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好多改革措施为何不引人关注?

2017-01-20 邓新华 凤凰财知道



文/邓新华 首发公号:经济学家告诉你B


近期,《国务院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发布。这是一份很好的文件。


文件在很多领域扩大了外资准入,这样的开放心态好多年未见了。如今见了令人精神一震。具体哪些领域,有兴趣的自己去查。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相信这也包括允许地方政府在税收上给投资者优惠。


就在前不久,希捷关闭苏州工厂,据报道,原因是苏州政府让希捷补交15亿税款。地方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苏州的做法会让投资者怀疑,地方政府是否还能对许下的优惠承诺守信,伤害的不仅是苏州经济,对其他地方政府也有连带伤害。


国务院文件鼓励地方继续展开优惠竞争,只要给地方足够大的自主权,就会对苏州式做法形成竞争约束。苏州政府要三思了。

要知道,当初政府推上海自贸区、海南旅游岛等等,舆论的热情可是非常高。为何短短几年之间,人们就丧失了对重大改革举措的关注热情?


近几年,其实好的改革举措很不少。我印象深的,有农村土地体制改革试点、中央发产权保护文件等等。这么重要的进步,舆论关注度都不高。记得农村土地体制改革试点时,人文经济学会秘书长周克成很兴奋,但另一方面他却发现,只有他在孤独地兴奋。人们更关注各类研究员谈股市、讲理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很多好的改革,说得很好,做得还是不够。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自贸区了。蓝图画得非常吸引人,但地方政府其实处处要听部委的,并没有当年深圳特区的那种敢闯敢拼的环境和勇气。这种事多了,人们往往就要对改革文件看看再说。


另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对市场的干预,掩盖了改革好消息。


以最近来说,万科的股权之争,最后还是权力发话来摆平。人们极为关注事件背后的秘密。


又比如网约车,本来发展得好好的,结果监管部门来个“合法化”,其实就是把它们的监管权力、监管利益合法化,很多市场自发、有效的做法反倒不再“合法”。打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大家当然要关注。


太多干预市场的做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真正的改革好消息自然容易被淹没。


更重要的是,干预市场的做法太多,很多做法还打着改革的幌子,就会让人们不太清楚改革的方向。如此一来,真正的改革消息出台,就难激起人们的敏感。


在以前改革的红火年代,改革方向很明晰,那就是市场化。每一个改革措施出台,都意味着获取财富机会的增多,当然让人敏感、兴奋。


而今天,像网约车“合法化”之类的举措,是缩小市场机会的,这只会引起人的焦虑。焦虑得多了,人们也就失去对改革的敏感性了。更多的人更加关注宏观货币、财政,希望能顺应调控的机会,投机赚得财富。确实也有很多人做到了,比如那些炒房十几年的人。但,财富机会由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带来,而不是由改革带来,这本身就是问题。只有改革才能带来整体财富机会的增加,而其他的举措,只是重新分配机会而已。


所以,“逆改革”不仅不利于人们的实际利益,也不利于人们对改革的信念,后者更令人痛惜。


不过,不管怎样,好文件的出台,说明中国经济的希望仍然在,值得一贺。



凤凰财知道(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

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觉得文章不错?扫描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打赏,勾搭,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