永不下跌的市场信仰,哪怕曾经一度接近破产的欧洲国家和长期受通缩困扰的垂垂老矣的日本,其资产价格也创出了历史新高。


看上去一片繁荣,不是吗?


但很遗憾,这繁荣,和低收入人群没有任何关系,和哪怕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着装体面的新兴中产,也没有太多关系。


因为他们并不持有或者很少持有资本资产,如股票、债券、房子、抵押贷款等等。


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了全球资本资产价格的一路攀升,这让那些持有金融资产(包括我们的房子)的「上层」人士,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低收入人群和中产阶级,却因缺乏参与这场资产价格泡沫盛宴的资格或能力,而变得更加贫穷。


CPI当然不会上涨,因为计算物价指数的商品都是穷人在消费,CPI会计算房价吗?CPI维持低位的幻象,给了全球央行们维持宽松货币立场理论依据。但这场史无前例的宽松试验,正在产生越来越多的副作用。


西方民粹主义的崛起,英国退出欧盟,川普当选,高得让人不寒而栗的中 国房价……


没有需求支撑的经济,是脆弱的。哪怕通过行政的限产手段来人为的阻断过剩的供给,「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不得不接受需求的检验。


而需求,永远是由最广大的低收入人群和中产作为主力推动的,「高端」人群则更多地扮演了历史投机者的角色。


所以,无论是从宏观的经济视角,亦或是从解决「道德沦丧」「戾气过重」问题之根源的社会角度,还是从追求美好生活愿望实现的立场,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都刻不容缓。


在刚刚过去的重要会议的报告当中,有这样几句清醒而令人振奋的话:


“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愿我们都能见证一个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时代。


也愿这个冬天,不会太冷。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