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两会 | 海外留学身份成高校引才门槛?听委员们怎么说

 
关注「学术桥」,关注两会科教新动态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家青年人才计划支持的“海归”人数是“土鳖”的双倍。全国政协委员黄震提出,人才政策不能重引轻育,更不应有“身份歧视”。


本土博士求职绕不开“海外经历”?科研成果才是“硬核”


来源:中国教育报、文汇客户端


3月4日下午,全国政协教育界别40组第一轮的讨论高峰是从一句发问开始的。


“为什么国内很多高校在引才时必须要求海外留学背景呢?”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卜显和在小组发言时表达了他的不解。他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在招聘、职称评定时都把具备海外留学背景作为一道门槛,一些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去国外“转一圈”。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甚至某些学科培养的本土人才一点儿不比国外差。海外留学身份不应该成为人才评定的决定性因素。”卜显和呼吁,加强对本土培养人才的关注和支持。


卜显和话音刚落,在场的委员纷纷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都有类似的规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如今很多高校的本科生都有出国交换的机会了,要求教授必须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也很正常。”也有的委员对这样的规定不以为意。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在两会期间提案指出,我国的人才政策和高校的人才引进在重视吸引“海归”人才的同时,还应该给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更多发展空间和支持。


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就要建设一支以本土培养人才和海归人才共同构成的师资队伍,两者不能偏废。黄震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大力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国家和高校人才政策有明显的“重引轻育”倾向,以“出身”论英雄,应引起高度关注。


记者现场搜索了部分重点高校的人才招聘公告,发现不少岗位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比如某大学助理教授的聘用条件要求在海外著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


“过去,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引进海归人才,是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张政文说。


不过,张政文话锋一转,说道:“海归背景不能作为硬性规定,搞‘一刀切’。各个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权,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性来设置门槛。”此外,张政文认为,海外留学背景也要加以区分,必须是在该领域最顶尖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进行留学深造。


“不能否认海归人才给国内高校带来的新活力,但事实证明,本土培养的人才才是我们取得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主力军,我们要有这样的教育自信。”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王雪梅表示。


延伸阅读

本土人才苦求的研究员却是海归垫底待遇,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了……

调查显示海归回国择业存隐性“迷茫期”,有人羞于提留学经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