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4


站在位于深圳蛇口的中集集团总部大楼,会给人一种时空穿越感:就在这里,1979年开山建厂,炸响“改革开放第一炮”;也是在这里,中集集团从当初的中欧合资集装箱工厂,成长为如今总资产逾1300亿、营收近800亿的跨国集团。

中集集团作为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先锋项目,成为国内最早一批走出去的公司,如今集团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集装箱业务稳居全球龙头,而且实现多元化发展,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极富传奇色彩。1981年,麦伯良大学毕业就来到深圳,1991年,他从深圳改革开放标志性人物袁庚手中,接过中集帅印直至今天。


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中集集团,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对话麦伯良。


来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01

从炸响“改革开放第一炮”到千亿跨国集团


作者:证券时报 阮润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64302nt3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迎接下一个腾飞的十年

中集是中央所倡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型代表,股权结构稳定,决策科学,团队稳定,机制不断完善,在这个基础上,企业一定能越做越好。


何伟:中集集团1980年从蛇口发家,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走到今天有哪些经验?机制上有什么优势?


麦伯良:中集可以说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中集1980年设立,1982年投产,在蛇口与丹麦人一起合资成立的,现在中集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跨国企业集团,旗下300多家企业,9大业务板块,19项世界第一的产品。中集跟随跟随中国经济进行转型升级,现在已经基本到位了,发展战略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十年中集应该又是一个腾飞的十年。

从机制来看,中集是中央所倡导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典型代表。招商局作为第一大股东与中国远洋两家央企合计持有约47%,管理团队持股4.8%,还有弘毅投资、A股和H股股东,股权结构很稳定,决策机制也很科学,重大事项都是由董事会来做决策,我也只占其中一票。

中集集团股权示意图  图片来源:2017年年报

我们还有一个叫黄金降落伞计划,就是在年景好的时候留存部分奖励基金,等到员工退休时再发放。这个发放前提是员工不能离开中集,期间也不能违规、违法或犯罪,从而保持团队稳定性。

中集能做到十几个世界第一,我认为其中一条经验就是战略明确后,团队稳定,大家用心做事,而且中集的问责机制也是越来越完善,我自己就认罚过300万元,有问题也会不断完善总结。


不做全球第一就不收购收购国外技术最先进的企业,调动全球资源去整合,提升被收购公司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中集集团一个又一个第一。


中集集团全球运营平台示例


何伟:以前中国企业员工工资、原材料、管理成本比较低,靠这些来取得成本竞争优势,现在企业要靠创新、靠技术,这些方面中集作为传统制造业有什么好的做法?


麦伯良:虽然按照一般意义上理解,中集属于传统制造业,有集装箱制造、车辆制造这些业务,但中集在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方面其实是先进制造的代表,在一些领域用智能化、数据化去改造欧美工厂,提升生产过程的环保水平和效率。

我们一般都是收购整合国外最先进的企业,比如车辆和消防车业务,都是收购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最先进企业。如果没有在某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的战略,中集就不会去收购对应公司。在这个基础上,中集进一步自主组织全球力量进行整合。

目前中集在全球有28个研发中心,负责研发行业最前瞻性、最先进的产品、制造技术;人才也是全球资源的整合,中集5万多员工里面,发达国家的员工就达到约7000人。总体来看,中集在研发方面投入会越来越大,因为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

面对全球化竞争,需要以中国为核心、为主体之外,还要放眼全世界,通过全球资源整合来应对变化。产业链本身也有很多分工,比如制造、金融、服务,大家都可以分工合作。

当然,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等优势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从中集来看,起码未来20年没有问题的。


“双创计划”孵化独角兽

在麦伯良看来,培养独角兽的关键:第一要有好项目;第二要有好团队和合适的人去做;第三要有一个好的机制。

采访: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右)

嘉宾: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左)


何伟:中集团队很稳定,但是事业是在发展的,技术是在进步的,观念也是在更新的,会不会存在团队跟不上的情况?中集是怎么做的?


