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战斗民族”熏陶,她就职江西师大将对学生要求更严格
★ 学术桥学者 ★
即便“艺术生”这个符号在很多中国人眼中是学习不好另寻出路的代名词,但是生性倔强,不轻易服输的王辰予顾不上旁人的眼光了,只因那份热爱,让她义无反顾。
从江西辗转上海再到俄罗斯求学,王辰予完成了一个音乐爱好者到音乐从业者的华丽转身,现在,作为全俄罗斯公认的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表演者的音乐中心——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音乐科学院室内乐演奏与教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还在俄罗斯卡列力阿州立交响乐团担任了一年的小提琴演奏员,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她都有相当的自信。
如今通过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的纽带,已经身在瑶湖侧畔的江西师范大学的她对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同时也怀念起了在俄罗斯那五年奋斗的青春。她告诉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她初到那边学习,除了严寒,食物之外,最不习惯的就是俄罗斯老师在教学中非常严厉,不管你的具体原因如何,只要上课没有达到要求,轻则被老师大骂一顿,重则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战斗民族”果然是“一言不合”就开怼,但是通过了这种严厉的考验之后,她自觉演奏能力的确有了大幅的提升。
俄罗斯老师的敬业精神让她侧目,她的一位系主任已经80多岁了,依然每天都颤巍巍的扶着栏杆爬上楼梯来给学生上课,一年365天基本上无休,和他接触好几年他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这对她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她最后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建议:追寻梦想,永不言弃。
这也是学术桥学者共有的精神之一吧。
AcaBridgeScholar
问
首先代表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对您的入职江西师范大学表示祝贺,作为我们学术桥学者(AcaBridgeScholar)的一份子,你最初是如何与学术桥相识的?
答
最早认识学术桥就是通过网上偶遇。
当时在国外学习比较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找工作,但是找工作的事情又迫在眉睫,凑巧看到了学术桥网站,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学术桥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并上传了个人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收到学术桥张璐老师的电子邮件,她在邮件中详细地帮我推荐了几所和我专业对口的高校,还附带询问了我一些相关的问题,让我身在异国感到很贴心,很感动,于是我就把个人信息通过邮件回复张璐老师并委托学术桥帮我留意合适的工作机会,但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再次令我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竟然接到了很多高校的电子邮件,最终我从里面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高校。非常感谢学术桥这个平台让我能这么快找到心仪的工作单位。
问
自2009年中俄两国互办“语言年”活动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升温,2013年起“中俄文化论坛”又在两国轮流举办,作为在中俄两国都生活、学习过的你,对两国文化交融有着怎样的感触和理解?
答
两个国家在艺术层面是有相像之处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自古以来就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亚、欧文化交织体,在发展的历史上也创造了璀璨的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日前推行的“一带一路”深入发展,中、俄两国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中国的文化艺术通常以展演与音乐会的形式在俄罗斯推广,他们对中国的民族乐器、民间手艺非常感兴趣,中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一直以来都让俄罗斯叹为观止。
问
20世纪初期充斥着各类提琴演奏的理念,由20世纪中期以来,很明显的四个学派成为小提琴演奏之主流;即俄国学派、比法学派、德奥学派与美国学派,而你恰好选择到俄罗斯求学深造,是否对俄国学派有了新的认识?去了之后感觉让你最喜欢和不适应的都体现哪些方面?
答
对俄罗斯学派最早的认识是源于国内。前苏联时期很多俄罗斯音乐家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中国,上海与哈尔滨是俄侨音乐家高度集中之地。在上海学习期间,老师推崇的较多的是俄罗斯学派的方法,后来到了俄罗斯学习才发觉国内的俄罗斯学派其实只是一个分支,正统的俄罗斯学派更多的是俄、美、法等学派的交织体。
刚开始去俄罗斯肯定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首先是文化差异、饮食差异。比如在俄罗斯,很少有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而在中国,你懂的;我们的饮食以炒、蒸、煮为主,俄罗斯以面包为主食,色拉和炸牛排、鸡排为辅。他们的面包做得非常硬,牛排和鸡排没有什么佐料,夹在汉堡里的洋葱是生的。还有一些对中国人来说很奇葩的“黑暗料理”,那个味道至今回想起来都很酸爽。
我们国内的教学以鼓励学生为主,大部分老师也不会也不敢过多地责骂学生,因此在专业演奏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就容易显现出纰漏;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则非常严谨,他们沿袭了德国学派的特色,老师在教学中非常严厉,不管你的具体原因如何,如果上课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轻则被老师大骂一顿,重则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风险,这让我刚开始确实很不适应,但经历了这些考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确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问
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音乐科学院在俄罗斯取得了很高的声望和成绩,它是全俄罗斯公认的培养高水平音乐人才、表演者的音乐中心以及科学教学法的教育中心,它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是值得我们国内高校学习和借鉴的,你在2012到2017这五年在学术方面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中国的大学可以在哪些方面借鉴该校的经验?
