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百年,青年力量永远超乎想象【星特写】
100年前,青年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成为政治和文化运动的一股重要力量。
100年后的今天,对于青年的定义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青年人的年龄上限已经提高到44岁。
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所热衷的一切,也都在发生变化。
但是,不变的是青年的精神,那是一种勇立潮头、创造未来的精神。
在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今天,青年也为经济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选取了五位联想之星被投企业的青年创始人,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这些项目都是联想之星自第一轮起开始陪伴的项目,作为早期投资机构,联想之星愿陪伴有力量的青年人成长,直至他们在创业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
因为,11岁的联想之星以青年人的姿态,坚信:青年力量永远超乎想象。
唐文斌 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
旷视科技 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为全球行业用户提供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和解决方案,构建城市级智能物联网系统。旷视科技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智能视频云产品、智能传感器产品、智能机器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手机、安防、物流、零售等领域,拥有上千家核心客户,包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富士康、联想、凯德、华润、中信银行等众多行业级头部企业。
清华流传一句话,半国英才聚清华,而清华一半英才在姚班。
光环萦绕的姚班,官方名称为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姚期智院士创办于2005年,旨在为中国培养国际一流水平的计算机人才。能进入姚班的学生,几乎清一色是竞赛的金牌选手及各省高考前三甲。
旷视科技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印奇、杨沐,便都出自清华姚班。
唐文斌是浙江绍兴人,从小就是电脑编程高手,初中还未毕业就“毛遂自荐”进入绍兴一中高中部,先后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一等奖、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等大奖。高二时,被保送清华大学。此后,又成为首届“Yao Award”金牌获得者,连续7年担任清华大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的总教练。
少年天才们的天分加上姚期智院士的专业训练,为中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端储备人才。他们在姚班相遇,志同道合,成为AI创业的新生一代。
2011年10月,唐文斌、印奇、杨沐共同创立旷视科技。至此,姚班“三剑客”的AI创业大幕正式拉开。
唐文斌预测,有了人工智能,将来每个行业都会以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式运行。“有了人工智能,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旷视科技会扮演两个角色:在两三个行业里做成本、效率、结构变革的主力军;同时,用技术的力量为更多场景赋能,让更多的人和行业发生变革。
每个人都在亲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而唐文斌和他的旷视科技正是这场巨变的推动者。
高始兴 思必驰CEO
思必驰 专注人性化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自然语言交互解决方案,包括DUI开放平台、企业级智能服务、人机对话操作系统、人工智能芯片模组等。2007年,思必驰成立于英国剑桥高新区,创始人均来自剑桥大学,2008年回国落户苏州。目前,思必驰总部位于苏州,在深圳、北京、上海设立分公司和研究院,已于2018年5月完成5亿元第四轮融资。
“思于剑桥,驰于中国”。2007年,于风景如画的剑桥大学,在商学院求学的高始兴与工程系的俞凯一见如故,创业的念头一拍即合。于是在2008年,由剑桥毕业生组成的核心团队归国创立了思必驰。彼时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尚未兴起,AI应用更遥不可知,但思必驰的创始人笃信语音交互的力量,在人工智能领域上一耕耘便是十年。
谈到创业之初的时光,高始兴觉得自己很幸运。一开始就明确了创业的方向、搭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团队。“思必驰是一家技术公司,技术公司需要产业化,首先得有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这个大市场。我的伙伴俞凯是一个非常棒的科学家,负责技术;我当时在剑桥读商学院,有一些商业化的经验,主要负责运营。”
除了分工上的互补,高始兴认为,更难得的是在创业这件事上的价值观,创始团队是统一的。那便是——技术驱动,产业导向。时至今日,高始兴都认为技术驱动是思必驰的核心气质。
未来,高始兴希望思必驰能够做到赋能万物。
作为剑桥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高始兴其实有很多看起来更轻松的工作机会,他却选择了创业这一条看起来最难的路。在最困难的时候,思必驰的创始团队曾经三次抵押房子。在他看来,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创业者应该具备一颗常人不具备的“大心脏”。
