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评论 | 殷双喜:时间的刻痕 - 杨识宏的心灵世界

殷双喜 亚洲艺术中心 2021-02-05


展名/ Title: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The Sensibilities of Black and White Yang Chihung' s Recent Works from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eries艺术Artist: 杨识宏 Yang Chihung
特邀学者Invited Scholar殷双喜 Yin Shuangxi


展览时间/ Date: 2017.12.16 - 2018.3.4

展览地点/ Venue: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798 Art Dist.,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 Beijing


时间的刻痕 - 杨识宏的心灵世界

文/殷双喜


杨识宏2011年以来的新作具有鲜明的运动感,如同风暴与大气流的疾速紊流,但这种运动似乎有一种内在力量在控制,它们具有一种向心式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对于画面所具有的深厚的掌控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于长期不懈地创作所获得的职业修养,更来自艺术家内心充沛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洞察人生和宇宙后的平静心境,它更多地产生于艺术家人生的经历与反思,也表明艺术家专注于将生命体验与心理意识转化为抽象画面的精妙语言,正如英国学者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言:“艺术所有的语言都是为把瞬间转变为永恒而发展的。”

钜变Ⅱ 112x145.2cm 布面丙烯 2016


与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发展轨迹相似,杨识宏的艺术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历程。1979年他从台湾到美国发展,正逢纽约画坛酝酿新意象绘画运动,杨识宏的创作转向具有浪漫与象征意味的表现性绘画。这些绘画与1970年代意大利新表现主义“三C”(恩佐·库基Enzo Cucchi,基亚Chia,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 的“超前卫艺术”有一定的相似度,都是以人文自然碎片的集锦方式呈现出艺术家对人类史和艺术史的反思。在杨识宏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一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张力,即个人对当下生活的体验与历史的知识性反思形成了一种时空的错位。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如《自然的暴力》(1982—1983)、《有羊头的山水》(1983)虽然使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山水树木的皴法符号,但动物间的噬食与硬楔对于树木年轮的嵌入,却具有某种暴力性的痛感。整体上,这个时期的作品具有博物馆式的综合集锦意象,但其中的花叶、动物头骨、贝壳、断木、古代雕像,却成为他以后创作的基本符号。此时,作品《火鹤的狂想》(1984)、《黑色的牧歌》(1987)、《自然循环的神话》(1987)等作品中的背景描绘已经具有抽象性的表达,但艺术家尚未将其上升成为画面的主体。

乾坤 152x195.6cm 布面丙烯 2016


1990年代杨识宏的艺术达到了一种具象与抽象的平衡。在《青花蓝叶》(1991—1992)、《银画》(1993)、《黑色之花》(1993)、《雪的可能》(1994)等作品中,主体形象的书法性用笔与背景的抽象性色彩形成和谐的呼应,早期作品中的血与火转换为植物在空间中的优雅之舞,至《第七日之前》(1995)这一作品中已经形成了杨识宏今日抽象性表现艺术的基本形态,主体图像的线性表达使作品中的音乐意味逐渐上升,成为画面旋律感的主体。作于1990—1993年的《草叶集》系列,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让我们想到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虽然是花卉与植物的主题,但树木的年轮,动物的头骨,枯枝嫩叶,表达了生命的片断,成为时空再现的符号。这是画家在画布进行的时间与生命之旅,其中有微妙的心理变化与哲学思考,反映了一种心理的冲突、焦灼与紧张。而杨识宏后来抽象作品中的大笔触,可以看作是其早期作品中花叶形态的抽象性扩张,而在《盛开》(2008—2009)这一作品中,逐渐呈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温婉与从容,这标志着杨识宏艺术从西方向东方的精神转向。

