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我有个墓碑,上面写一句话就够:
“这个人,按她自己的意愿过了一生。”
——王潇《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因为我最近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我究竟该按别人的期待生活,还是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算是比较“我行我素”的。读初中的时候我是一个喜欢扎堆的人,和许多女生一样有自己的小团体,上厕所都要手挽手的那种。后来渐渐爱上了写字,一支笔和一张纸,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昏沉沉的课堂时光。互联网的兴起让我有了自己的博客,我在上面写着我的喜怒哀乐,就是我与朋友最好的分享方式。
我的好朋友们都会去看我的博客,当深夜我的QQ头像还亮着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在写博客。有的朋友甚至会在电脑的另一端安静地等着我写完发布,然后第一时间看我更新的文章,才会安然睡去。我想,那一定是特别关心我的人。
读高中以后我因为博客结识了许多朋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网友。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度过了青春期最难熬的那段时光。那时候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热爱写字,因为我总是会给我的好朋友们写信,就连初恋都是在信纸上谈的。
后来我的秘密被发现。我妈在我的书柜里翻出了几个装满信笺的鞋盒子。她崩溃了,我也崩溃了。然后我停止了写字。但幸好那时候语文作业有周记,一个语文老师带好几个班,我努力地写好每一篇周记,她会把我的周记当做优秀范文在其他班里念,我的好朋友们在其他的班里,我知道他们听到我写的字,会懂我。
高考后我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我说出我的想法时被我妈一口驳回。对于十八年一直在读书的我来说,并不知道什么专业以后能有什么发展、好不好找工作。但我隐隐约约也觉得,汉语言这个专业似乎和挣大钱没什么关系,一心想要当一个职场女强人的我,选择了放弃。
现在我无比后悔当初的决定。因为我没有料到,当我放弃了几年之后,我又重新捡起了年少时的爱好,重新拾起了最初的梦想,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最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我的身边,再也没有一个愿意深夜等我写字、会仔细读完我的每一个字、能与我用文字交流的朋友了。
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似乎都放弃了最初的梦想。又或许,许多人至今都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当我读了三个专业,做了两份工作,报了无数个兴趣班之后,我才明白,我内心深处挚爱的东西,还是写作。
工作后我依然特别“我行我素”。我没有采纳前辈们“请客送礼”的职场规则,也没有强迫自己去“求人办事”。作为一个初入银行大坑、毫无资源背景的新员工,我甚至从来没有为了存款找过亲戚朋友来帮忙。
我曾在领导让我替上级领导写谈话稿的时候回绝道:“我又不是领导,我怎么知道他想说什么。”
我曾在无所事事的老前辈对我说:“年轻人要多干事儿”的时候回击:“哪条劳动法规定了?”
我曾在同事让我替他完成A工作的时候,跟他谈条件让他帮我完成B工作。
也许这样看来,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但至少我工作两年,在年度评比上拿了良好和优秀,而且,我一直在按自己的意愿去工作,也用自己的能力挣到了足够自己花销的钱。
也许能够如此任性,是因为无法热爱吧。
每当我在想“呵呵,虽然我人在这里,但我和你们不一样”的时候,是不是在自欺欺人?这是对自己的某个群体身份不认同又无力跳出时的自我安慰。
事实是,无论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个环境,无论怎样申辩,你如果真的不一样,你为什么还在这里?你当然可以选择留在这里,但你也一定有能力离开这里。
我想离开,也终于决定了要离开。有的人说:“我留下,因为我在梦想和家人之间选择了家人。”可是,这两者,真的非要择一不可吗?梦想和家人之间应该是对立面吗?
人们对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一个理由就够了。而对于畏惧的事情,有千万种不去做的借口。
其实你有没有想过,并不是你选择了某一种生活,而是生活选择了你。并不是你融入了哪一种环境,而是环境改变了你。当我们走出舒适区,大多都是被迫的。强者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弱者只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我们站在出发点时,最该做的事,就是想尽办法去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然后鼓足勇气,按照自己的愿望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