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视创作必须“魂有所依” | 由电视剧《隐秘而伟大》《雷霆战将》说开去

中国艺术报 中国艺术报 2022-04-25

《中国艺术报》2020年12月2日2版版面图




影视创作必须“魂有所依”

——由电视剧《隐秘而伟大》

《雷霆战将》说开去



  近日,以“亮剑3”为噱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雷霆战将》引起普遍质疑,停播下架。几乎同步开播的年代战争剧《隐秘而伟大》则因质量较高,收获口碑与好评。这个现象引人反思。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海报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容遗忘与篡改,抗战中,抗日战士与人民群众“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付出惨痛代价,革命历史题材剧正是当下观众回望历史的窗口,关乎世道人心,关乎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维护与培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当下影视剧追逐票房、收视率,以“流量”“鲜肉”等时尚形式吸引年轻观众,这无可厚非,但如果逐渐走向偏颇,将抗战剧、历史剧、职场剧、抗疫剧等各类题材影视剧均进行偶像包装,成为披着抗战/历史/职场/抗疫等外衣的偶像剧,不论主角本身是谁,统统化身为“霸道总裁”,这恰恰是对青年的误导,低估了青年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反倒会引起青年及广大观众的集体吐槽。相反,偶像的存在并不是一部剧被吐槽的关键因素,与《雷霆战将》几乎同时上映的电视剧《隐秘而伟大》讲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追求正义、追随信仰的故事,接地气而富有正能量,获得广泛好评。可见,一部剧的成败,重在其是否有培根铸魂的积极意义,只有符合核心价值观,符合人民心声,才能引起广大观众共鸣。
电视剧《雷霆战将》海报
  在面对类似《雷霆战将》这样违背文艺规律的作品,面对《隐秘而伟大》这样弘扬正能量、让观众感到振奋与温暖的作品时,文艺评论强力发声,从未缺席,发挥了应有的战斗力与引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强调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作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相辅相成,文艺评论理应指导与推动文艺创作,为文艺创作把好方向盘,既“剜烂苹果”,也识别“毒苹果”,培植绿树与鲜花,敏锐把握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凝聚力量。尤其是面对重要文艺现象,文艺评论更应像一面面旗帜,引导大众辨别优劣真伪,拨开云雾,提高审美与思想力,引领舆论与风尚。
  《雷霆战将》“亮剑”未成反成“雷”,见证了文艺评论“亮剑”的力量,充分体现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职能和文艺评论工作者的行业自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特邀请专家学者撰文,从《雷霆战将》的失败原因谈起,深入分析影视生产中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如何推动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为整个影视剧行业问诊把脉,助力文艺创作健康良性发展。本报特刊发三篇文章,以飨读者。




“年轻态”艺术创作

生产的审美迷误与价值复位


彭文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艺术创作生产中,接受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接受者的地位、意义极大彰显,致使创作者必须高度关注接受者及其审美趣味、爱好,并自觉与之保持良好互动。尤其是,基于庞大的数量、强劲的消费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年轻”受众日益扮演着带动、示范乃至引领的角色,其作用已覆盖艺术创作、传播、接受和再生产等各个环节,渗透到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叙事方式、主题意旨、价值取向、风格特色等各个层面,成为了艺术创作生产中举足轻重的要素。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文化是对以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的超越,那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则带来了更剧烈、更深刻的范式转换和嬗变,而“年轻态”恰是数字文化范式中艺术创作生产的一种突出特征、鲜明特性和发展趋向,并极大地突显了年轻化、时尚化、个性化、互动化等在艺术创作生产中的比重与价值。


  然而,作为一种总体风貌的外在表征和风格化描述,“年轻态”创作生产有其艺术规律的内在理路和审美判断的价值标准。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生产中,那种将青春偶像剧的叙事逻辑无边界泛化、无辨别同化,乃至假“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或假“年轻态”之名、行违背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实的做法、弊端,着实需要我们高度警醒、深长思之。


  客观地说,在抗日题材或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发挥IP效能、翻拍经典没有问题,贴近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理所当然,启用年轻演员、流量明星扮演革命战士也无可厚非,相反,相较数量众多、光怪陆离的玄幻、仙侠、宫斗、穿越等,此类创作本身首先体现出一种题材优势和价值。不仅如此,合适、得体的“年轻态”创作生产通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表达,既在主流价值叙事的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发展,还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艺术质感和审美共鸣。比如,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将人物置于乱世变局的复杂背景之下,让怀揣“匡扶正义、保护百姓”理想的普通年轻人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作出忠于自己信仰的选择……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剧照


