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爆炸!陆金所代销1.4亿理财产品逾期!

2017-12-18 新财富杂志

来源:秦小明(ID:xiaoming_qin)

作者:小明


这两天留意到一个新闻,感觉和各位老铁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简单点评几句。


根据多家主流财经媒体报道,陆金所(中国平安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代销的一款理财产品出现了逾期不能兑付的情况。


出现逾期的理财产品全称为:


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该资管计划涉及金额1.4亿元,投资人118位,项目编号为财富汇尊理财-EG1013号。投资人起投金额门槛为100万。投资期限为一年,2017年12月7日到期。


目前,该产品的管理人,大同证券已经发布正式文件,确认了该项资管计划的逾期:



有意思的是,前天市场传出陆金所7号已经到期的资管计划逾期的消息后,当天下午,陆金所紧急解散所有VIP投资客户微信群,声称“以后不提供微信交流渠道,将使用更好的客服系统。”



“一声招呼也不打就解散微信群,陆金所抛弃我们了”


“郁闷呀,平时没事还能在陆金所的土豪群吹吹牛、唠唠嗑,交流理财心得,这下好了,组织解散了”


“难道这么牛逼的陆金所也有问题,该不会是要跑路?”


很显然,陆金所的迅速举动,是不希望负面消息在微信群里发酵,进一步传播。


这也是陆金所吸取了“720风波”教训的结果。今年7月,网上流传着一张提示陆金所风险的微信截图,尽管很快被平息,但也吓得大量投资人仓皇出逃(圈内叫“720陆金所风波”,有兴趣的老铁可以搜索一下)。


以上是这个事件的始末。接下来让我重点梳理几点和大家平常投资买理财产品息息相关的事项。


1.  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资金的最终流向,并评估风险。


认真阅读产品相关的合同,是买理财产品前最基本的功课。


尽管我知道很多老铁不愿意挨着挨着读,但为了你的资金安全,相信我,合同值得你多花些时间。



以陆金所代销的逾期这个项目来说,这个理财计划涉及的各方包括:


陆金所:代销平台。


大同证券:资管计划的管理人。


中海信托:与资管计划相关的信托计划的发行人。


龙力生物:信托贷款的借款人,最终的资金使用方。


简单来说,以上各方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中,黑色向下的箭头,表示资金的流出,是如何从投资人的手中,流向最终的资金使用方的。而黑色和灰色向上的箭头,则表示资金如何流回投资人手中。


我之所有用了两个灰色箭头,是特别提示各位老铁,严格上,资产管理人和信托发行人,是不承担的刚性兑付义务的。只有最终的资金使用者,才承担兑付义务。


换句话说,如果你买的理财产品,最终的资金使用者选择赖账违约,那你可能连本金也拿不回来。其他中间平台,法律上讲,并不存在刚性兑付的义务,尤其是类似本次逾期项目,明确规定了是「非保本」的产品。


当然,目前来看,银行也好,券商也好,包括陆金所这种代销平台,都承担了事实上的刚性兑付责任人的角色。


不过老百姓一定不要想当然认为它们理所当然地就该如此,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资管新规,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要打破这些隐性的刚性兑付承诺,让投资人最终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这个我等下会再细说。


很多理财产品,都会经过类似这样的层层嵌套,各种主体搞得非常复杂,以至于普通投资人看到专业名词就已经头疼,根本理不清资金最终流向了哪里。所以很多人买理财产品只看一个东西:销售渠道。


比如在银行买的,总比在互联网平台上买的要放心。在陆金所买的,总比在小平台上的要放心。理论上这样是一个简便的方法。但实际当中,尤其是之后资管新规落地后,大平台上出现违约的情况也将越来越普遍。这时就要求投资人自己先要做好风险识别。


尽管梳理起来比较麻烦,但是为了对你的钱袋子负责,我强烈建议每位买理财产品的老铁,都要搞清楚你的钱,最终去了哪里。那里的情况到底安不安全,风险系数有多高,你能不能承担,违约了会有什么保障措施,如此等等。


看渠道闭着眼睛买理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2. 打破刚兑和净值管理。


最近出台的资管新规,是中国金融监管划时代的大事。其核心,就是要打破刚性兑付,让投资人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资风险意识。销售渠道不能充当事实上的兜底责任人,投资人要对自己判断失败负责。


打破刚兑以后,银行,券商,信托等,都不能再为投资人提供兜底的刚性兑付补偿,包括陆金所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不能,否则,将面临监管严厉的处罚。


为什么要打破刚兑?


很简单,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风险应该根据其不同级别进行不同的定价,这是金融理论和实践最核心的要求。一个不能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扭曲的失败的市场。


好的公司,优质的投资标的,违约风险较小,就应该享受较低的融资成本,风险溢价就会较低,比如国债。而差的公司,劣质的投资标的,违约风险较高,就应该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投资人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会更高。


这就是在结构化金融产品里大家经常看到的「优先级」「劣后级」「垃圾级」的意思。


金融市场本身有一套完美的定价体系,经济规律会发挥作用,让优质的公司获得更好的发展(更低的融资成本),让劣质的公司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本身是完美的优胜劣汰机制。也是对不同投资人承担不同风险,给与不同风险溢价补偿的合理机制。


然而,如果一切形式的投资,最终都变成了有刚性兑付人,比如银行,比如陆金所,那以上这种风险识别和定价的机制,就会失灵。金融定价就会被扭曲,进而资源配置也会被扭曲。


风险定价失灵后,市场就无法发现优质的资产,投资人也无法建立起合理的风险收益观念,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要为刚性兑付支付巨额的交易和摩擦成本,无论从哪个角度,刚兑都是不合理,都是必须要被打破的。


打破刚性兑付后,老百姓买的理财产品就会和买基金一样,你每天都能看到净值的变化。比如今天是1块,明天是1.1,后天是0.9,如此等等。你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投资账面价值的波动,这就是清晰的风险信号。


最终你要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不会有谁再来为你兜底。


3. 普通老百姓未来应该怎么做?


让大家都去通读资管新规,是不可能的。一是太过专业很多人读不懂;二是太过繁琐很多人没有耐心。(大部分人都是懒惰的😓,说了句扎心的大实话,希望没有扎破老铁们的玻璃心)。


但以上关于投资理财产品的两点(弄清资金流向&搞明白打破刚兑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牢记在心。以及你更应该明白的是如下这个事实:


闭着眼睛看渠道买投资产品,出事了指望别人帮你「擦屁股」的粗放时代,已经结束了。


以后大家投资都是要拼专业实力的,不懂又不愿意花时间弄懂的普通老百姓,最好的选择就是相信专业的机构投资人,把你的钱交给他们,让他们去打理,比如公募基金。


事实上,美国大部分老百姓就是把钱委托给专业机构去操作的,他们很少直接参与资本市场。但在中国,这个情况恰恰相反,一涉及到金钱,老百姓本能地不信任专业投资人,于是不管自己懂不懂,都跑到金融市场里瞎几把乱搞一通,最后绝大部分人变成了韭菜被收割。


如果说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各种刚兑的理财产品,是最后的一片韭菜生长乐园,那么新规推出后,这片最后的乐园,也将消失。


于是留给大家的选择只有两个:


要么把钱交给专业的人,相信专业。


要么你自己开始懂一些金融,不要让自己的金融实践和金融认知出现太大的背离。


在当下中国,一切都在朝着「高质量」的既定方向发展,高质量就意味着高标准,专业化和知识密集度的提升。个人理财,也并不会例外。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新财富》2017.12

周金涛《涛动周期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