性灵之光 152.7x198.1cm 布面丙烯 2014


杨识宏自1980年代起活跃于纽约艺坛,至今创作不懈,被台湾评论界视为台湾中生代艺术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成为继赵无极、朱德群之后最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华人艺术家之一。评论界称其作品表达了生命的情境、对生活的体验和由外而内的观照,自由自在地悠游于虚实之间,从而达到了纯粹的绘画性,成为具体而微的精神表现。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将杨识宏看作西方现代艺术谱系中的抒情抽象(Lyrical Abstraction)艺术家,这一类画家“在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中,伴随着意识控制的丧失而进行绘画创作。作为抒情的迸发,这变成了一种大家习闻的自动性状态。”(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在霍夫曼看来,绘画中的“自动性”是表达艺术家的直觉,将作品从过度个人化的联想分离开来,“经常有人问我,我是怎么进行我的创作的。那我就承认了:我让我的头脑和我的作品摆脱任何与绘画行动无关的联想。我受到行动自身的彻底启发,情绪激动。绘画的发展就是不停地需要行动的。”霍夫曼融合了塞尚的理性结构与康定斯基的自由用笔及浪漫的空间处理,并且注意到色彩在空间中的运动,他称之为“推拉”,这种色彩的“推拉”意味着绘画空间中的运动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来回运动,它不追求三度空间的焦点景深,但是保持着观众视线在面画中的移动。这些现代主义的视觉经验给予杨识宏开阔的视野,而他在1990年代以后作品中的“抒情”也意味着重建人与自然之间诗意化的联系。例如《风云起》(2007)、《山河动》(2007)、《湖滨散记》(2007)、《戏剧性的自然》(2008),这些作品的画题同时在心理层面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经验与图像想象。

时间是关键 I 102x141cm 布面丙烯 2016


杨识宏认为他早期的水墨创作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写作的影响,观念的表达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他在与我的交谈中,谈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他对乔伊斯《尤利西斯》的阅读中,书中的第34页居然没有一个逗点。2003年,他参加了韩国举办的“世界书艺双年展”,其灵动的水墨创作,来源于中国书法的理念与实验。杨识宏敏锐地注意到,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同样是对于字体的“书写”,却有着不同的民族差异,例如韩国的“书艺”,日本的“书道”,中国的“书法”。而中国的一代书圣怀素,将中国文字的书写推向“恍兮惚兮”这一最原生的状态。由此,杨识宏认为书法在中国艺术的发展中还有广阔的空间,它可以启发我们对于绘画获得一种新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而克莱因、波洛克这些西方艺术家并不了解中国书法的内蕴及奥妙。

巨人 223.5x172.7cm 布面丙烯 2016


杨识宏将其对于中国书法的理解转化为抽象艺术的用笔源泉,并保持了这一艺术趣味的内在稳定,一直到2008年,衍生出《狂草》系列。“我觉得意识流的创作理念像是锐利的两面刃,一面剖开水墨画坚韧的皴法枷锁,一面剖开西洋绘画窒闷的唯物史观美学”。一方面疏离中国传统水墨的固定程式,一方面告别西方写实绘画的再现性造型,杨识宏试图在生活的基础上呈现某种内心的想象与视野,这使得他的艺术在中国的主观性与西方的客观性之间寻求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抽象性平衡。“对我来说,我所领受到真正中国古老文化的养分相当稀薄,所以我创作的源泉就只有从‘生活’里去汲取了。我关心的是我所生活的这个时空座标上的现实。”



杨识宏近年来的新作中黑色的增多,似乎是一种中国书法与水墨的趣味在增强,但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审美取向的变化呢?事实上,在抽象绘画的创作过程中,中国水墨式的用笔与西洋绘画的色彩渲染,本身就形成对立互补的视觉张力。而杨识宏作品中的绘画性与表现性,则来源于书法性用笔与表现性着色的对立与和谐,从而达到作者在作品上思想与情感的投射。对于评论者与观众来说,我们面对杨识宏的艺术作品,最大的困惑在于,我们所看到的是艺术家完成的绘画,而其创作中的谜一样的过程,我们则无缘分享。由此,归纳梳理艺术家创作中的基因性的潜在元素与思维模式则十分困难。

