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05-24


走进特变电工,是花园一样的办公环境,车间里的特高压变压器科技含量十足,这只是特变电工遍布全国产业园的一个。


特变电工上市21年,成绩非凡,从普通变压器到特高压变压器,再到新能源上下游,到工程总包业务,从偏处新疆一隅到遍布国内外甚至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特变电工走出了一个快速发展之路。


特变电工产品应用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上,输送动力和光明到千家万户,公司已经做到高端装备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


新时代来临,特变电工在海外市场开拓,智能制造等方面都有不少计划,日前,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报道组走进特变电工,对话公司总裁黄汉杰。


来源:e公司官微(ID:lianhuacaijing)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47azosj8&width=500&height=375&auto=0


01

"大国重器"之特变电工


作者 证券时报 余胜良


特变电工未来收入一半来自于海外,就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一个特变电工,这还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的支持。


采访:证券时报副总编辑王冰洋(图右)

嘉宾:特变电工总裁黄汉杰


问题1:特变电工一开始决定走出去是处于什么考虑?


问题2:公司近些年在海外市场进展迅猛,怎么看待“一带一路”?


问题3:不管在国内参与竞争还是走出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遇到过什么阻力,公司如何化解的?


问题4:特变电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当中,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能够给我们国内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问题5:特变电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单单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形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怎么理解习总书记制造强国这样一个战略布局?


问题6:公司地处边疆,远离销售市场,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问题7:对中美贸易战怎么看,汇率问题怎么解决?


问题8:有“国家队”之称的中央汇金、证金公司及其资产管理计划近年来持续增持,合计持股远大于大股东,公司对此怎么看?


“一带一路” 推动特变电工再造

王冰洋:特变电工一开始决定走出去是处于什么考虑?

黄汉杰:特变电工是一个新疆的本土企业,做电力高端装备,客观上来讲,刚开始是不被大家认可的,大家觉得在新疆这样一个落后偏远地区,应该更多的是畜牧业等等。所以我们董事长(张新)提出国际和国内同步的战略,向新疆周边的国家中亚地区和中东国家出口,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市场,同时通过国际市场的拉动向国内用户证明了特变电工的能力,增强了特变电工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步的开拓,支撑了特变电工的两个发展。

王冰洋:公司近些年在海外市场进展迅猛,怎么看待“一带一路”?

黄汉杰: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供应已非常充分,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打开未来空间。

特变电工从1997年开始走出去,向世界各国提供能源装备以来,目前我们向70多个国家提供装备和服务,在海外设立了104个海外办事处,外籍员工和常驻国外的员工超千人。

近些年特变电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略的实施,在印度建设的特高压输变电的产业基地2014年已经建成,目前印度基地满负荷生产,服务于印度国家主电网和他们各个邦的主电网发展,又寻找到了下一个持续发展的重大市场。

特变电工海外市场累计签署项目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覆盖超过30多个国家。去年年底获建设部颁发中国电力工程特级资质,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各个电压等级的集成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于特变电工从国内经营向全球化经营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特变电工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达20%左右。我们的目标是特变电工未来收入一半来自于海外,就相当于我们在海外再造一个特变电工,这还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的支持。

特变电工应该走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的精准开发、精准服务,来找到市场定位。
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

王冰洋:不管在国内参与竞争还是走出去,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中间遇到过什么阻力,公司如何化解的?

黄汉杰:这方面的故事很多,比如说在国内竞争的时候,销售输变电的产品特别是高电压的变压器产品很难获得用户认可,公司就邀请客户来现场实地考证我们的技术能力,在上市以后到2000年收购沈变之前都是在说服客户取得其信任。

特变电工走出去是参与全球竞争,刚开始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竞争,也面临着很多这样的不信任,大家觉得特变电工只是搞制造业的,怎么可能去搞工程?通过建设自己的电力设计院,积极参与国内外工程建设,通过工程质量来取得客户信任,现在客户已经不会怀疑,因为特变电工承接交付量已经非常多。

装备制造业的企业去做工程总承包和集成服务,要管这个设备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运行,要帮客户负责维护下去,这是我们的优势,而简单做工程总包的企业服务是一次性的,缺少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我们走了一个技术推进和技术营销的过程,逐渐使我们产品的性能、质量、技术得到用户认可。下阶段要解决需求不平衡和供给不充分问题,要围绕着高质量发展,围绕着解决用户的短板、痛点问题,研发更高质量的产品,特变电工应该走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的精准开发、精准服务,来找到我们市场的定位。

王冰洋:特变电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当中,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能够给我们国内相关企业提供一些启示?