高始兴说:“一旦选择了创业,你不能矫情,不能怨气尤人,这是你应该承受的,否则你就别创业。创业者都应该具备‘大心脏’,这个‘大心脏’包括你必须有创业的决心,很强的学习能力,很高的格局,宽广的胸怀,无论是容人还是容事,这都是应该具备的。”
汉雨生 燃石医学创始人兼CEO
燃石医学 成立于2014年3月,在北京、上海、广州建设有超过10000平方米的检验所、研发中心和GMP车间。燃石医学专注于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指导,以二代测序及医学生物信息学为核心,常规肿瘤分子病理检测为基石,致力于打造肿瘤个体化治疗临床检测服务及科研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燃石总融资额已超13亿。
在医疗行业的创业者中,汉雨生的医学出身并不特别。但像汉雨生这样兼具医学、销售、投资等多重经历的创业者,却是凤毛麟角。
创办燃石之前,汉雨生曾任BioTek Instrument中国区总经理,将50万美元的年销售业绩增长到700万美元。他也曾从事医疗投资,投出华大基因等优质项目。
肿瘤基因组大数据,是汉雨生深耕细作的投资领域之一,他认准了这是一个可以改变行业格局的机会。一步步走来,汉雨生最终选择了创业,创立了燃石医学。
对于“燃石”这个名字的含义,汉雨生称寓意公司为从天而降的巨石,就像7500万年前毁灭恐龙一样,重新塑造地球的生态圈。汉雨生觉得,随着精准医疗、NGS和新的肿瘤基因检测的发展,整个肿瘤治疗的模式将会改变,肿瘤将不再是“不治之症”。
在发展和突破的过程中,燃石医学敢于冒险。而在产品和注册审批上,他们又完全换了一种风格,以严苛、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和每一条数据,力求稳扎稳打。目前,燃石-CTONG联合实验室是国内唯一获得卫健委临检中心高通量测序实验室技术审核、美国CLIA及CAP三重认证的实验室,并通过了共计54次国内外室间质评,行业领先。
“创业者就需要有像野生动物一样的生存能力,在野生环境里,哪天狮子被角马踹一脚,顶一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但是在温室中,给花朵浇水慢了些,它就枯萎了。正因为我们都具有这样的心力,燃石成立这几年以来,还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坎。”汉雨生表示。
刘棣 24KiCK创始人
24KiCK,轻格斗健身潮牌,将格斗健身与互联网、新零售模式相结合,以跨界思维打通运营体系,通过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健身体验。拥有24小时开放的轻格斗健身场馆,教授拳击、柔术、泰拳、体能等,配备专业教练团队与课程,提供自研的挑战课(体能课)和格斗类团课、私教课。
创业之前,刘棣在体育、电商等行业均有积累,最终将他的目标导向了24KiCK。
刘棣是一位格斗爱好者,曾任小牛电动配件体系总监。“24KiCK起源于小牛内部的吸烟室”,刘棣说,当时公司加班到凌晨一点是常态,长期加班的状态下,高中就练拳的刘棣开始在吸烟室组织大家一起运动,从俯卧撑、TRX到格斗。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旺盛的需求让刘棣意识到,这件事可以扩大来做。
创业之后,刘棣坦言,每天都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学习能力有时跟不上、精力不够用。“在业务体系的框架里,你要负责的是一个纵向的线。有财务、人事,有CMO、CFO、CEO、COO,这些老大们去挺你,去帮你。一旦脱离那个体系,自己变成领头羊的时候,我的决策会变得很重要。”
刘棣坚信这件事一定能做成,但什么时候做成,取决于团队解决问题的速度。为了跟上创业的节奏,他每天都强迫自己学习财务、人力、股权交易架构等等方面的知识。他说:“我的成长速度就是这个公司的天花板。”
因为做24KiCK是让他感到兴奋的事业。最让他兴奋的点在于,用户在24KiCK取得的满足感,用户喜欢24KiCK的课程、老师,喜欢这里的一切,愿意为24KiCK买单。而且,不断成功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也让团队感到过瘾和富有成就感。
刘伟奇 同心医联创始人
同心医联是清华全球医疗创新联盟发起单位之一,清华科技园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面向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提供线上互联网医院、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曾为多家大型医院设计实施医疗信息系统,在医疗信息系统和智慧医疗领域拥有超过10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包括电子病历档案、患者管理、云影像系统等。
刘伟奇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归来后,通过在医疗、投资和管理领域的不断摸索与实践,他于2014年创办同心医联。
同心医联核心团队由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复合型人才组成,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多年医疗信息化、医院管理和医疗投资的背景和经验。团队与清华经管学院全球化研究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研究。
刘伟奇认为,“中国目前的医疗现状是,不同级别的医院医生水平差异较大,原有医疗设备投资很多,但普遍面临使用率低的情况。中国应该在借鉴国外医疗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医学影像运营服务模式,有效盘活设备资源,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作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有力补充,也可支持医生多点执业,让百姓看病变得更加便捷。”
在战略层面上,同心医联“先挑最难啃的骨头”,率先通过平衡一线城市检查资源,解决患者检查排队时间长的难题,同时促进分级诊疗的落地。目前,同心医联在全国十多个省市拥有几百家家合作影像中心,并通过远程诊断服务积累了数十万患者影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