狂喜 112.6x162cm 布面丙烯 2013


除了前述的“意识流”书写,“二律背反”是杨识宏的另一个创作经脉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充满昼与夜,白与黑等张力性的表现。杨识宏对于相对性(或两极分化),作品中图像与色彩、用笔和运动的相引相斥、似是而非的模糊状态深感兴趣,他称之为“庄周梦蝶”的境界。《在之间》(2007)、《得间》(2010)两幅作品的题目,表明了艺术家对于二律背反之间的中间地带的感受与表现。杨识宏的作品如《千年》(2012),以黑色性的书写为基调,以运动感的传达为特色。如同我们在高空飞行中看窗外的云层涌动,大气奔腾,形象的变幻如快速的飓风。在他的作品平面中,时有隐约的山水云气的意象与天地圆融的空间关系。而他的用笔,虽然使用的是丙烯颜料,但也具有中国书法用笔运墨的机杼意趣,对于书法中的虚实飞白、点线迷离,有极好的控制能力,达到一种极有力度而又令人舒适的视觉平衡。

奇观 128.7x190cm 布面丙烯 2015


杨识宏自称“观看方式”是他的第三个创作主脉。艺术家与常人一样观看外界,但他也会观看内心。这一观看方式提示我们观赏杨识宏的作品,不应过多地纠结于画面与现实世界的形体关联,而应着眼于作品对于内心世界的精神表现与情绪传达,其中,艺术家拟定的作品题目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但是杨识宏的作品题目与交响音乐相似,着力的是混沌而整体的心理性感受,并非某一具体时空的事物辨识。所以,观众在观看杨识宏作品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一种包容性,它允许我们将个体的生活体验与心理感受带入画面,获得个性化的审美快感。


我注意到,杨识宏的近期作品,虽然在笔触与色彩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与运动感,但是整体上还是具有一种特殊的视觉结构,即画面笔触的运动,具有从四个对角向心集中的趋势,这反映出艺术家在画面中表达了一种精神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其实是艺术家内心具有稳定坚实的精神价值观的体现,它不仅表明艺术家具有开阔平和的人生境界,也表明艺术家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乐观信念,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静穆与高贵,一如他作品中的明光云霭,像极光一样突然划开我们沉闷的生活,让我们如出洞壑,豁然开朗。在一片澄明中感受到心灵的洗礼。杨识宏作品中的辽阔空间,不在于平面上的纵深塑造,而是通过大笔触的运动,达到心灵的打开,进至大美无痕的境界。




杨识宏的近期作品,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深厚内蕴与精神平衡。这种平衡来自于笔触的运动,也来自画面的光影运动,这种光与影的互动,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忽明忽暗的视觉体验。而这种“明暗”的体验,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之一。20世纪的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论工笔意笔,都注重对中国画笔墨的组织结构,线与线的穿插交叉,在画面效果上要求‘明豁’、‘见笔’……。”清代恽寿平在《瓯香馆画跋》中谈到中国画“明”与“暗”。他举出董其昌所说的“画欲暗不欲明”和王石谷说的“画有明暗,不可偏废”这两家不同的观点质问王时敏。其实董其昌所说的“明”“暗”乃指用笔的清晰度,所谓用笔刻露者谓之“明”,即董其昌所说:“觚稜钩角”;模糊者谓之“暗”,即董其昌所说“云横雾塞”。而王翚所云“明”“暗”,乃指运墨之深浅,即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所说“用墨太多,则失其真体,损其笔而冗浊;用墨太微,则气怯而弱也,过与不及,皆为病耳。”


画史上有李成的“惜墨如金”与王洽的“泼墨如水”之说,其实是指“明”与“暗”这两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而黄宾虹先生偏爱滿幅黝黑的夜山,“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运实于虚,无虚非实”,他说古人论画“欲暗不欲明”,“明则一览无余,暗乃耐人寻味,百读不厌。”另一方面,黄宾虹也讲“分明”,即由骨法用笔带来的视觉的爽劲,“分明是笔,笔力有气。融洽是墨,墨彩有韵。”


