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课程介绍

一、课程体系主要框架

课程活动照片/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设计

课程以中国历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学生比较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同时关注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版图的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演变的特色。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育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自信心,并启发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考。

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论,介绍中国历史的分期、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等基本问题。二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按照朝代更迭分九部分依次讲授从史前时代到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演进过程,既介绍每段历史的基本线索,也分析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问题和历史动因,以时间线条为主,兼顾空间变迁问题。三是讨论与分享,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分组讨论、课下阅读、实地考察等灵活形式,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世界史纲要》

课程是微专业的基础课,为学生继续学习该专业的其他课程打好知识基础,拓宽历史视野,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

世界史纲要主要通过古代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等,介绍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世界史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开阔学生的全球视野,提高史学分析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史学专业的入门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历史学的基本状况,围绕历史研究的基本步骤,重点介绍查找史料、阅读史料、考证史料和组织史料的基本技巧。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史学训练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史学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

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论,介绍史学理论的起源、现当代中国的基本史学理论等问题。二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在使学生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学家等概念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分史料、选题、阅读、考据、写作五个环节阐述史学写作的基本方法,并介绍史学研究的悠久传统,最后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历史哲学两个层面进行理论提升与总结。三是讨论与分享,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练习、分组讨论等形式,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历史文献导读》

课程是为“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开设的专业知识必修课,也是修习其他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课程将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选取代表性的史学原著阅读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历史文献构成,同时侧重穿插对海洋历史文献的介绍和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的阅读,增强分析、批判和运用一般文言史料的能力,提高史学修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具有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史料和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海洋文化概论》

课程将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海洋文化的大门,学习海洋文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主要事项、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样貌,特别是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海洋民俗、海洋文学和海洋艺术。

课程内容涵盖海洋文化理论和中外海洋文化事项,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认识海洋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海洋文化的特性,能够就相关问题做出分析或创作。首先是导论,介绍海洋文化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海洋文化研究的兴起、意义与方法;第二板块是总论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解析人海互动关系的主要方面和海洋文化主要门类;第三板块是海洋民俗,对海洋生产、生活和信仰进行民俗学透视;第四板块是海洋文学,讲解中外海洋文学概况、代表性作品和海洋意识;第五板块是海洋艺术,探查海洋艺术的基本面貌、经典作品和海洋审美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巩固课程效果,探讨如何身体力行促进海洋文化发展,激发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兴趣。增强跨学科、多维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运用海洋文化的积淀和资源进行文化创意的能力,为以后从事海洋事业、涉海工作或文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海洋史》

海洋史是历史学的一个专门领域,也是跨学科的综合领域。广义的海洋史是指关于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的历史。但是更多的情况下,海洋史是狭义的概念,它是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历史,是沿海国家和岛屿的人群全部涉海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中国海洋史是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专门史,同时也与区域史、世界史乃至全球史相关。课程重在学习中国海洋史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基本面貌、主要特征、发展规律。课程框架采用专题形式,在每个专题内再采取按照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小专题的方式,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问题设定、讨论。

《东亚海域交流史》

《东亚海域交流史》是海洋史、亚洲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交叉学科领域。从古至今,东亚海域是人类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这是由人口规模、地理特征、文明程度等要素所决定的。古代的东亚海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和东亚封贡体制的主要网络和载体。历史上东亚海域交流载体主要是船舶,承担交流活动主要群体是商人、使节、移民、船员、僧侣等宗教人士、学者和文化人、流亡者和探险家,甚至倭寇和海贼。交流的内容有丝绸、陶瓷、香料等各类物品和珍奇,也有书籍、文字、典章制度和信息情报,更有生产、生活、风俗、信仰、工艺、建筑、艺术、文学、医药等各个方面的事物,不胜枚举。从海洋的视角、区域的视角、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东亚区域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周边国家相互交往、交流、交涉的历史,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摆脱陆地思维、两国关系史、中心边缘的研究框架,还原其客观真实的整体、互动、环流、网络的状态。

课程重在学习东亚海域交流的基本史实,了解其基本面貌、主要特征、探寻其因果关系、规律和意义,教学采用专题形式讲授,以东亚海域交流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及群体为线索,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问题设定、讨论。

《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遗产》

课程内容涵盖海洋考古、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民俗,主要介绍与海洋相关的考古学、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内涵、方法、现代保护与利用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课程安排上,首先以海洋考古切入,大量的案例、实物、视频等生动的教学资料和神秘的考古学将学生引入课程,以现代科学方法打捞、研究、解读历史的文明碎片;其次是全面介绍海洋文化遗产,但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与前述内容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港口、码头、建筑、船舶等;最后介绍以海洋民俗学为中心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海洋生产、海洋生活、海洋节庆、海洋信仰等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相关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中国海疆问题研究》

课程主要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期和当前中国海疆有关主要问题,包括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大计的海洋战略“新疆域”有关问题。重点内容包括有关重要海疆问题的由来、现状、发展趋势。课程聚焦有关中国海疆历史和现实重要问题,按照学术逻辑、基本地理顺序、“重点关注”等原则,分专题设计课程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堂讲授与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发表及专题研讨等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编辑|聂华琪 王晓玲

审核|陈琳琳 万晋

QQ群 | 104077107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