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茶道奢侈品报告

2016-10-27 Via 茶语网


奢侈品,直接点说,其实就是非生活必需品。


在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群迅速膨胀的这十多年来,我们通常意义的“奢侈品”经常与LV、香奈儿、阿玛尼这些外国大牌直接挂钩。


而“奢侈品”的呈现方式,也通常以包包、服饰、腕表、珠宝这些西方生活方式的消费品来呈现。


不过,近年来,在经济崛起、文化抬头的大环境下,由国饮——茶,而延伸出的、代表东方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器和物,也在以极致的工艺和美学,开始以“奢侈品”的姿态,进入高消费人群的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中国式奢侈品”。(本文论述的“中国式奢侈品”,只指向当代的、依然在生产、可购买到的商品,古董、收藏品不纳入本文范畴。)


每一口都是真金白银



唐 佚名 宫乐图(会茗图) 


这幅画描绘的是唐朝宫廷仕女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有人舀茶、有人品茗,还有人奏乐、吹笙、弹琴……脱离了平民生活的日常,充满了贵族阶级的享乐情调。


可见,喝茶,这个原本出于健康需求的动作,早就从古人开始,就被延展成中国典型的奢侈生活方式之一种。


***


奢侈品级茶叶

价格:数万~十数万/斤

茶叶为国饮,也是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但饮茶本身的普及性,并不妨碍有极致追求的人,对一口极致茶汤的执念。


而在浩瀚茶海中,也有一些极为特殊的茶叶,因为滋味的绝佳、产量的稀少、工艺的复杂、制茶人的经验加持等因素,成为茶叶中的凤毛麟角,甚至有钱都难以买到。


比如每年春茶季,西湖龙井的明前头春,因为量少、新鲜、滋味佳,被无数追求第一口新绿的茶人们追捧,价格也堪称站在名茶顶端的佼佼者,被称为“明前茶,贵如金”。


像2016年陆洲东手制的部分明前狮峰龙井,因为产自西湖龙井核心中的核心,采摘于黄金时间,更由龙井村炒茶王陆洲东全程手制。外形、香气、滋味,无不代表了西湖龙井的顶级水平,量又只有区区几斤,所以今年春茶季,仅在茶语市集,就卖出了498元/15g的高价。(注:茶语市集价格一般低于市场价格)




而关于武夷岩茶和爱马仕的辩证关系,以前也另有文章解析过(《听说爱马仕很贵?我用20斤茶叶能换个爱马仕专柜!》点击可查看原文)


正岩山场的特殊性、工艺的难度和复杂性,让“奢侈品级”的岩茶辈出——孝文家牛首、刘国英制“空谷幽兰”、林远明制“香甘厚”……每一款都是差不多10万/斤上下的价格,让人咋舌。可以说,武夷岩茶核心产区的“三坑两涧”,是当真意义上的“寸土寸金”之地。


平均1500元一泡的孝文家牛首

 

薄荷塘,因为绝对的稀缺性(真正的挂牌的古树仅有30多棵),以及截然不同的风格(有人用丝绒里的铁拳来形容它),这个超微小产区,也成了普洱名山茶中的绝对天价宝地——仅2016年的薄荷塘头春头采鲜叶,就被炒到了差不多3800元/公斤,而差不多每4公斤鲜叶才能制成1公斤毛茶,到得你杯里的薄荷塘可真的每口都是真金白银。


(未经压饼的薄荷塘散茶)


这也注定薄荷塘只能存在于极少数人的手里。而能喝上一泡正宗薄荷塘,便也成了人们可以长久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然,若要在老茶阵营中,“奢侈品级”价格的老茶更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更倾向于其是“收藏品”,故不纳入这次的讨论范畴中来。)


这些杯盏贵起来,没有上限



宋 赵佶 文会图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从唐朝中后期,陆羽引领煎茶法,到了宋朝更是斗茶成风。这种最先只是关照茶品高下的“茗战”,慢慢地也变成了技艺之战、器皿之战。


哥、汝、官、定、钧……名瓷名窑辈出,造就了我国瓷业最为鼎盛繁荣的巅峰时代——宋朝,也造就了自古以来我国真正顶级生活方式,对那些顶级杯、盏、壶的需求。


于是,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伴随着茶叶的复兴,我们基因里的美学追求也开始了对这些顶级器皿的召唤。


***


晓芳窑的仿汝瓷

均价:约4000~5000元/单杯

而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在欧洲名画中,寻得中国瓷器的身影。


从诸神的宴会,到宫廷贵族的野餐,到中产阶级的厅堂。风靡西方世界数百年的中国瓷,曾是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当之无愧的国际奢侈品。


(意大利乔凡尼·贝里尼名作《诸神的宴会》,青花瓷钵是诸神喜爱的“神器”。)


