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始创新成果为啥少?多位院士:积累不够“急功近利”

 点击标题下「学术桥」可快速关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老是差口气”的症结,其实都如鲠在喉。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要实现原始创新,我们该怎么做?在两院院士大会召开之际,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谈谈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我国原始创新成果为何还比较少?


特邀嘉宾

   

⊙康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沈树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向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康乐

原始创新成果少的原因之一是历史短。我国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至今才一百多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我国改革开放40年,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轨。我们真正能够专注地做科研,同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支持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近30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进步是巨大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总体上处于第二方阵,成绩非常巨大,我们走过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走过的道路。


第二,我们的文化习惯讲究中庸,不太鼓励标新立异。许多人更多地希望证明一个大师提出的理论或工作,或者紧跟别人的发现作出类似的发现,或者别人主要的突破都有了,我们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原始创新需要我们发现不同的东西,需要一种自信和主动精神,这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在科学上应该鼓励不同的想法,敢于证伪,不盲从权威。


第三,中国的科学研究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个别领域甚至走到了国际前列。但我们的原始创新为什么还是不多,这与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仍在西方科学家手中有关。一个概念性创新、发现往往要克服很大困难才能得到发表。


第四,在技术的创新上,保护和奖励创新还有待加强。对违反知识产权的行为处罚较轻。


最后一点,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一个原始创新要在科学家的头脑中孕育,要在实验中加以证明和完善,还要在其他系统中进一步拓展,所以整个过程是非常长的,需要耐心和定力。不要总是催促出短平快的成果,要出对一个领域有重要影响,或者改变人们原有认识的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积累了重要的人才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我们的研究条件也完全可以媲美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要沉下心来,想一些深远的,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我们整个社会对科学家的工作要有很大的宽容和理解,要有一个长期的支持。科学家自己也要长期坚守重要的科学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培养的科学家要长期坚守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长期不懈坚持下去。


沈树忠

核心技术、原始创新是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扎实程度密切相关的。


加强原始创新,就要加强基础研究。做科研一定要抱以平常心,就好像学功夫一样,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现在很多评价体系促使年轻人着重追求虚的、浮夸的成果和奖励,而不是真正为了做好基础科学练“内功”。功底没练好,想要做出高水平的东西肯定是不可能的。一定要长期有效地鼓励和激励踏踏实实做科研的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企业的原始创新水平也较低,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国本身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长年累月地积累才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不是靠几项发明、几篇高端文章,或者是一两项高水平技术就能解决的。


国家原始创新的底子厚不厚,还是要看国家的基础科学积累的水平如何。即使我们的技术遇到难题,只要我们的功底足够扎实,很快就会发挥作用。


年轻人目前的原始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评价体制等都是相关的。做好研究要真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浮躁的学风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


向涛

目前来看,我国创新成果比较少,但这不是说我国的科研出现了大的基础性问题,而是因为我国的积累时间比较短。


从发展速度上说,也不能说创新成果少,跟10年前相比,我们的创新成果更多了,也在增长。这是积累的问题。


第二,与教育制度相关。我国的教育同质化程度太高。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对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从大众的角度讲,缺乏一定的教育基础。


第三,与我国目前的评价体系有关。简单说就是“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严重。


刘忠范

相对科学原发国家而言,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我们真正特别关注基础研究也就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事,相对而言时间还比较短。真正的原始创新工作需要长期的积淀。这是我国目前创新成果较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此外,我们在做科研的方式、方法上还是比较急躁的。我们总是在喊口号,“做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做变革性创新”,但这需要慢功夫,不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踏踏实实,而且还要路子走对,才有可能出现原始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原始创新少与浮躁的学风也不无关系。我们现在的评价机制导致了大家特别浮躁,而科学研究是有自己的规律的。


俞梦孙

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我们如果把需求背后的规律搞清楚了,原始创新成果就会涌现。需求背后的规律是根本,本身就蕴含着重大发现。而我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工作是追随西方的,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导致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圈里做来做去。


需求指的是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代表着当前没有被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需求的解决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探讨需求背后的规律。


企业创新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常常只看到眼前。需求背后的创新常常不是孤立的,可以举一反三。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一定要按照科研规律安排科研工作。


院士观点

●“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既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必然过程,也是我国科技强国的必然需求。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

——姚檀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


●我国的科学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进入在一些关键领域可与国际同行一竞高低的阶段。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视野、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这样的科技队伍是具备深厚科学积淀、优秀科研人才和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的综合性力量,只有这样的科技队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风云变幻中把握发展趋势、汇聚科研力量、引领科技发展。

——祝世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对核心技术不应抱着从国外引进的幻想,而应当从自身发展中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非对称”赶超战略思想的提出,为我们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我国科技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

——丁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应当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大国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全社会也应当有统一而清晰的认识。全社会应当加强对这一目标的高度认同,进而形成切实有效的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关注基础科研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以科技手段推动行业进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

——都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把握时代脉搏。

——吴岳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也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大的号召。拥抱这一科技创新的“春天”,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勇攀高峰的信心,不畏惧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世界科技前沿,力争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独领风骚、拔得头筹;需要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契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系统”;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学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科学队伍,真正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

——管华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摘自丨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丨肖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