黄汉杰:首先,特变电工国际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争当“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将我们的高端技术产品、高品质服务和中国标准全面输出。 

特变电工把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瓶颈和困难作为根本出发点,有针对性的提供设计方案,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认同。

特变电工参与“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国与国之间的重大经贸合作的项目,有些项目都是国家领导人出席签约和奠基的项目,要建成两国友谊长存的标志性项目。中亚国家本身民俗相通、语言相通,交流也比较频繁。我们在塔吉克斯坦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塔吉克斯坦政府能源部的高度评价,所以别的国家能源部也都知道。

“一带一路”要做惠及当地老百姓、惠及当地人民的工作,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我们在当地力所能及的开展捐资助学、修建道路,包括改善饮水等等各个方面的民生改善,把我们中国的友谊传播给当地的老百姓。

最重要的一点,还要培育、培训当地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型人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电网和相关的技术能力方面还是有差距,通过当地技术人才的培养,也为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技术进步和可持续的电力维护能力,要不然我们中国企业帮他建完,过了几年就没有能力维护又会闲置。

特变电工员工在绕制线圈

除了不断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跟上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生产供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机器人、无人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产品要万物互联。
制造强国 万物互联

王冰洋:特变电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单单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维护了国家形象,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怎么理解习总书记制造强国这样一个战略布局?

特变电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总装提速演练

黄汉杰:习总书记多次讲到制造强国,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电力装备行业特别在基础性研究、基础性材料领域还有一些短板,需要我们解决。

十几年前中国建设特高压电网还都主要依靠国外的企业,这样我们就非常受制于国外企业,除了成本高,还有就是无法满足中国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些年国家鼓励电力装备行业进行集中攻关,我们的特高压技术,从过去500千伏的直流电网都需要用国外技术,依靠国外的厂商,到现在1000千伏的交流特高压,±800千伏的直流特高压,正在建设的±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都已经完全以国产装备和国内的生产企业为主,我们国内企业一年可以开工几条线,所以中国国家电网这些年的快速进步,都与帮助我们国产装备企业的进步离不开。

下一步电力设备行业需要解决能源结构转换带来的新需求,要适应光伏、风电占比不断增加情况,提供更高质量的能源服务,国内各个企业进一步研发推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根基,解决就业最多。中国的电力装备近些年的进步,其实就是跟国际一流的企业同台竞技取得的结果,中国电力装备领域开放的比较早,中国的电力装备企业已经全面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习总书记提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制造业未来要升级,除了不断技术创新以外,还要跟上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生产供应环节使用信息技术,采用机器人、无人化和自动化生产的方式,产品要万物互联,跟国家正在发展的智能电网结合起来,使产品运行数据能直接跟电网调度互联互通,实现远程诊断、远程维护,甚至预防式维修,可以一年不用维护一次。

特变电工转型发展必须要坚持对现有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和技术进步,要在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来谋篇布局,我们要做集成服务,从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施工,到产品的安装、调试、长期运营维护,一体化提供集成服务。

特变电工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建立自主配套能力,来解决两头在外的问题。
差异竞争 克服劣势

王冰洋:公司地处边疆,远离销售市场,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黄汉杰:这是新疆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我们与内陆省份距离比较远,长期以来,新疆的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两头在外的问题,原材料都要从内地厂家来采购再生产出产品,再把产品卖往内地,两头在外,还经常受制于铁路运力、公路运力的限制。

