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手双脚赞成不唯学历不唯论文,那应该唯什么?

王世新 学术桥Acabridge 2019-04-29
 
点击标题下「学术桥」可快速关注 


秋冬之间的中国已有些寒意凛然的味道,不少地方因为空气质量不佳甚至影响了望向远处的视线,不过10月23日科技部晚些时候突然发布的多部委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如同一道巨大的闪电般闪耀天际,让不少人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同时也有些目眩神迷,辨不清方向。



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的科研高校界从此在人才评价体系上也出现了一个“四唯”的专属名词,同样的称谓出现在近几年关于我国干部队伍建设中,即“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的四种不良倾向,众所周知,干部选用和任命体系是一个国家能够可持续发展,实现振兴的基础,以此比对,起码能够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于科研人才的高度重视。


应该说,学术 “四唯”所造成的在人才评价上的极端,僵硬造成了科研机构、高校用人引人方面的片面化,产生了诸如高校“抢帽子大战”这样的问题,而论文泛滥不能完全体现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价值,反而浪费的大量资源,还出现了个别高校年终考核要求人人一篇SCI,不合格就扣绩效,以及有的科研人员工通过开放式数据源成为专门钻营数据模型的“论文写手”这样的荒唐事。更要命的是,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完成年度考核工作量、挣年度SCI论文“工分”,不愿去做那些周期长、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课题,而是挑容易出论文的短平快课题。还有少数科研人员迫于职称晋升、业绩提升等压力,搞论文造假、抄袭或代写,破坏了学术生态。


可见“四唯”的确问题很多,多的让我想起了高考,高考问题也很多,也确实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法,但高考也在与时俱进,清理“四唯”算是在科研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当然也有不明就里的群众叫嚷,如果不唯论文、学历、奖项等这些可以量化的标准,难道在选人用人上要唯领导,唯人情,唯家族,唯门路吗?


看,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我们说不唯论文并不是论文不重要了,而是要在评价机制上更加多元化,就如同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所要破除的“唯票”一样,并非不重视民意了。


当然,铺天盖地类似的评论或者牢骚看多了,说明的确造成了一些人的思想混乱,倒是觉得有些事情有讨论的必要。


说白了,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奖项,我们应该唯什么,或者换一个说法,按照二八理论,总要有一个核心标准,那是什么?


先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现在西湖大学的校长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他以前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提前完成了,对此他很担心,在他看来, 论文多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我们的论文数量超过美国,也不能说科技实力就超过美国。他认为,如果要提建议,就是应该进一步改进科学评价体系,这需要全社会达成一种共识。


大部分媒体在发布这篇新闻的时候,标题大都是“施一公炮轰中国论文,垃圾太多”或者“施一公炮轰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等,在这个一看题目就不看内文的时代里,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另外两个细节。


一个是他坚决反对“论文无用”论,施一公表示“没有论文,怎么能有科学技术”?


还有一句也是最值得玩味的话:“说实话,我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为什么他说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那是因为他不愿意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虚话,也深谙其中之理:数字指标很重要,这是矛盾的两方面,如果没有这些标准,如何反映科研的质量,但有了这些标准,大家拼命‘做’这个数字怎么办?


这是暂时无解的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则是国际通行做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未来海外人才引进上,原因很简单,海外的中国学者是按照海外的评价标准,而我们现在要改弦更张,如何在引才的时候去对接和评价?


科学没有国界,很多人拿来用在科技交流和引进上,其实这句话还隐藏着一个非要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如果想要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出国际认同的科研人才,就必须引入国际通行方法,如同两种不同型号的铁轨肯定无法对接是一样的道理,然后再根据本国的情况进行落地。


那么国际通行做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它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公理之下的,第一,研究成果和科研水平是由科学共同体认定的,第二,论文是学术研究的通行货币。第三,头衔(就是我们所说的帽子)是经过严肃认定之后,所体现在科学共同体中的阶层和权威。


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建的“双一流”,什么叫一流,不是我们自己说自己一流就一流,而是国际公认的一流。


如果你明白了这三个公理,你就明白为什么会“唯专家”,因为国际通行的方法就是参考国际最顶尖专家的观点,也就是通常说的同行评议;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连美国学术高校界很大程度上都是“唯论文”,也能明白为什么“帽子”这么重要。


那么,你会问,难道国际通行标准就是对的吗?这当然不一定,但如果90%都是如此而且有的国家如英美还取得很大的成功,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是规则本身有问题,还是我们这里有什么阻碍了规则的落地。 



今天上午我们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先生发了一段文字让我很受启发,他是这样说的:“新出了一个名词,四唯。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评价人才。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评价方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比较显性,客观公正。就如学生用分数评价一样,不一定科学合理,但公平。解决四唯,最后还是需要解决公平的问题,一旦不拿这些尺子量人,很容易出现舞弊,怎么办?舞弊的背后,是诚信,是规矩。如果能保证,大家都支持。”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我个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论文职称学历奖项都没有罪,我们现在所依据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掺杂了徇私舞弊的恶习。有的职称靠做假和关系评定的,有的学历水分太大,是混出来的,有的科研项目是有关系拿来的项目资金,对科研没有任何作用。有的奖项是形式主义,花钱买来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写了一句话发人深省,我们可能感受对了困境,但很可能关心错了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反对论文,只是反对垃圾论文,我们不是反对学历,而是反对学历造假,我们也不是反对职称,而是反对职称靠关系评定……


因此,我们在反对“四唯”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构架健全学术诚信体系以及核查体系,并排除掉类似于学术阀门这样的近期繁殖等问题。不久前因为震惊国内“河南高考掉包闹剧”反转出的“自主招生论文作假”里,让我最震惊的还是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据说还是某单位的领导,非常自然地就说,“天下论文一大抄,这是没错的吧”这样的话,如果下一代的孩子从小就是从这种论调中成长起来并且没有相应的核查机制和诚信体系,等他们进入到科研圈之后,那么学术论文问题恐怕很难解决。


回过头还是来说标准,清理"四唯"的文件中提出:目前的导向是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品德看不见摸不着,能力如果不能量化就没法对比,业绩是什么呢?从科研角度来说应该还是取得科研成果之后的高水平论文吧。


任何事情,破很容易,唾沫星子一拥而上淹死就行,而且就像明朝的言官一样,我只管说,反正不说白不说,说错了也没啥,但立很难,特别在建立中国特色人才特别是科研人才评价体系和中国高校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用在刀尖上跳舞来形容并不过分。


那是因为标准问题至关重要,即便以清理“四唯”为例,这个尺度在哪里,什么样才叫唯论文、唯学历、唯职称、唯奖项,其实也需要有个标准,否则在具体落实的时候会出现偏差,甚至有可能出现极大地偏差。


当然,任何探索和改变都会存在风险和各种可能,但只要是做了就是进步,只是希望有关部门在宏观层面能够尽快出台更加细化可以量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哪怕是指导意见,而不仅仅是道德、能力、业绩这样比较虚化的内容,还是那句话,指挥棒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察也。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学术桥执行总编辑 王世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