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付嘱丨净慧长老:见地和功夫,哪个更重要?

净慧长老 腾讯佛学 2021-04-17

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说,功夫偏重在定学方面;见地偏重在慧学方面。

禅宗特别重视见地。有一句话,师父传徒弟,要“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历史上特别是唐代,有很多祖师,都特别强调“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践履”,说明了禅宗对见地的重视。

断烦恼要靠见地,断生死要靠功夫。生死到来的时候,当然也有个见地问题,但功夫应该是第一位的。

当然,见地和功夫不可以截然地分开,只是在用功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开始用功的时候,先要树立正见。树立了正见之后,要有正行。正见是见地,正行是功夫。

禅宗在破初关之前特别重视见地。只有你见地明白,对所走的路途才会明白,才不致于走弯路。禅宗讲,见道就像破石头一样,砸一锤子下去,石头两半,干脆利落,决不拖泥带水。 而功夫则有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在断思惑的时候,如同断藕,藕断了,丝还在连着。 只有功夫和见地到了纯熟的时候,两者才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无门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上讲:“参禅要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

透祖关、绝心路,实际上就是一个功夫与见地的问题。透祖关就是见地,绝心路就是功夫。心路怎么绝呢?烦恼不起,心路就绝了。烦恼在这个地方没有进路、止步了,心路就绝了。

他说,参禅一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否则就是依草附木精灵。什么叫依草附木呢?就是说,自己还没有证悟到那个境界,没有开悟,自己不能作主,没有自己的见地和功夫,只是依他作解,扶墙摸壁,还不能够像一个健康人一样站立起来。

无门慧开禅师提倡看“无”字公案,要我们在这个“无”字上下功夫。

他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曰无,就在这个地方,将360根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结成一个疑团,好像生铁一块,就要死死地咬住这一块生铁——这块生铁一点味道也没有,既不甜,也不咸,又不酸,又不辣——这样你才能够无分别。

咬住这个没滋味的话头,咬来咬去,嚼来嚼去,忽然有一天,触着碰着,心路断了,有好消息了。那时,“祖关不透而自透,心路不绝而自绝”。那时就好像奋迅的狮子,谁也不敢触其威猛,好像太阿宝剑在握,任何东西也不敢当其锋芒。奋迅的狮子就是功夫,太阿剑就是见地。

临济祖师说:“吹毛用了急须磨。”禅宗的整个精神集中在两点上:就是功夫与见地。我们从此处把握禅宗的思路,对于我们用功,是非常有用的。现举赵州和尚的几段语录为例。

赵州和尚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就是他的见地。在见地上,是不增不减的,不能多一法,也不能少一法,不能有任何对立、任何情执。见地上有情执,在做扫荡的功夫上就会不干净,就会吃亏上当。

《楞严经》里讲五十种阴魔,魔有时也会变现佛的样子来到你跟前。如果你这时还存着佛的知见,魔就得其便,把你引入它的圈套。修行要掌握定盘星,这个定盘星就是不要有任何执着。

赵州和尚的语录共有538条,他的见地就集中反映在“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这句话上。

那么,赵州和尚又是怎样用功夫的呢?他说,我在南方行脚二十年,除了吃饭的时候是杂用心,此外没有杂用心的时间。这就是他的功夫。他说,你们“一天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我们凡夫一天十二个时辰里,一点作不得主,所以说被十二时使。而他完全能够做得了主,所以说使得十二时。

赵州和尚年纪很大,到了晚年,牙齿掉得只剩一颗。他说,我天天吃饭,从来没有咬到一颗米。不是说他没有牙,所以没有咬到一颗米,而是说他已经达到了无分别的境界,不被外在的六尘所转,所以说,天天吃饭,没有咬到一粒米。

有人问他,老和尚,你只剩一颗牙,你吃饭的时候怎么办呢?老和尚却说:“我下下咬着。”这不是矛盾吗?实际这是功夫。他时时刻刻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微细的烦恼,所以说“下下咬着”。老和尚说,你们向衣钵下坐二三十年(在禅堂,我们的衣钵放在座位上面),如果还不明白的话,“截取老僧头去!”

由此可见,见地和功夫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这是一辈子的大事。从知道有这件事开始, 要朝于斯,夕于斯,紧紧咬住不放。有的人,学佛一辈子还不知道有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这件事。

经过这三个七,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既知道了,那就要在这件事上横下一条心,这一辈子非要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你弄出了一个水落石出,结果就像无门慧开禅师所说的“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尽大地是解脱门。无生死可了,无三界可出”。那才是真自由、真自在。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说的是见地。尽大地是解脱门指的是功夫。到那时,没有东西能迷惑得了你。

功夫与见地是整个佛教的中心问题。我们讲这部经、那部经,讲来讲去,不就是为了这件事嘛。我们一天到晚,说来说去,做来做去,都是为这件事。这是我们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经教是用很规范的语言来讲的,比如,信解行证、行解相应,讲的就是功夫与见地的问题。而禅宗则把它完全生活化了,中国化了。中国人之所以看到禅宗的字眼觉得非常亲切,愿意接受,愿意照着做,根源就在这里。

太虚大师讲,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作为我们河北的佛教来说,其优势也在禅,因为我们依托了赵州、临济这两大禅宗祖庭。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除了南华寺、少林寺等少数寺院以外,其它的禅宗祖庭都无法和这两个祖庭相比。因为这两位禅师的功夫与见地都是顶级,都是大解脱人。他们的思想影响后人一千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非常恳切地希望,我们佛学院的法师、同学发一个誓愿,要坐破蒲团,在功夫和见地上有所造诣,把中国佛教的这一精华发扬光大,普利人天。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  善付嘱专栏 

梦参老和尚:功课做不完明天再补?不行!

端午上堂法语:今朝五月五,及时道一句

梦参老和尚:佛非万能,人得自救!

惟贤长老:《心经》重在“破”

虚云老和尚:杀戒若持,轮回自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