麦伯良:三年前我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面对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进步,以及新的商业模式风起云涌,再结合中集产业分布广的情况,我们当时提出“双创计划”。截至去年年底已经做了十几家了。今年开始制定了三年的“百人双创计划”,从今年开始再经历三年,孵化出一百家双创企业。

创业项目需要通过资本运营管理委员会审议、注册,项目需要与中集现有的九大业务板块有关联性;中集会为双创总经理配置董事、监事,并派三到四个导师提供全方位帮助。中集总部有一个支持创新的平台,我们这些高管团队也组了一个合伙公司,向每个创业公司投5%,创业团队持15%,集团持80%,就这么起步。项目成功后要拿出10%分享。

现在做的效果非常好。最典型的一家是2015年成立的中集电商,2017年就卖给了顺丰,当时创业投入1个亿,卖给顺丰8个多亿。世界数据统计也显示,这种创业成功率远远高于毕业生,后者成功率只有1.5%。

通过双创计划能吸引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到中集这个平台上来;反过来,通过这些双创企业中集又能掌握了行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不排除将来有些做得很好的双创企业,就会变成中集第10个板块、第11个板块。

总结来看,我认为培养独角兽的关键:第一要有好项目;第二要有好团队和合适的人去做;第三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我个人目标是希望在职业生涯里能做到25个世界第一。

现在中集大部分产品线都是引领世界的,相信再过五年,中集有很多成为独角兽的机会。比如高端消防车领域,模块化建筑领域和公共巴士的立体停车等。

中集集团总部以模块化方式建造的综合楼


中国海工会站在全球顶端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大战略、大方向不容置疑。未来海工产业发展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协作,强强联合,中国的海工会站在全球顶端。

中集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


何伟:海工领域中集去年是亏损的,未来投入力度会不会减下来?


麦伯良:海工业务的确还在亏损,中集的投资肯定会把握好度。对这块业务的未来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绝不放弃。这是国家大战略,大国重器,总得有人做。造出像样的设备都没有企业能承担,怎么做海洋强国?

海洋占了地球70%面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是不容置疑的大战略、大方向。但是现在做海洋装备、开发的企业屈指可数,尤其是征服深海没有几家可以做到。中国海工,舍我其谁?未来海工产业发展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协作,强强联合,中国的海工会站在全球顶端,未来大有希望。

在国家大战略里,需要中短线产业结合。有些产业短线就能实现财务效益,有些产业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长期是一定能盈利,需要有个过程。

当然,没有实力支撑的战略定力是一句空话。正因为中集有了如今的体量、实力,才敢做海工,现在整个业界也是认同中集的。虽然海工现在还是亏了不少钱,我们应该更有战略耐心、战略定力。


国家应更大力度支持优质企业

今年将是中集产业基金的高速发展年,现在中集正在筹备参与一个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将会调动多方资源,多元融资。


何伟:现在中集有一些负债,特别现在又要搞大国重器,搞海工,肯定是要资金的支持,现在国家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你们有什么融资安排么?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建议?


麦伯良:中集会采取很多措施,包括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发股份、发行债券、成立基金等,肯定会多管齐下,用好社会资源。我们已经成立了好几个基金,今年也将是中集产业基金的高速发展年,现在正在筹备参与一个50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

另外,我建议国家应该支持中集这样的优质企业。像中集这种企业,一心想为国家,想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多做点事情,再融资如果受阻,这对国家不是一个损失吗?中集有意愿进一步做大做强,也是有这个能力的,为什么要阻拦呢?