之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讨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用笔”与“明暗”,其实暗含了我的一个判断与期待。我认为,杨识宏先生的近期创作,注意到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骨法用笔”和“气韵生动”,已经进入(或者说回归)对中国古典绘画语言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在形式上体现为抽象性绘画中舒卷自如的书法性用笔、黑白光影和色彩氛围,其实质是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追求的“内在真实”具有根本性的关联。在一个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已经成为艺术史经典的时代,华人艺术家如何在抽象艺术大师赵无极之后走出自己的道路?杨识宏的艺术表明,他已经在一个后现代时代思考并实践东方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与地域性文化的国际性表达,成为一位不倦探索的先行者。我们可将其理解为后现代时期一种新东方精神的表现,它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现代性重构,必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确立一种新的亚洲文化的精神坐标。


关于特邀学者


殷双喜,1954 年生于江苏泰县。1991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历史与理论系,获博士学位。

 

自1989 年起,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1—1996)、“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1999)、“东方既白:20 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巴黎)、“第二届成都双年展”(2005)、“人民·历史: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2008)等重要展览。曾担任第52 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专题展评委(2007),第11 届、12 届全国美展评委(2009、2014),第55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评委(2013)。

 

历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美术理论及批评文章250 多万字。出版有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2006,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现场:殷双喜美术评论文集》(2006,河北美术出版社)、《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河北美术出版社),主編和编著有《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副主编)、《吴冠中全集·第4 卷》(主编,2006,湖南美术出版社)、《周韶华全集·第7 卷》(主编,2010,湖北美术出版社)、《黄永玉全集·第2 卷》(主编,2011,湖南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丛书》(总主编,2009,江西美术出版社)、《走向现代:20 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主编)、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 年》(分卷副主编,2009,人民出版社)等。曾获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2008)、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

 

曾应邀参加第一、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芝加哥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基金,2009、2010),“亚洲艺术中的战争”国际研讨会(悉尼大学艺术史系、亚洲研究中心,2009),“公共空间、艺术与集体记忆”国际研讨会(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2009),第18 届国际美学大会(北京大学,2010)“回到地域”国际水墨研讨会(上海朱屺瞻美术馆,2012)等。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展览委员会委员、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杂志编委、《油画艺术》执行主编、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关于艺术家


杨识宏1947年出生于台湾中坜,1968年台湾国立艺专(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西画组毕业,70年代末移居美国纽约。1989年获得美国纽约州州长颁发杰出亚裔艺术家奖,更是首位获得美国PS1“国家工作室”计划进驻奖助及其联展的华人艺术家。现生活及工作于台北与纽约。个展包括:“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永恒的当下 - 杨识宏近作展”(上野之森美术馆,东京,2015)、“复调的诗学 - 杨识宏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4)、“心境 - 杨识宏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2)、“岁月‧流光 - 杨识宏创作历程40年”(台湾美术馆,台中,2010)、“象由心生 - 杨识宏作品展”(历史博物馆,台北,2004)。群展包括:“1960 -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文化.精神.生成”(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威尼斯,2013)、“非形之形 - 台湾抽象艺术”(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2)、“新东方精神II - 承启”(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0)、“开新 - 8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4)、“台北‧纽约 : 现代艺术的遇合”(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91)、“当代艺术中的古典神话与意象”(皇后美术馆,纽约,1988)、“台湾当代九人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1978)、“中华现代绘画十人展”(东京都美术馆,东京,1977)。


公共收藏:美国阿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亨廷顿美术馆,美国阿肯色艺术中心,纽约市立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中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山美术馆,美国马斯洛私人收藏。


相关阅读

* 计白守黑 | 艺术是获取逝去时光的唯一方式

* 亚洲现场 |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 明日开幕 |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 亚洲展讯 |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永恒的当下 - 杨识宏近作展 在东京上野之森美术馆开展

杨识宏获选为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亚洲先锋”之一

* 复调的诗学 - 杨识宏个展

时间的刻痕 - 杨识宏的心灵世界 (文/艺评:殷双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