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付嘱丨圆瑛大师:念佛一法 具足戒定慧三学

2018-02-05 圆瑛大师 腾讯佛学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

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

《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

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嗔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

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恶。

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宾士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业所发现。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

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一心”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

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

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

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

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

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

如古德云:“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

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

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

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

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   善付嘱专栏 

蕅益大师:念佛法门  要信得及 守得稳!

印光大师:《金刚经》的妙用

莲池大师:七种情况 不宜杀生

憨山大师:念佛的人 要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本

佛源老和尚:了生死没有巧 只要一门深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