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报道】绘本遇上即兴戏剧之《凯琪的包裹》

故事简介:

1945年5月,罗西往欧洲寄了一个小包裹,里面装了一支牙膏、一双袜子、一块肥皂和一封短信。她用难以辨认的潦草字迹送上祝福,也写下了自己的地址。

那年春天,有好几千个包裹从美国寄到欧洲,罗西的是其中之一。在儿童救助协会、天主教济贫会和美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的组织引导下,全美各地的人们都努力将许多生活必需品装进纸箱,寄给那些有迫切需要的欧洲人。

罗西的小包裹被送到荷兰的一个家庭,他们的大女儿叫凯琪。凯琪的父亲回信给罗西,请求她为婴儿寄盒奶粉、白糖或一些肉罐头。凯琪一家人迫切的需要令罗西心碎不已。于是,从一个女孩所寄的小包裹开始,变成社会各界参与的行动,帮助欧洲人度过寒冬。白糖、奶粉和外套纷纷被打包装箱,从印第安纳州横渡大西洋运到荷兰。

凯琪一家人顺利活下来了,而且,当荷兰的状况渐渐改善后,他们也寄了一个包裹给美国的朋友一箱郁金香球根,罗西和那些曾经帮助过凯琪家的人,把这些球根种在镇上的各个角落。

这本书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写成的。



戏剧任务


规定情境:罗西听说了凯琪和她家人、邻居的遭遇。决定帮助他们。于是发动亲朋好友捐赠生活物资。

开始表演之前讨论以下问题:

罗西与妈妈发动了哪些人捐赠物品?如何发大家捐赠物品?

捐赠物品时,朋友们跟罗西或者她妈妈说了什么?捐了哪些物品?

经过大家讨论,设置了2个更为具体的规定情境,小朋友们分成2组表演:

(1)罗西在超市里遇到邻居,发动邻居为凯琪捐赠物品;

(2)放学路上罗西发动同学们为凯琪捐赠物品

 


超市组的孩子年级偏大,作品表现比较成熟,而且他们的仪式感很强,开始之前要喊“Action”,表演结束之后主动谢幕。在这个片段中,罗西和他邻居的一组对话特别巧妙。

罗西:我在帮我一位荷兰的朋友买东西。

邻居:他们那里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呀?

邻居的回答说明他已经知道荷兰的情况,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关心。然后当罗西说要帮助荷兰的朋友时,邻居主动出谋划策,一起挑选凯琪可能用到的生活用品。

即兴戏剧的黄金原则是Yes-And(是的,而且),当一个角色抛出一句台词的时候,需要同伴先接纳然后“加戏”,在“假设”的前提下达成“共识”。扮演邻居的小朋友在这个片段中承接和推进做得非常好。

在片段的后半部分,收银员问凯琪和邻居要不要箱子的细节也是一个亮点。说明这个小朋友对生活的观察很细致,这个小细节让这个片段很生活化、很自然。戏剧表演要求演员们“真看、真听、真感受”,扮演“收银员”的小朋友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相信”自己“看”到顾客买了很多的东西,信念感已经产生了。但是“凯琪”和“邻居”的承接做得不到位,买了箱子,但是没有把东西装箱的过程。老师请他们把这个细节再呈现一下。


“放学组”的孩子年龄偏小,没有能够很好地用表演建构人物关系和环境。而且还受到了超市组表演的影响,模仿了超市组的剧情。

罗西的同学在商量给凯琪寄哪些东西

罗西和同学将要寄出的东西交给邮递员

 

后记:

本次活动中第一次尝试让孩子们重复排练,他们进步很快。经过3次的排练每一组的作品都逐渐成熟、流畅,甚至能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小亮点。放学组最开始的问题是不能通过表演表达是“放学后”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环境,经过排练,他们想到用“叮铃铃”的铃声来表现这个场景。

超市组在第一次排练时遇到的问题是,这组没有女生,凯琪和妈妈都是女性角色。有一个男生主动提出来“我演凯琪的妈妈”,其他孩子不认同,“你是男生,不能演妈妈。”我正好听到了这段对话,我告诉他们,在舞台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角色”,表演“角色”需要我们先暂时忘记自己原来的样子(包括性别、身份、年龄等等)。

最后他们决定让凯琪自己去超市买东西,原来打算演凯琪妈妈的同学改演邮递员。或许小朋友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接受“戏剧中的角色”和自身身份的冲突,相信通过积累戏剧经验和阅读经验,他们最终能接纳戏剧的假定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