(擅长表现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富裕家庭生活的,英国画家莱斯利的作品《茶》)


时移当代,若论中国当下名瓷名窑,晓芳窑不可不提。1975年创设的晓芳窑,以仿古瓷闻名。其在台湾陶瓷传承者蔡晓芳先生四十多年的悉心经营下,已经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传奇。


据说,蔡晓芳先生曾有幸得台北故宫特批,近距离观摩馆藏瓷品,并不断地探索、实验、运用还原烧,层层破解古人陶瓷制作的秘术,遂更成就了晓芳窑古瓷新生的独特魅力。


晓芳窑曾受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美国老布什总统的青睐与盛赞,已故国画大师张大千亦嘉许其为当代名瓷。


(晓芳窑制,粉彩牙白菊花杯)


(晓芳窑制,青花葵口薄胎碗)


而在晓芳窑各种仿古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当数仿宋汝窑瓷。


汝窑瓷的制作方法,曾因开窑时间短、战争动乱以及皇家御用瓷的特殊性而湮没于世间,能流传于世的完整宋代汝瓷不足百件。于是,民间收藏界甚至有“收藏青瓷千片,不如汝窑一片”的说法。


晓芳窑一向坚持追求作品的完美,无论釉色、胎土、绘工、形制比例及烧窑技术都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当晓芳窑成功试制出汝窑的仿古作品时,业界和收藏界都颇为震动。


(晓芳窑制,汝窑八方杯,重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玄妙色彩)


(晓芳窑制,汝窑四方渣斗)


(晓芳窑制,莲瓣碗)


今天,想要买到晓芳窑的作品倒也不是很难,北京、上海等地现在都有直营店,只不过小件茶器基本都要预订要等,而且隔段时间上一次货,数量都不多,想要排得到还真得耐得住性子。


而今天的晓芳窑仿汝瓷单杯价格,均价大概在4000~5000元左右,根据不同杯型和成色,价格亦有浮动,最高者上万块亦不奇怪。当然,早期精品早已不在这个价格范畴之内,而仿汝瓷大件更是十几万,到二三十万都有。


建盏北斗李达作品

价格:几万~几十万

从茶碗与汤色的关系出发,北宋时期,“茶色白,宜黑盏”。而建窑生产的兔毫盏、鹧鸪斑盏等,因为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面,也在斗茶文化的推动下,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


这种推崇,甚至影响到日本,其把建盏划为天目茶碗的最高等级,几枚保存至今的宋代建盏现在被日本奉为国宝。



而在当代,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建盏制作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当数李达。


李达(1955年生),福建莆田人,1979年他接到国家任务,与其他专家一起研究失传了近千年的建盏制作工艺。90年代,他在系统研究历史和千百次工艺试验的基础上,成功恢复了国际陶瓷界公认的宋建窑绝世珍品鹧鸪斑建盏,几件作品还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烧制实践,李达都堪称当代建盏艺术大师中毫无争议的榜首人物。而因为他近年来主要从事研究工作,作品越来越少,建盏价格更是一路走高,一盏难求。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都有。


李达制 鹧鸪斑建盏细节图鉴赏


李达制 鹧鸪斑建盏细节图鉴赏


“龙泉三杰”出品之青瓷

价格:精品单杯在3000元/只以上

青瓷,在陶瓷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商代,所以有人将其视为“中国瓷器之根”。


龙泉窑,今在浙江龙泉县,属于青瓷派系的名窑。它在南宋末期曾创造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到明代中叶后日趋衰落,在清代逐渐淡出世人视线,至此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龙泉窑曾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短暂复兴过,不过在“破四旧”的岁月中,又被迫中止了。到了当代,龙泉青瓷的价值逐渐被世人认知,越来越多的爱瓷人、制瓷人,开始重兴龙泉窑火。


陈卫武制 龙泉青瓷青釉撇口杯


而在今日龙泉青瓷的百家争鸣中,三位青年制瓷的手艺人越来越被人熟知——李震、陈卫武、刘杰。因为三人在工艺上的造诣,和他们不太相称的年轻岁数(最小的刘杰才1985年生人)格外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有人将三人并称“龙泉三杰”。


李震制 十五瓣杯


刘杰制 青釉圆口杯


而龙泉三杰的精品单杯,价格约在3000元以上。


大师制紫砂壶

价格:从数万元~上千万

明代散茶兴起,紫砂壶开始出现。用紫砂壶沏茶,茶汤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发馊,久之有余香等特殊功能,迅速成为茶人之大爱。