特变电工把产业布局到中国各个大的区域,能够保证我们就近服务,就近采购和运输。但新疆的工厂也还是受这样的影响,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新疆工厂就围绕这些临近国家服务,把劣势变为优势。此外,特变电工也有意识的通过跟政府招商引资合作,把一些过去内地采购的原材料引入到新疆生产,比如铜、电解铝,同时特变电工还对一些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做内部配套,比如大型产品油箱的加工,电磁线的加工,特变电工建立自主配套能力,来解决两头在外的问题。

此外,特变电工新疆工厂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在整流变压器、铁路牵引的变压器,这些产品附加值高,对企业的影响会降低到最低。同时公司还得到新疆铁路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专业化运输的协调和保障以及运费优惠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王冰洋:对中美贸易战怎么看,汇率问题怎么解决?

黄汉杰:特变电工每年在美国有有3000万美元左右的销售收入,目前还没有受到影响,我们认为美国电网的改造也需要从世界各国采购相关电力装备。随着特变电工国际业务规模越来越大,汇率对利润的影响也在加大,去年汇兑损失3.1亿元,而2016年汇兑收益2亿元,一正一反就影响5.1亿元,占我们当期报表利润的25%。

我们也吸取了去年的一些操作上的教训,加大对远期汇率的锁定和管理,适度扩大其他币种的结算,正在执行的老挝项目以全人民币结算。此外,要加大美元负债,通过负债实现对冲,但客观上来讲,要实现汇率成本的管控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就是我们的工程工期、周期比较长。今年一季度不可避免的还受到一些影响,但影响幅度已经在缩小,中期会管控得更好。

王冰洋:有“国家队”之称的中央汇金、证金公司及其资产管理计划近年来持续增持,合计持股远大于大股东,公司对此怎么看?

黄汉杰:我们也关注到汇金公司等账户持股比例之和超过大股东,我觉得这反映了“国家队”对特变电工的认可,也感到荣幸。我们要继续做好自身工作,给投资者做好回报,特变电工上市21年市值已经300多个亿,坚持为股东创造价值,特别是近些年来坚持每年现金分红,今年还相对调高了现金分红比例。作为一个老上市公司,长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帮助和支持,特变电工会继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总体要求,把制造业进一步做精、做优、做强、做先,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智能制造的力度,加快两化融合和中国制造2025在特变电工进一步的实践,获得进一步的竞争优势。

02

采访札记丨国之重器 人才为要


作者 证券时报副总编辑 王冰洋


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地广人稀。由于远离内地和自然禀赋等条件限制,人力资源缺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疆采访期间,在与当地企业和媒体界人士的接触交流当中,都能感受到他们为此而产生的缺憾,以及他们对于各方面建设人才的渴望。

新疆昌吉市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俯瞰图


不过,在位于新疆昌吉州的知名民企——特变电工,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据公司总裁黄汉杰介绍,目前企业2万余名员工当中,有院士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等专家300人、博士硕士1400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员工占75%以上。公司先后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科技载体平台,为特变电工走上科技兴企之路提供了超强的智力支持。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铸造大国重器,人才即为“累土”。正是因为汇聚了行业精英,筑起了人才高地,才让特变电工在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竖起了“国之重器”的标杆。前不久热播的《大国重器》(第二季)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全球最高等级特高压工程的起点——特变电工,解开了核心重器换流变压器的制造诀窍。昌吉-古泉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这个堪称人类电力工程史上的巅峰之作,未来每年可以满足5000万中国家庭的用电需求!”当我们在特变电工参观时,这个全球首条正负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所需的超级变压器即将下线,自重约700吨,工程师们正在模拟如何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数公里之外的作业区。


特变电工所处的变压器行业,担负着电力传输“总调度”角色,与千家万户的用电休戚相关。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从变压器诞生之日到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就一直在学习、追赶国外先进制造和研发技术,尤其在高电压、大容量产品领域,几乎全部依靠进口,经历了“亦步亦趋、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漫长过程,以及外国人利用其技术优势限制中国行业发展的窘境。


