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刚经》之无相布施

2015-07-31 德光法师 腾讯佛学

腾讯佛学公共号全新升级为服务号,您可以许愿供灯、设置定课、随时了解当天佛学内容。新朋友可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佛学”,查看微信帐号并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信息】阅读之前发送内容~

无相布施,积善成德(资料图)

文:德光法师

首先说说无相布施,我们大家都知道《金刚经》主要是讲空的,但是全篇5176个字没有一个“空”字,这一方面是体现了翻译者的智慧和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不要仅仅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角度去理解空,“破相扫执”的真正意义是要求行者善于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广行六波罗蜜。六度第一就是布施波罗蜜,而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布施又可以总括后面的五度,所以我们就以布施为例说说无相。《金刚经》第四品这样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里佛陀明确告诉我们布施要不著相,为何要不著相呢?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福德不可思议。但是往往大家在布施的时候都著相,我布施给寺庙多少钱,可以得多少功德啊?我供养法师什么东西,是不是可以获福无量啊?其实一旦有了这个心念,功德就已经大打折扣了。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诚拙禅师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位高僧,当年他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所以诚拙禅师就化缘扩建庙宇。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百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这是轻少五百两,捐来建设讲堂。”嘴上说轻少,实际上心里觉得自己捐的很多了。诚拙禅师看了一眼金包,没啥反应。那位信徒又再一次强调:“禅师,这是五百两黄金。”禅师还是没有特别的反应,收下黄金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此态度非常不满,追着诚拙禅师后面就说:“五百两黄金可能对寺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多的奉献了。”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百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停下:“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这个故事虽然是古时候的,但是我们反观一下,今天我们是不是还是这种情况?很多人去寺庙,功德箱投点钱,供盘里放点水果,点上三炷香就各种祈求,求升官,求发财,求保平安。就像是跟佛菩萨作交易一样,我布施多少钱,你就满足我多少要求。稍微有点信仰的,哪怕无所求,心里也对自己捐的财物惦记。我捐的钱,这帮和尚会不会乱花啊?我供养师父的念珠他们怎么不用啊?还有的供养的时候就说:“师父,我这个茶叶非常好,你可千万别送人,自己留着喝。”如果每个人都这么要求,茶叶过期了法师自己也喝不完啊。茶叶还好一点,有的居士看师父生病了,供养药,也这么说:“师父,这药是进口的,很贵,你自己留着用,千万别送人。”病好了,其他师父生病,怎么就不能转赠利益其他人呢?一旦你布施供养出去,这个东西已经和你无关了,如果你心里还挂念着或者要求别人怎么用,这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布施,功德也就大打折扣,如果因此给师父带来烦恼,那么不仅没有丝毫功德还会有过失。

有一次,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去年冬天我感冒了,上殿在擤鼻涕,一个居士看到了,晚上就送来了一大袋子感冒药,足足有十多斤,还很虔诚的说:“师父,这些药我都一一看过成分了,没有动物配方,您放心吃。”我说:“我感冒不严重,不用吃药,你拿回去或者供养其他需要的师父吧。”他就不高兴了:“师父,这是我给您买的,您生病了必须吃药。”我当时着急上课,没有拿就先走了。可能他也是好心,看我不接受就想让别人带给我,就满院子转悠,看见人就喊:“德光师父有病,德光师父有病……要吃药啊!”搞得我是哭笑不得。

大家可千万不要学他,布施的时候一定要善巧,要不著相,做了很大的功德,而不觉得自己有功德,做了很大的布施,也不觉得自己布施了,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最后连布施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无相布施。

《金刚经》第三品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四相在《金刚经》中总共出现了18次,可见其重要性。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相几乎涵盖了一切相,要做菩萨就不能有这四相。但是佛陀在让我们破法相的同时也不要执着非法相。所以后面第六品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有云:“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譬如逃峰而赴壑。”所以要想达到真正的无相,那么就连“相”这个概念都应该舍弃。作为一个修行者一定要深信,万物皆是空性,即没有独立的、不变的自性。修行过程中,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相,心境才能达到无相境界。心境达到无相境界了,就不会再为自己的所谓“利益”考虑,自然而生慈悲之心,由于没有了自我的羁绊,这种慈悲心瞬间超越一切恩怨情仇、超越一切不同的信仰,这是一种最广大无垠的心境。

我希望在座的居士应当着居士衣,行菩萨行。虽居尘市而常乐远离,虽行布施而不住于相,不以出世法坏世间法,不以世间法碍出世法。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八万四千清净解脱。于人不取四相,于境不住六尘。借假修真,旧竹长新笋,老枝开新花。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不碍白云飞。如此这般才能安乐、自在。

腾讯佛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访问腾讯佛学:,或者安装“腾讯新闻”客户端,添加“腾讯佛学”频道,随时随处了解佛学内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