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殊菩萨:无论你走多远 都走不出我的眷念…

2017-06-09 马明博 腾讯佛学


殊信仰的现代功用,就是让文殊智慧深入心灵,深入生活。

智慧,不能仅是务虚的,不能仅是谈玄说妙,还应具备社会实践中的实用性。

因为有五台山,文殊菩萨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具体、鲜活地联结在一起。

以落实“五台山文殊信仰的现代功用”为出发点,如何通过借鉴文殊智慧,创造智性生活呢?

我尝试着归结出五个切入点:



(一)在知识的矿石中提炼智慧的黄金


文殊菩萨的“妙观察智”,就是教人在庸常知识(网页、微信)的包围中,突围而出;

远离移动终端的小窗口(屏幕),去关注周边的自然,去观照自己的身心,或者重拾经典,因为“快速浏览永远不是最好的阅读”。

人类获得知识,运用的是“加法”,如《老子》所说“为学日进”;而人类获得智慧,有时要用“减法”,如《老子》所说“为道日损”。

文殊智慧的“成所作智”,是“炼金术”,而不是“捡垃圾”;人要想“成所作”,必须懂得“断舍离”。


(二)以智慧为指导,创造智性生活


文殊智慧,与释迦佛的本怀,不一不异。

文殊智慧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正知正见”。

培养正见,须以“三法印”——诸行无常(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的,所有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诸法无我(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任何独立的主宰,同样,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远属于我;我也是因缘作用下的显现,不存在独立的、永远不变的自我)、涅槃寂静(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和谐)——指导日常生活,使之充满智性。

同样,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如果能够以“三法印”作为指导待人处世,日常生活便会充满智性。

当人不再盲目地向外攀缘时,就会减少许多的烦恼,从而寻找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以觉悟为生命的终极追求


在佛教经典的记录中,文殊菩萨是一位优秀的大教育家,他成功地指导过去七佛以觉悟为生命的终极追求,并且获得了觉悟。

佛,觉者也。如果愿意接受文殊智慧的指导,人们都也可以踏上觉悟之路。


(四)尊重人性,承认世界是多元并存的


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各有一尊文殊菩萨,这个有趣的宗教现象,体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文殊智慧。

在文殊智慧的启迪下,人们学会尊重不同的显相,尊重不同的生活习俗;尊重自然万物,尊重大地,爱护家园,维护世界的和谐……

以“文殊智慧的五个方面”,作为认知世界的新维度。

在21世纪,当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时,要解决这个棘手的新问题,可以借鉴文殊智慧,在差别中看到平等,关注生命的终极需求。

尽管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族群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人类对智慧的追求,是统一的


(五)在生活中实践文殊智慧


《华严经》(80卷本)中有一 “净行品”,这一品也可以视为进入“文殊秘宅”的门扉。

在这一品中,文殊菩萨告诉人们,佛法本来融于世俗生活,无论是孝养父母、穿衣吃饭、大小便、洗漱、走路过河、待人接物、睡前洗脚……无一处不是我们“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机会。

因为佛不在别的地方,解脱不在别的地方,觉悟也不在别的地方,寂静安和也不别的地方,就在“此时、此地、此心”

我们是否能拥有“智性生活”呢?关键要看,在你、我及文殊菩萨之间,是否存在“我们”?

如果你、我与文殊菩萨达成了有关“我们”的共识,那么,不论是身处巍巍五台山,还是五台山之外的地方,在举心动念之时,我们只要尝试着用文殊智慧进行观照,那么,在我们的背后,都站着一尊正在微笑的文殊菩萨。

因为,文殊菩萨曾发下甚深大愿:

“若有众生,敬重于我,不敬于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从我,不从我;见我,不见我;悉愿共我有缘,令发菩提之心”。

对来五台山的人,文殊菩萨会说:“你迢迢而来,只为在五台山遇见我。因为你,我在这里。我为你点亮灯盏,只因无明夜暗、轮回路险……”

对离开五台的人,文殊菩萨会说:“无论你走到哪儿,世界都跟随着你;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我的眷念。因此,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为“文殊信仰暨能海上师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原标题为《你、我与文殊菩萨之间 是否存在“我们”》。

腾讯佛学独家稿件,正文有删减,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原出处。

●  近期热文

开示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 没有离开慈悲和智慧

赠书丨我们离安乐  就差一颗受过训练的心!

真正的毒不在外  而在内

遇到人生困惑时 如何到寺院向法师请法?

文殊菩萨教了我们什么?百岁高僧梦参老和尚讲给你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