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金玉:欲向文殊叩法门

2017-04-30 温金玉 腾讯佛学

五台圣境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主智慧,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在《心地观经》中释迦佛即向文殊菩萨赞曰:“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道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


一、文殊乃诸佛之母

文殊是以菩萨身示现的,以般若佛智来辅佐释迦法化。佛教中有“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的说法,文殊为诸佛之母,实际是将文殊与般若等同。但佛教中也有“一佛出世,万佛护持”的说法,所以文殊虽已成佛,却不居佛位,以菩萨身份来辅佐释迦佛。

《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中说:“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在《广清凉传》中也有这样的赞颂:“释尊降世,说法度人。大圣文殊,现菩萨身。佛不并化,助道能仁。金口宣言,证号往音。”

文殊智慧即般若法门。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文殊信仰的核心内涵和深层意蕴就是文殊智慧。智慧形态的文殊所突出的主要是“心灵感悟”与“精神解脱”。可以说,文殊菩萨就是佛教中的“智慧女神”。

作为大乘法会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萨和“法王子”,文殊辅助释尊的教化,以“不二法门”、来彰显大乘空宗的妙义。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

文殊菩萨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维摩经》中,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

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的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还有权巧方便、捉剑逼佛的故事。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佛。

《大宝积经》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

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喜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净土宗第十三祖师印光大师曾颂扬文殊菩萨曰:

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

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

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

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文殊法相


二、文殊菩萨应化道场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

早在东晋十六国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门佛陀跋陀罗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中《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此经把清凉山定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

唐景龙四年(710),菩提流支译出的《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亦在中国的东北方,尤其是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由此武则天在位时法藏所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就说:“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正式确认清凉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唐华严宗四祖澄观在所撰《华严经疏》中更直截了当地圆满了这一说法:“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圣五智已圆,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秘,洞五阴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

将清凉山等同于五台山,把五台山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这一衍化过程,从北魏开始,一直到澄观撰《华严经疏》止,可以说基本结束。从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标一帜,影响越来越大。

文殊为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师,亦称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极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将文臣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大唐神州感通录》中说:“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

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指出:“案别传云:文殊师利菩萨,常于彼讲华严经故,自古以来迄乎唐运,西域梵僧,时有不远数万里,而就兹顶谒者,及此土道俗,亦尘轨相接。……然地居边壤,特甚寒烈,故四月以前,七月以后,坚冰积雪,嵩皓弥布,自非盛夏之日,无由登践。勖哉怀道之士,可不庶几一往乎?”

五台山不仅是汉地僧俗朝圣之地,也是外来僧侣敬仰之处。

所谓人闻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敦煌文献《五台山圣境赞》中说“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销万劫灾。

我们知道五台山在佛教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不只是因其“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主要是因其系弘扬般若法门的文殊菩萨之应化道场,在佛教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而使然。

文殊菩萨,道证一真,德超十地,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重于劝发菩提心,重于如实空性的发扬,表征着佛陀的真实本怀。五台山是清凉地、欢喜地,是菩提地、成就地。

如《五台山歌》中唱道“高山万仞,五台罗列,文殊古道场。多少梵宇,多少琳宫,供养大法王。佛经万卷,牙鉴玉轴,满架尽琳琅。高僧头陀,水边林下,都是福田乡。还有那,层峦叠障,云起千般样。更不少,奇花异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几生,修得住清凉。稽首文殊,不知几时,心地得清凉。”

历史证明,五台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独特的汉藏寺院格局,成为汉、藏、蒙、满、土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基地,历代中央政府以五台山佛教信仰为纽带,通过对宗教领袖的册封、佛教寺院的崇建,缓和了民族矛盾,进而达到对蒙藏地区及周边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民族的有效统治。

五台山佛教对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友好往来,对元代以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

●   近期热文 

孩子临近高考 向文殊菩萨祈愿真的有用吗?

宗性法师:人 64 24319 64 15792 0 0 4474 0 0:00:05 0:00:03 0:00:02 4473有些苦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既然我们本来是佛  为什么还在轮回?

安法师:念佛能治病 千真万确!

梦参长老:连个信心都没有 你怎么见文殊菩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