答
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感动就是俄罗斯老师们严谨、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很多俄罗斯老师都是从入职的那刻工作到他去世为止。没有退休制度。我在俄罗斯跟过一些不同的老师学习,总他们都非常敬业。比如我们的系主任,他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每天要从几公里外的家中步行、乘公交车上班,音乐学院的建筑都是很古老的那种,也没有电梯,他每天都要一步步扶着栏杆爬上楼梯来给学生上课,一年365天基本上无休,他不会使用手机,每日随身带着一个手表,和他接触好几年他上课从来没有迟到过。
在上课的时候,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在国内可能我们做不到的地方,老师也不会勉强学生去做,因为确实很困难。但在俄罗斯,首先在学术上他们不允许有漏洞,专业上如果学生达不到教师要求,教师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授,直到学生学会为止。如果还是达不到要求,老师会很生气,说一些很不客气的话,这种间接性地逼迫虽然让人有时候不好接受,但不得不说压力可以变成动力。
我认为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应该和俄罗斯学习。以严谨为主,一直觉得现在国内的音乐教育有些松懈,鼓励是件好事情,但是过多的赞美也是倒退的开始。
问
聊一点轻松的话题,我们都知道从事艺术学习的道路是充满苦楚的,比如钢琴家郎朗就曾在电视节目中爆料“自己是在父亲严厉的责斥中完成一段又一段的练习的”,您选择学习小提琴走过了怎样的少年之路,对于即将或者已经踏上音乐求学之路的孩子们有怎么样的经验分享?
答
“艺术生”这个词在中国很多人眼中往往是因为文化课太差迫不得已才临时抱佛脚去找一个入学的出路,这种误解和歧视在国外是从来不存在的。但我之所以学习音乐纯粹是因为我热爱它,并且一直会陪着它走下去。
我的父母不懂音乐,我的音乐之路也一直比较坎坷,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帮我打开音乐这扇大门的启蒙老师,还有我在上海和俄罗斯的老师的帮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问
你学成归国后并未选择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而是选择了江西师范大学,谈谈为什么选择它,这里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答
常年在外奔波的我其实非常思念家里的亲人,而恰好在学术桥的帮助下,江西师范大学向我打开了大门,可谓是一拍即合。
江西师范大学是我们省的老牌大学了,他的音乐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办学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整个音乐专业在江西省可谓数一数二。从地理位置上说,南昌离我的家也非常近,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到师大去工作。
问
你入职江西师范大学已经半年多了,感受如何?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目前的情况以及研究方向,开始申报国家以及江西的人才计划了吗?能否透露一下你的学者生涯规划?
答
感觉瑶湖校区的环境特别美,绿化搞得很好,每天到了黄昏可以听到学校树林里百鸟归巢时的天籁之音。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教学是一件心旷神怡和赏心悦目的事情。师大的学生素质也较高,各方面的素养都很不错。学校和学院都对我挺照顾的,给年轻的老师安排了校内的周转房,在生活和教学中同事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
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小提琴与室内乐,日后会集中精力在中欧室内乐的研究上。对于未来的规划,我打算申请一些青年项目,开一些音乐会,录制一些音频,脚踏实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问
作为一位“平稳落地”的学术桥学者,你对其他准备回国发展的青年学术桥学者有什么提醒和建议,并在你回国工作的第一个农历春节前夕抒发一下你的感想。
答
我希望大家能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永不言弃,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如果您对TA的研究领域以及履历所涉及的海外高校、学术机构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可以通过学术桥平台或者留言区提问,我们会及时向学者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