  然而,同为“年轻态”创作生产,《雷霆战将》缘何遭致多方诟病,以致只播放了九集便被下架?在个案所折射的普遍性、反思性意义上,“雷剧”标签、偶像剧套路等都是症候,换言之,依据“症候”阅读,我们可以深究其审美迷误的内在思维和逻辑。择要说来,可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是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浅表性误判。对年轻受众审美趣味、爱好的鉴别和表达不可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自以为是,不可将青春元素标签式粘贴、调和式杂糅。其次,青春时尚的“年轻态”创作生产还有其题材、意蕴表达的适用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审美时尚的当代性和艺术表达更多地在于优秀的创作者依凭敏锐的感觉,并通过对时代生活中现代性体验诸多片段、瞬间、偶然的捕捉,折射个体人格和心理的变迁,洞察时代生活的主题,进而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生命意蕴的内在光辉。


  二是对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悬浮式误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就抗日题材艺术创作来说,其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审美表达必然要回到历史的深处,并以一种创新的力量来反映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严肃性,呈现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厚底蕴。然而,一些作品脑洞大开,或脱离史实,或违背常理,致使艺术创作悬浮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上。事实表明,展现历史真实的前提是正确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呈现艺术真实的前提是尊重历史真实、弘扬民族精神,换言之,“年轻态”创作生产理应顺应势之所至、气之所然,讲求“事、理、情之所为用,气为之用”,进而使作品灌注、充盈“伟大抗战精神”的浩瀚之气、朝阳之气。


  三是资本逻辑的僭越性误植。不必讳言,近年来一些“年轻态”创作生产存在不少怪现象,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资本逻辑的侵蚀、僭越显而易见。诚然,艺术创作生产离不开资本,但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艺术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在这种意义上说,“年轻态”创作生产越是渐成主流、越是具有发展的潜能,就越需要自觉恪守“美”的规定性,越需要有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以免创作生产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娱乐至死的消费主义泥淖,也以免艺术在各种各样舍本求末、冠冕堂皇的借口和夹击中沦为蛋糕上的酥皮。


  四是主流价值的概念化误用。“神剧”和“雷剧”两者有个共同点,即,表面上是强化、突出抗日战士的神勇形象、英雄气概,实际效果却类似捧杀或无意间滑入了低级红、高级黑。事实上,就创作规律而言,一方面,诚如恩格斯所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另一方面,主流价值不是单调的歌颂、无生气的赞扬,更不是投机性的表面作文和遮掩辞术。对“年轻态”创作生产来说,主流价值的审美表达更是要不得概念化,而是急需创作者以集腋成裘、厚积薄发的态度,提升对主流价值的认识深度和把握能力,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并展现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复杂的内心世界……唯有如此,作品方可显现审美的洞察力、情绪的感染力、形式的创造力和思想的穿透力。


  五是艺术创新的偏倚化误解。对“年轻态”创作生产来说,一方面,像抗日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的创作在叙事方式、艺术语言等方面存在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场为创作者提供了“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因此,它不仅充满了创新的可能性,还充满了取得创新硕果的可能性。然而,“创新”要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目标、以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为准绳,一味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创新偏倚显然会误入歧途。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唯有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等,容纳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用大情怀书写大时代,才能真正推动“年轻态”创作生产的创新发展。



影视创作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近期的某些影视作品,引起广泛争议,甚至下线停播,说明其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际上,有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而是老问题,一直在影视生产中存在着,只是时轻时重,时隐时显,就像一个老毛病,难以根治。在我看来,这些老毛病不断浮现出来,说明创作者在艺术观、历史观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我们应查找其问题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正意见。




“娱乐化”的艺术观及其原因


  “雷剧”“神剧”屡屡出现,有一个根本性的观念在作祟,这就是对“娱乐化”的片面追求。有的创作者认为,没有什么能比游戏更具有娱乐功能,所以,娱乐化必然导致游戏化,把严肃的严酷的历史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不就好玩了吗?裤裆里藏手榴弹,手榴弹炸飞机,你不觉得好玩吗?战火纷飞却发丝不乱、气定神闲地品着咖啡,你不觉得很酷吗?护士穿着裙子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是不是显得很别致?千疮百孔的楼房里突然奔出一匹白马,画面的色差是不是很奇特?但它从何来?这可能吗?对了,要的就是让你感到奇怪,不合逻辑却堂而皇之地在你眼前出现,缺乏历史常识而又分明在演绎历史,这叫什么?这叫过度的戏剧化,或者说是戏剧的游戏化。过度的戏剧化必然失真,丧失了传递历史真实的价值而获得了游戏历史的娱乐性。试想,通过游戏历史而解构历史,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就不可能得到后人的认可,这是很危险的。


