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她和导师都是38岁当选院士!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引才信息

1985年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咏华决定留校,只用了3年就拿了化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就有了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工作10多个小时的作息习惯。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加、学术志

从目前当选院士的年龄来看,最小的年龄就是38岁。在38岁这年当选院士的有:支志明,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港澳地区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38岁的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支志明的弟子;2003年,38岁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卢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也是38岁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研究员当选中科院院士。


这其中任咏华是唯一的女性,目前她仍是当选年龄最小的女院士,师徒2人都是在38岁时当选中科院院士也是目前绝无仅有的。



任咏华院士从事配位和有机金属化学、超分子化学和光化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创性的把无机及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应用于功能分子材料研究中,开发出新型发光的分子设计和材料研究,并从发光性和机理方面做出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为此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5年,她以“过渡金属炔基及硫属簇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7年,获得福布莱特杰出学人奖。


2011年,获得欧莱雅-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该院化学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金融大都市,或许人们熟悉了股票市场的喧嚣,香港人大多重商重利,对于科研的目光是怪异的。正因为如此,埋首科研20几载的任咏华直言:“在香港做科研是一条孤独的路“。


幸运的是任咏华生在一个开明的中产家庭,父亲是香港大学毕业的土木工程师,让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修科目,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她走科研之路的决心。“我从小就对很多事物都感好奇,小时候经常都会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为什么会有彩虹等问题。”


1985年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咏华决定留校,只用了3年就拿了化学博士学位。从那时起就有了每天至少在实验室工作10多个小时的作息习惯。



任咏华全天埋头在实验室里,穿梭在试管、烧瓶、仪器和学生之间,与化学朝夕相伴,或失败或平淡地做研究,任咏华还能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因为在这里,可以做一些你自己很喜欢做的事情,我都很享受,不一定非要获得怎样的成果。”


任咏华也十分感激她的启蒙老师支志明的教导,用她的话说就是:“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任咏华”。


任咏华在港大修读化学系本科课程时,支志明已是港大化学系教授之一。


其后,任咏华跟随支志明进行研究生研究。支志明是现在香港唯一一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而任咏华于2005年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二等奖,正所谓“名师出高徒”。


任咏华获奖无数,然而她却对这些看得很淡。在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有人问她问这是否到达了高峰?她说这是一个新开始。"做科研如果只是为奖项,会令人不能投入做好研究,会失掉科研原本的意义,这对我来说是杂念。”


有着科学家一贯理性特质的任咏华对获奖感到欣喜,却没有陶醉于鲜花与掌声中,只希望鼓励自己做得更好。“一分耕耘,有半分收获已经很开心了。”也许正是这种对科研心无旁骛的专注,让她取得了这么丰硕的成果。


任咏华和他的导师支志明,这一对性格沉静的师生,被很多人称为地地道道的“港产”科学家,相信他们会在未来有更加突出的研究成果。


延伸阅读

学者中国心,邓巍巍教授所举,正是我们所愿!

赵继:回应国家呼唤 写好“两篇文章” 将大学的使命贯彻到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