而让紫砂能从一般器皿,晋升到艺术品的范畴,则要感谢明清的文人雅士。他们把吟诗作画、题诗记事的诗情画意传达给紫砂匠人,刻画于紫砂陶土之上,推动了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并催生了系列工艺技术和美学造诣都更高一筹的名家大师。


尽管宜兴的窑火一直兴旺,名家大师的作品却因为每年数量有限,仍然是一壶难求,在拍卖行、玩家圈层,一直屡创高价,成为最典型的“中国式奢侈品”。(当代身价最高的紫砂艺术大师,非顾景舟莫属,但因大师仙逝,“景舟壶”也慢慢步入收藏品的行列。故不赘述。)


比如曾师从紫砂名家吴云根的吕尧臣(生于1941年),他少年时代便从众多师兄弟中脱颖而出。1993年,他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紫砂界第九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


在海外,他有“壶艺魔术师”之誉,独创的“吕氏绞泥”更是将紫砂题材和表现力大大拓宽,独创的壶型超过200款。近年来其作品的公布成交价,价高者在百万以上,均价在数十万。


(吕尧臣制 冰纹提梁壶)


徐汉棠(出生于1932年),作为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第一弟子,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2006年,在从艺60周年之际,徐汉棠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他也是目前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人。


(徐汉棠制 四世同堂 估价50~60万)


(徐汉棠制、韩天衡刻 《秦权》 估价50~70万)


当然,在宜兴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还有十数位,因为篇幅有限,恕不能一一提及,他们的紫砂作品各有千秋,创造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笔无价财富。


高级定制当代茶人生活



传 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有了好茶,有了好器,古人对喝茶的空间氛围也格外讲究。富丽堂皇的宫殿,文人雅士的书房,又怎及依山傍水、筑境入茶来得雅致?


当茶席、茶会从室内移至户外,于是又延伸出一系列茶生活、茶周边的衍生品。比如说,茶箱。


在故宫斋宫的一次明清茶具展览中,有一个乾隆六下江南都随身携带的收纳茶器的箱子也在展出之列,一位帝王竟能对饮茶之器如此珍视,足以见到一个爱茶之人对茶之礼的敬畏和膜拜。


***


“茗室”茶箱

价格:129800~1688800元

传统中式茶箱曾经以其精湛工艺和东方美学,把茶箱的制作推至一个艺术性的高峰。然而时至今日,古人的卓绝技艺与浪漫心境都已无法复制,泡茶的方式也已经大不相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亦急需一款能满足移动生活中,所有使用需求的茶箱。



在一位中国茶人的倡导下,法国箱包高端定制领域,与Louis Vuitton、 Hermès齐名的顶级箱柜品牌Pinel&Pinel,历时3年,终于推出了专为当代移动的中国茶生活量身定制的茶箱。


四款不同规格与功能的茶箱,可满足从一人到十几人在不同场合下,享茶以及携带茶具的需求,名曰“茗室”。



因为不仅仅是茶具的收纳,“茗室”更像是一座专为中国茶道量身定制的宅邸,把有形的茶叶、茶具与无形的茶礼仪、茶文化全部收纳其中。


“茗室·旺多姆”系列,茶箱内可以收纳与茶道有关的任何产品,甚至可以把它当做家具放在客厅中,它尺寸最大,功能最全,属于奢侈品家具式茶箱,是该系列中的旗舰产品。



“茗室·亚历山大”系列,比斗茶箱体积稍大,功能更多,可以完成干泡与湿泡两种功能,最适合摆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使用,方便的设计可以让你随时品茗,是实用全面的居家型产品。



“茗室·蒙马特”系列,又称斗茶箱。茶箱装有把手,便于携带。除了茶器外还配有干泡台,是为茶艺大师特别设计的产品。



而以功能、尺寸、材质为区分,“茗室”现分有9款产品。每一款在全球都只此一件!


今天,茶语网买断了这9款茶箱的全球经销权,希望能最先带给茶语网的茶友们,这可以比肩世界高级定制生活方式的中国茶的极致生活方式,以及对茶道美学的极致追求。



所谓,大礼于“茗”,大隐于“室”。“茗室”不是一个喝茶的地方,也不只是一个茶箱,它是中国礼仪的一个象征,更是那个陪着你天南地北,莲语禅心的行囊。


编辑/撰文:Via

专业指导:艾八小、胖鸟

部分图片摄影:夏小西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茶语网经典好文传送门

捡碎瓷片捡成百万富翁?
这八大古窑遗址等着你!

舌尖上的西藏:

那些藏区美食和茶教会我们的事儿

他们用近千吨茶、耗时十数年

终于揭开了易武茶陈化内幕
让春雨医生张锐猝死的心梗离你有多远,
跟你的日常饮茶量有关!
茶语评测5款星巴克茶叶,
最低仅6.9分(每喝一口都让我们绝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