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粗茶淡饭的老僧 百衲衣穿了43年
图为释觉定在缝补着穿了43年的百衲衣。(作者:西楚朗雨)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金龙山正觉寺,是一个大别山深处的寺庙。老僧人释觉定俗名陈多兴,今年82岁。祖辈三代都能文能武,以教书习武为生。清朝时家境殷富,太平军反清复明时,所有产业化为灰烬。释觉定五岁时,遇化斋僧人善言诱导,跟随母亲到五里地之外的塔纳庵朝香。
图为释觉定在检查百衲衣。
释觉定十四岁吃半斋念佛,奉养父母。十六岁正式剃度出家,白天为父母干活,晚上回庙中诵经拜佛。十九岁时,兄弟四人见他吃斋念佛就要分家,将父母分给释觉定负担养活。释觉定由于自小家贫,没读过书。
1960年释觉定25岁,父亲奄奄一息,兄弟没一人前去侍候。29岁,母亲也因患病多年奄奄一息,他听说割股可以治好母亲的病,于是他就割下左手的一块肌肉烧好汤喂母亲,奇迹般母亲的病居然慢慢好了。
释觉定人称“老师公”,是当地人对清修苦修的老僧人的尊称。百衲衣已经跟随了释觉定43年。百衲衣是指和尚的袈裟,因由许多小布片拼接缝成,袈裟乃圣贤的标识,自古为佛教所尊重。
穿着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处众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佑;十者、得成佛道。
老师公在和庙里的居士抬大石板,掀开水井。
释觉定父母去世后,云游各地拜师。1979年,宗教政策开始落实,他就兴起了重建寺庙的念头。于是他在山间搭了个草屋,开始筹划修建寺庙。几十年化缘得来的钱,释觉定一个人从山下挑砖,黑夜里走四五里山路。四十七岁时,又在寺庙旁建瓦窑和青砖窑,一面建寺,一面开荒种地。
图为老师公穿着百衲衣,在丈量着台阶的长度。
老师公应邀到25公里外岳西的司空山松波寺去,和松波寺的主持一起商量修缮山门口的台阶。松波寺的台阶年久失修,每次老师公来,松波寺的主持总是要提及修台阶的事,可是条件有限一直不能如愿,现在正觉寺经济条件好点了,老师公把修好松波寺的台阶作为一个心愿来完成。
图为老师公身着百衲衣,一边走一边丈量着。
以前答应给松波寺修台阶的居士,因为其它原因,停止了供奉,所以修台阶的事就耽搁了,也成了老师公的一个心事。修台阶所用的条石,一立方要1800元。
老师公在司空山上,司空山空气清新,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百衲衣。
松波寺的主持看到老师公到来了,赶紧下跪迎接。
老师公要下跪还礼,松波寺的主持赶紧上去拉住。
82岁的老师公依旧身手利落,爬山如履平地。图为老师公身着百衲衣在敏捷地爬山。
松波寺的主持在送老师公下山,阳光照耀在他的百衲衣上。
老师公晕车,最后坐摩托车回来。
坐在门口的石条上休息。
说起往事,老师公回屋去,拿出了他的旧雨靴,已经穿了40多年。
老师公的旧雨靴和球鞋,已经穿了40多年,现在不穿了,留作纪念。老师公用塑料袋装着,很珍惜。
老师公的午饭,菜使用清水煮的,一生不食油盐,真正的粗茶淡饭!
老师公的午饭,菜使用清水煮的,旁边的粑粑是山下的居士供奉的,也没有加油盐。老师公没有吃供奉的粑粑,全部给了摄影师吃,果然没有一点味道。
老师公穿着他的百衲衣,独自在他自己一手建起的寺庙里。
本文作者西楚朗雨,腾讯佛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