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愿抄经 越恭敬才能越受益!
文/白木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写好心经,问这个问题的人无非两种:佛弟子与书法家。他们想知道如何抄经更为如理如法,其实这一念、这一疑情生起,字十有八九便无法写好。
宋人黄庭坚曾说“有成竹于胸中,则笔墨与物俱化”。写好心经需要三个前提,一是闻法生喜,二则熟稔背诵,三能常作思维。用三个字概括就是“信,愿,行。”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在通用的版本是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法师所译,通篇260字。在寺院,是无论早晚课中,晨钟暮鼓中,还是放生仪轨中,都得使用到的法宝。这是佛教大乘教义之精髓,典籍中的典籍,为般若部六百余卷的要旨。
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中有二十二年专门在讲这个般若部,弘一法师在闽南讲心经的时候说:“般若部是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目前所知的译本,总计七个。除现在广为流通的玄奘法师译本外,还有鸠摩罗什法师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与其他六种:
唐朝法月法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般若、利言等法师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朝智慧轮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朝法成法师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代施护法师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心经自从被翻译成汉字后,为历代书法家所钟爱,曾以各种字体书写留下诸多传世的书法瑰宝。
如张旭,怀素,欧阳询,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张瑞图,乾隆,傅山,八大山人,成亲王,邓石如,丁汝昌,吴昌硕,弘一法师,于右任,溥心畲,启功,沈鹏等人的抄经作品。
不过印光大师在抄写经文这件事上有着严谨的见解,他在《刺血写经》一文里说到:“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书体写经者,印绝不赞同。”
当时有一位宽慧法师在扬州发心抄写《华严经》,笔法潦草,印光大师便极力呵斥,令其一笔一划,毕恭毕敬。
所以,发愿抄经,应以恭敬心为首。
古语讲:“大国难生,佛法难闻。”
虽说我们现在看经非常方便,不仅去各个寺院或印经处请经本极为方便,就连在电脑里,手机里都可以翻阅大藏经。殊不知古时大德们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这才使得法宝流通,常住于世。甚至是为了求法,往生在西域路上,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今有人视佛像为土木,视佛经为纸张,不免让人痛心疾首。
昔日天台智者大师与印度僧人交谈后,得知世间有《楞严经》。便求法心切,在天台山的华顶上,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设立拜经台,竭诚礼拜。不畏寒暑拜了十八年,结果往生前还是无缘亲见此经。
后人被大师的发心感动,历经种种艰辛才将这部严禁外传的国宝《楞严经》带入东土。可想而知,闻法有多难,经文流通多么不易。
前几年我在鼓山寺阅藏时,一日与法师同游后山,发现小路旁边有一部被人撕毁丢弃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估计这个人一边走一边撕,并且是撕下就随手扔。
我与法师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这些散落于山林各处的经文碎片一一找到。刚受三坛大戒回来的年轻法师,抱着这本被人撕坏的经文,潸然泪下。
回到寺院,我们按照页码重新一页页排好,用热毛巾擦去经文上的污渍泥土,有些残破的地方,先剪下来,按照原来大小写好破损的经文,重新补上去,缺失的那几十页经文,法师负责裁纸,我负责誊抄,等法师先裁出原书一样大小的纸张,我再补抄欠缺的部分,如是反复地把经书修补好。我们灵机一动,把这部修补好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做成线装书,最后用黄布细心包好,放于经架之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发愿抄经也是一个道理,须向恭敬求,同样一个人抄写同一部经,有无恭敬心,一目了然,写出来有截然不同的境地。
抄经之前,先把手洗干净,这是最基本的事宜。然后端坐身子,在心里默念数声佛号,一笔一划,如同忏悔,不得拖泥带水,或笔迹潦草。
须知古人在雕刻佛像时,每下一刀,礼拜三宝三次,画佛像抄写经文可谓之一笔三礼。虽说写经之时,不需一笔一合十,但至少在心里得如临圣像一般,虔诚无比。
我们可以这样感知,在抄经过程中的每一笔每一划如念佛一般,也可以把写经过程中的每一个经文观想成礼佛一般。
一部心经抄完之后,浑身不自觉地微微出汗,让人顿感通透与自在。这样抄出来的经文,书者法喜,观者也能感知到三宝的摄受力。古德常言佛菩萨加持,就是发心的愿力所致。
大海为墨,须弥为笔。在抄经的时候,千万不要心存杂念,应如念佛一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亦不可挂念“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更无须思量孙过庭的话:“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魏晋人写字讲究意前笔后,我们今人抄经也应以恭敬心催动笔墨,使手、腕、指、臂如念佛时捻珠子一般,手动心不动,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慈悲心、菩萨力抄好每一部经文。
阿弥陀佛。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为腾讯佛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