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70%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
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佛学】添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信息】阅读之前发送内容。
情绪与健康(资料图)
据统计,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
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癌症"与长时间的怨恨有关,常受批评的人爱得关节炎……
如果您想不得病,就请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身体的报警信号
现在人们最爱说的一个字就是"累",不仅累身更累心。生存压力让很多人越来越情绪化,有些情绪连自己都没意识到,但身体却早早地发出了"报警信号"。
当人情绪变化时,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比如恐怖会让人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而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时,人会越来越讨厌自己的长相,觉得怎么穿、怎么梳妆都不顺心,然后就会发现自己头发爱出油、鼻翼出油、心烦冒汗,甚至下体分泌物异常或有味。
精神科专家表示,不管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长时间处在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情绪对应不同疾病
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
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
其次是皮肤。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
第三就是内分泌系统。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伤身的七种情绪
第一名:生气
第二名:悲伤
第三名:恐惧
第四名:忧郁
第五名:敌意
第六名:多疑
第七名:季节性失控
用佛法管理情绪的智慧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情绪处于社会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节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志。
通俗一点说,情感智慧的含义是:
(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觉察自己的情感,了解产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对别人与某些决策的感觉,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与忧郁,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
(3)激励自己,能够整理情感,让自己朝一定的目标努力,增强注意力与创造力;
(4)明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了解别人真正的感受,察觉别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别人的心理;
(5)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协调、引导别人的情感,营造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团结共感的气氛,提升集体精神,使集体生活充满和谐与生机。
所以,情绪管理不但是对自己的控制与调节,同时意味着在自他互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心理学的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方法
禅修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宁静的心理,更重要在于通过禅修而获得一种超越的智慧,能够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与困扰,实现自我超越与解脱。
1、佛的智慧首先在于破除执着、看破、放下。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而执着与分别是各种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为别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应,是一种相对比较中的错觉现象。
所以,佛的智慧在于破除我们人类对于事物的一种错误认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从而放下事物的执着,而得到自在、快乐,这样自然能够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绪。
2、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自我反省,观照自身,因此采取种种反诘的教学法。
所以,在进行情绪管理时,应该学习禅修的观照智慧,进行自我解剖与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惧本身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经历而引起错误的认知,害羞也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所以,情绪管理者与心理治疗者应该对这些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反省自己这些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暴露与剖析,让患者了解到其实这些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
3、佛的智慧要求修行者生活在当下,注重当下的生活,寻找当下的快乐。
许多心理疾病都是来自对过去的沉缅及未来的过高期望而产生的,所以情绪管理与心理治疗应该让患者了解到当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
要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对日常生活中优美宁静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觉照。
改造世界要从当下实现自己的内心和平开始,禅修与情绪管理都是一样的。禅不仅是战胜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内心分裂和精神颓废的良药,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因为禅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
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禅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摆脱烦恼的纠缠,建设美好的人间净土。
佛法强调人心本自清净,但是由于烦恼妄念的染污,取相、着相,如云雾障于明净的虚空;如果能于禅的修习中,离一切法相,就顿见心性的本来清净,如云散而虚空明净一般。所以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更是因离相而性体的清净。所以,佛讲"见性",就是开发自性,达到无心无念的境界,彻见到自己本来的心性。
佛法的情绪管理学就是佛法中的修行,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间能健康、快乐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
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戒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泉,所以我们说佛法的情绪管理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原则。
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有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
由此可见定力的重要性。定力(专注力)是一切生命成就的基础。
无论情绪如何起伏,只要有足够定力觉知这个情绪,那就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困扰我们。
选自网络及圣凯法师开示,腾讯佛学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