如何改变受制于人的发展窘境?特变电工认识到,关键还得靠人才。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和保障。多年来,特变电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培养为导向,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在核心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在人才引进方面,既注重行业成熟人才的引进,也重视高起点引进应届毕业生,构建核心团队的自我培养模式。特变电工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新局面,今年公司便引进了700多名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培养方面,特变电工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每年至少投入6000万元用于员工培训,并摸索出一套符合企业特点、能与业务工作无缝对接的培训模式。在人才激励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激励机制,给予研发人员专项奖励、股票期权或专利持有权,让他们共同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同时还在员工购房时给予适当优惠和补贴,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通过“内培、外引”,特变电工近年来引进各类专业化、创新型人才近千人,国际化人才比重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已形成一支拥有院士、学科带头人、外籍专家4000余人的科技人才队伍。


高素质人才为企业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特变电工先后斩获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行业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近200项……就在2017年,公司凭借“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第二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国之重器,人才为要。特变电工的跨越式发展如此,一个地方的发展兴盛也是如此。如果说,特变电工因人才聚集而兴,那么,特变电工身处的新疆,更渴望、也更需要广纳各方建设人才而用之。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有志之士奔赴这块热土,为新疆的生产建设、繁荣发展出一把力。


03

特写丨一封上书促成的大国重器“异地恋”


作者 证券时报 方岩


近段时间,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华为发起芯片“断供”动议,引发国人对“如何把国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话题的热议。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大国重器的“国家宝藏”里,差点就少了一件举足轻重的宝物。

被誉为“解开核心重器换流变压器的制造诀窍”的特变电工,出现在新一季《大国重器》纪录片里,让公众对这家新疆企业有了更多了解。特变电工今天能登上万众瞩目的“重器巡礼”舞台,得感谢十多年前的一封上书。

时间回溯至2003年国庆前夕。特变电工突然接到沈阳方面的一个电话,希望他们参与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沈变)股权转让竞标事宜,这让公司颇感惊讶。要知道,沈变是我国变压器行业的发源地,国家技术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不过当时其经营正陷入困境,当地有关方面希望把沈变“嫁给”一家欧洲电气巨头。事实上,这段“跨国恋”谈得颇为顺利,双方已就资产分割、人员分流等细节进行谈判。

沈变“颜值”很高,极具诱惑力,特变电工岂不动心?不过时间实在太紧,离竞标截止日仅有一周左右时间,特变电工发起紧急总动员,抽调精兵强将,马不停蹄,迅速对沈变展开尽职调查,终于在规定时间递交了竞标方案。有关方面经过反复权衡,最终把绣球抛给半路杀出来的特变电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这场“异地恋”、而让“跨国恋”无果而终呢?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当沈变与那家欧洲公司进入“谈婚论嫁”阶段,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就给国家有关部委紧急上书。信中指出,如果让那家欧洲公司并购沈变,将有可能在国内输变电领域形成垄断格局,直接威胁国家电力安全。这封信随即呈送到当时国务院一位领导手中,该领导立即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并妥善处理。于是,才有了沈变扩大“选秀”对象之举,特变电工才有机会收到竞标邀约。

作为一个西部民企,特变电工缘何能够脱颖而出、成功“抢亲”?原因就在于特变电工虽出身寒门,却是一位“励志青年”。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创业史:1988年,公司从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街道小厂起步创业,在新疆率先引入租赁承包制激发企业活力;1993 年,公司率先在全国变压器行业实行股份制改造,1997年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变压器第一股。上市之后,特变电工借力资本市场,迅速开启并购扩张之旅,接连重组四川德阳电缆厂、天津市变压器厂等企业。或许有关方面正是看中特变电工的市场化基因,较为丰富的重组整合经验,又是上市公司,才促成了这场“异地恋”。也正是在“迎娶”沈变之后,特变电工技术水平得到新的提升,向着铸造国之重器目标迈出极为重要一步。

如果当时没有那封上书,情况会怎么样?特变电工还会跻身大国重器行列吗?国内输变电高端制造产业,会不会像现在高通“锁住”国际芯片领域,也由那家欧洲电气巨头扼住我们国家电力市场发展的咽喉?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新财富杂志2018年5月号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