  游戏是一种戏耍、戏弄,是纯粹的娱乐活动。戏剧脱胎于游戏,由游戏发展进化而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戏者,仿也。因为戏仿的原因,戏剧本身就具有娱乐功能。但是,戏剧不同于游戏在于其具有承载意义的功能,能够寓教于乐。所以,戏剧是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是历史与美学的统一,是教化与娱乐的统一,即使是喜剧,也不可能破坏这种统一。如果弱化思想性、淡化历史性而强化娱乐性,那么戏剧就会滑向游戏,甚至退回到游戏原形。可见,正确的艺术观、戏剧观对影视剧的发展至关重要。无须讳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影视剧理论甚至整个文艺观念都大幅度地向娱乐性倾斜,几乎把文艺与娱乐等同起来,文艺的功能似乎就是娱乐,娱乐至上。可以说,这种片面的艺术观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至今依然影响着文艺作品的生产。


  这种片面艺术观的形成有其社会原因,这就是“利润”驱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生产也逐渐市场化,利润就成了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硬尺度。投资是为了利润,这是资本的本性,也是市场的驱动力。如何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销量越大,利润越多,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于是,收视率、点击量、票房就成了目标。可是,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不是一般的物质商品,而是包含着思想、文化和历史内容的精神产品,作用于人的灵魂。文艺的精神性质决定了不能把物质生产的市场观念简单地移植到精神产品的生产上来,否则,艺术的灵魂就会被资本的逻辑绑架,娱乐化、游戏化就会大行其道,这也是为什么会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原因所在。可见,关键还在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艺就是文艺,文艺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文艺不是娱乐工具,也不是赚钱的工具,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因此不能过度娱乐化,更不能游戏化。


  影视剧中出现的“失真”现象,另一个原因是片面的历史观。如果说娱乐化、游戏化带来的是细节的失真,人物和环境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历史有一种违和感,给大众传达的是一种虚假的“历史”,背离了艺术的求真功能。那么,片面的历史观则是聚焦局部,不及其余,以局部的某些真实代替整体,以至于形成对整体历史的遮蔽。我看到一片树叶,我的镜头也只让你看到这片树叶,我用这片树叶代替整个世界。这就是一叶障目。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为之,都是对历史整体和历史真相的遮蔽。近期的某些表现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影视作品,引起争议,就是因为聚焦一点,不及其余。你看这战场上,战士们勇敢作战,誓不撤退,那么,死守这个局部有什么重要的军事价值?这是一个绝不能丢失的重要关隘?对全局有什么意义?这个局部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这些人的命运结局如何?这些都被遮蔽了,只有这个局部的呈现,好像这就是全部,给并不了解历史全貌的观众以历史的错觉。还有的作品,只表现战场上的打仗,不知道为啥打仗,看不出这里打仗和外部有什么关联。这就是对局部无限放大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被多部作品运用,就会形成对历史的另一种概括。可见,任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能脱离整体的、全面的历史观的驾驭。片面的历史观必然止于一叶障目,只有全面的、整体的历史观照,才能达到一叶知秋的境界。


  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深知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觉醒、抗争、奋斗的历史,要深知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伟大复兴转折的内在逻辑,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历史是这样走过来而不是那样走过去?什么力量是中流砥柱?什么精神是民族之魂?历史有一条主线,只有抓住这条主线,其他支线的位置才能清晰,也才不至于以支代主,以点带面,一叶障目。




影视剧创作应尊重艺术和敬畏历史


  从事影视剧创作生产的人,要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艺术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艺术有自己的规定性,有自己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尊重艺术,把艺术看作有生命、有灵魂的精神存在,而不是把艺术仅仅当作娱乐工具、赚钱工具。你怎么对待艺术,艺术就会给你相应的回报。说艺术是一面镜子,不仅说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创作者、制作者的一面镜子,你的认真或草率、真诚或轻率、真情实感或虚情假意都被这面镜子折射出来。作者虽然在作品的背后,但作品暴露了作者的灵魂。艺术家靠作品而存在,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才情的表达,也是艺术家人格人品的外现。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艺术创作制作工作,实际上是一项把自己交给受众“审看”的工作,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品评。因此,尊重艺术,也是尊重自己,尊重受众。


