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逃避” 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2017-08-31 太桥旦曾堪布 腾讯佛学

修行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逃避烦恼对境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中等水平的修行人,不对治烦恼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高水平的修行人,不转换烦恼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我们学佛修行,最重要的任务是降伏自己的烦恼。

佛法所说的烦恼,并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苦恼、烦闷、不愉快等坏心情,而是指贪、嗔、痴、慢、疑等许多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习气。

佛陀以无上的智慧加以观察,发现凡夫的烦恼具体有八万四千种之多,于是如同医生为患者对症下药一样,为我们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在这么多对付烦恼的法门中,有没有特别适合初学者的呢?

当然有了!

下面就给大家支一个妙招——

一切万法不离因缘,烦恼也是如此,由种子、对境、非理作意三个因缘和合而生。

我们以嗔恨为例:

嗔恨的种子是我们对某人存有积怨;对境是这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非理作意是指我们对他产生厌恶或仇恨。

三个因缘凑齐了,我们自然会对他怒目而视或恶语相向。而其中只要一个因缘不具备,烦恼就不会产生。对应这三个因缘,分别有三种降服烦恼的方法——逃避、对治和转换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遇到了令我们心生烦恼的对境,由于对治或转换烦恼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逃避,如俗话所说:眼不见心不烦。 

选择逃避

怎样判断自己该不该逃避呢? 

当我们遇到某个对境时,由其引发了某种烦恼,这时我们可以先试试自己有没有能力对治。如果越对治烦恼越强,说明我们的对治能力还很薄弱,这时就要选择逃避。

比如,遇到了我们极其喜爱的、非常想买回家的某件商品时,我们可以先盯着它看上几分钟,试试自己能不能对治贪欲。如果我们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想掏钱包,这就说明对治的因缘还没成熟,要赶紧逃离这件商品,逃得越远越好。 

这就像吃辣椒一样,辣椒虽然香辣可口,但如果我们吃了之后上吐下泻,说明我们的肠胃还不具备消化辣椒的能力,下一顿饭就要避开辣椒。

或者像游泳一样,如果我们的技术和体力只能游五十米,千万不要去冒险横渡几百米宽的大河。 

这样的逃避并不是消极胆怯,而是一种智慧善巧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逃避不是说我们今天成功地逃避了一个仇人,然后就躺在家里睡大觉,或者躲在屋里不断回忆仇人的可恨之处,越想越压抑,越想越生气,下次再遇见他时来个总爆发。

所谓逃避,是指我们面对仇人时,还没有能力对治自己的嗔恨,所以要暂时躲一躲,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多祈请观音菩萨的加持,多念诵观音心咒,慢慢训练自己把他看做亲人,逐渐平息自己的怨恨,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我们对这个仇人的怨恨就会慢慢消融,最终能化敌为友。 

训练自己

所以,逃避的真正含义是留一点私密空间和时间来训练自己,增强自己对治烦恼的能力。

动作电影里常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一开始功夫不济,被恶人打得奄奄一息,于是躲进深山,拜一位绝世高手为师,经过多年苦练,练就一身高强武功,最终出山打败了恶人。

这是对“逃避”最恰当的比喻。 

通过逃避和训练,当能力提高以后,我们可以使用对治和转换的方法来根除烦恼,如噶举传承的大德戈仓巴大师所说: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逃避烦恼对境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中等水平的修行人,不对治烦恼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高水平的修行人,不转换烦恼的修行是毫无意义的。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  近期热文

眼睛一闭 佛教认为竟然有这么多好处!

何必在别人的情绪中悲欢呢?

有关生死的疑问 佛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每个人 都活在自己的因果里!

学佛修行的十一条禁忌!(看一看 没坏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