现在中集要做一个更大的平台,希望能够得到政府部门支持。我做事从来不半途而废的,想清楚要做的事情就不会回头,最多是改善方式方法,用更好的平台去做,甚至正在寻找一个更好的体制、机制去做。现在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负担太重,虽然单靠中集一样可以撑下去,但是发展会慢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还是想为国家为民族再多做点事情。


02

特写丨28年没有升官的麦伯良


作者: 证券时报 方岩


当车辆转入蛇口工业区港湾大道2号时,我的脑海迅即飘过四个字:三进中集。

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

第一次采访中集,还是18年前,当时的董秘吴发沛(现任副总裁)热情而随性,说到高兴处,喜欢把脚架在茶几上;第二次是半年前,现任董秘于玉群带领我们参观中集成长“家史”,并观看了颇具震撼力的海工作业视频;这一次,我们如约见到中集传奇CEO——麦伯良。

1991年,麦伯良从深圳改革开放标志性人物袁庚手中,接过中集总裁帅印。“我31岁就当总裁到现在,28年没有升过官了,中间也有很多诱惑。”麦伯良不无幽默地告诉我们。当年袁庚为何选中自己?麦伯良说:“当时中集只有三个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还是很有竞争力的。”据悉,袁庚后来多次表示,他对中集最大的贡献就是挑选麦伯良当接班人。而麦伯良也感喟袁庚的知遇之恩,他在缅怀这位改革先驱的文章中写道:“一个人的离世有两次,一次是停止呼吸,一次是被人遗忘。在中国通往现代商业文明的道路上,我深信袁庚并没有离去,他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做得好不好,关键看“家长”。麦伯良说,自己从担任中集总裁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把一生跟中集的命运深深地连在一起了,与中集共存亡。麦伯良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他儿子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对他说,爸爸你有两个儿子。麦伯良诧异地说:“我怎么有两个儿子,不就你一个儿子吗?”“你还有个大儿子!”“我大儿子在哪儿呢?”“CIMC呀,中集就是你的大儿子!”

麦伯良是一位创业者、改革者。他说,深圳是创业热土,不一定要当市长、部长才算做贡献,不同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贡献。尽管28年没升官,但是自己喜欢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成就:“中集现在有19个产品线是世界第一,明年可以拿下第20个世界第一!”

中集现在有九大业务板块,包括传统的集装箱业务,以及不断拓展的多式联运、天然气装备、海工等领域。麦伯良说,中集从十年前开始转型,不能只守着集装箱业务,“转型升级也是很痛苦、很不容易的。走到今天,可以说中集转型升级基本到位,发展战略已经明确,未来十年,中集又是一个腾飞的十年。”

麦伯良是一个健谈的人,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滔滔不绝,并且坦诚、客观,不回避自身失误。“我算过一笔账,当了28年总裁,由于我的原因导致决策失误,给公司带来过大概4、5亿的损失。”不过,他给中集创造的价值有目共睹,仅上市之后分红就超过100亿。出现失误怎么办?麦伯良主动担责,自开罚单,一单就是100万,他给自己开过3个百万罚单。“每次董事们都为我说好话,说意思意思就行了,我说不行。这是对公司好,企业良好的问责文化很重要。”担责、反思、改善,这是麦伯良眼中的决策问责三步曲。

麦伯良精力充沛,访谈过程中,感觉他犹如时刻待命的战机,分秒之间就可以拉杆起飞、直上云霄。虽已年届花甲,他对新生事物也了如指掌,谈起相关应用APP也如数家珍。我们采访前几天,青岛海尔宣布要赴德国发行D股,这是资本市场的新鲜事,当笔者问起中集未来有无新的融资计划、是否考虑发行D股时,麦伯良斩钉截铁说:“D股我们是不发的,暂时没有这个计划。我们会充分用好内地跟香港两个资本市场,这样沟通成本最低。”

访谈过程中,麦伯良几乎烟不离口,一支接一支,万宝路牌子的,不过烟味并不浓烈,焦油含量应该不高。这让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与深圳发展密切相关、曾同样嗜烟的邓小平。

麦伯良对邓小平是无限感恩的。他上山下乡两年半,1977年恢复高考,“很幸运,第一届就考上大学。”于是有机会进了中集,于是有机会得到袁庚赏识,于是有机会驾驶“中集号”驰骋28年。

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似乎有神奇的脉络在奔腾不息的潮流中牵引传承,邓小平、袁庚、麦伯良分别驾驶“中国号”、“蛇口号”、“中集号”航船行进,载重量不同,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的航道:改革开放。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