  历史是前人的生存与精神的存在。如果作品要涉及历史或反映历史,那就要敬畏历史,老老实实地学习历史,掌握真实的历史。如果没有下功夫研究历史,靠一知半解去编织故事,靠想象去编造历史,就是对历史的亵渎,难免遭到历史的嘲笑。有道是,“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但前提是,你得认识这个小姑娘,懂得这个小姑娘的脾性,你才能很好地打扮她,否则,小姑娘也是有脾气的,打扮不好,小姑娘也不认你的打扮。是的,谁都可以打扮历史,但不是谁的打扮都会被历史所接受。只有真正知悉历史,尊重历史规律,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打扮历史,历史才会以自身的价值证明你打扮的价值。历史也曾经是现实生活,是前人活生生的生命轨迹,是真实的存在。敬畏历史,就是对前人生命尊严的敬畏,对历史规律的敬畏,对真实的敬畏。艺术是虚构的,但本质却是求真的。虚构是为了达到真实。“虚假”是审美的天敌。


  中国不缺乏史诗般的故事,也不缺乏讲好史诗般故事的才能,但缺乏讲好史诗般故事的诚意和耐心。中国文艺史上那么多彪炳高峰的作品,难道仅仅是前人才能的证明?更是他们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生的执着、诚意和耐心的证明。态度决定高度。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多一些诚意,多一些耐心,我相信,艺术不是无情物,你为艺术付出多少,艺术会向你回报多少,人有诚心,艺术就有真意。



走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傅守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温州大学特聘教授


  最近,电视剧领域发生了两件相关事件。电视剧《雷霆战将》开播不久就因“脱离历史情节”而被下架。与此完全相反,电视剧《隐秘而伟大》人气与口碑不断攀升。这两部电视剧播出后一下一上的“易位”,凸显出我国电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剧照


  分析当前的影视剧创作及其社会影响状况,必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好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一是抓自身,所谓“打铁尚需自身硬”,从内部从制作方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在影视创作方面一厢情愿甚至是财大气粗地违背“美学和历史的”基本规律,终究是蒙混不过去的;二是优化外部环境,以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以“四个意识”强化服务型监管,严密防范“劣币驱逐良币”“资本操纵舆论”等非正常事件发生,不断夯实文艺的社会事业属性、大力增强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功能。


电视剧《隐秘而伟大》剧照


  走好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要抓自身、强调内容为王。具体来说,首先,充分发掘优秀传统。作为一个独具特色且拥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明积淀的大国,我们一定要不断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吸收、转化,将数不尽的各类文艺“经典”不断翻检、不断化用,既要虔诚地“入乎其内”又能超越性地“出乎其外”,力争将五千年文明经典融入影视创作人员的血液,将中华美学的优秀传统与精气神灌注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制作中去,既要有其“形”又能有其“神”,既能经得起当代人的批评与指摘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既要有亲身经验与素材,也要学会从历代经典里寻找生命经验和人性素材。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有“中国气派”的电视艺术,要求艺术创作者们坚持创新与“化用”并重,以此来确立新时代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品格。


  其次,深入提炼当代“经典”,不断提升创作品质。最近的30多年间,我国电视剧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优秀剧目在数量上不断积累,在质量上也取得了亮丽的成绩。总结回顾过去的30多年,像《大宅门》《琅琊榜》《雍正王朝》《大明宫词》《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亮剑》《闯关东》《父母爱情》《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平无战事》《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类型剧/专题片都赢得了好口碑和高收视。以《大宅门》为代表的当代经典,不仅很好地平衡了创新与“化用”,而且以其精湛的剧本创作、精彩的荧幕表演和精准的文化再现,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电视剧佳作,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借鉴。


电视剧《大宅门》海报


  再次,切实提高对编剧环节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重,从源头提升影视创作品质。鲁迅先生说,改造国人的精神首推文艺。当下的共识是,建设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作为大众文艺的主要形式,影视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作为影视创作源头的编剧,特别是优秀的编剧确实缺口很大,同时,编剧还连带到影视作品的定位问题。


  当代中国正处于大转型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广大民众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出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名人”与文艺“偶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艺术先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借助“空位填充”爬到了时代之巅,因为他们都属于稀缺的“生产要素”,殊不知,其负面影响却非常深远。传统产业的衰退,又让热钱加速流动到文化、互联网等产业,即使现在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娱乐工厂生产和批发“明星”的速度还是远远慢于热钱的涌入速度,在这种供求关系下,必然会产生“明星”及其相关产业的价格泡沫。


  由上可见,资本对文化、媒体、艺术甚至娱乐的渗透以及操纵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对文艺作品内容的专业批评性审查、对“失德”艺人的行为监控、对资本的各种形式的操纵的监管等,不但不应该减少,反而应该加强,以杜绝影视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等危险。


  针对当前文艺界的各种乱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为影视创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