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聚焦|“媒”周看宣城
不负春风与时行
刚刚结束“两会”的宣城
正激情满满
新蓝图振奋人心,新征程前景壮阔
同时,这些天
央媒省媒集中聚焦
点赞宣城
宣城
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不断提升
跟着小布来看看吧
1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安徽宣城:听民意,解民忧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央广网宣城1月13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刘畅)在安徽首开“省内通办”服务,宣城市积极与芜湖市对接,开启高频事项“跨市通办”工作,预计每年至少能节省群众往返两地交通费用6万元,节省折返时间至少1000个工作日。
对宣城市7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在市区对开元小区、天羽山庄等小区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进行“适老化”提升。
创新招才引智模式,通过“政聘企培”模式,从省内“双一流”高校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派驻企业工作,为企业解人才之急……
抓好点滴小事,做成民生大事。2021年以来,宣城市全面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统筹推进“问题清单”变“履职清单”
2021年,宣城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制定印发《宣城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部署,为全市更好开展为群众办实事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宣城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操作办法》,对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流程作出系统性安排。
简单来说,《办法》就是将办什么、怎么办,用清单一一列出来。通过“清单式”管理,分步骤将办实事落地落实。
——制定问题清单。各地各部门分类梳理制定问题清单,对账销号。
——制定项目清单。各地各部门结合征集的可以自行办理的问题,制定项目清单,明确项目名称、工作举措及进度安排、完成时限等。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入户征求意见等途径了解办实事项目,遴选了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等31个重点民生项目,并向社会公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主动认领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和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项目,市长何淳宽主动认领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解决难办房产证问题项目……
2021年,宣城市市级领导主动发挥“头雁”作用,带头认领了这31个重点民生项目,着力在一线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民生项目保质保量向群众“交账”。
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
在“关键少数”的带动下,宣城市各方力量,迅速汇聚。各级各部门积极将“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热潮涌动。
“解决十难”件件办到群众心坎上
“办利民之事,解民生之忧。”这是宣城市所有党员干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达成的一致共识。
按照《宣城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中“聚焦解决办事难、就业难、看病难等十个方面突出困难和问题”要求,宣城市各相关单位提出了“解十难”的具体举措,纷纷出“实招硬招”解难题。
“是‘四好农村路’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如今,在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皖南川藏线这条美丽公路为当地带来了游客,更带动了发展。这里“风景”变“钱景”,村里民宿发展近百家,直接解决当地就业400多人。所以提到收入,村民们喜笑颜开。
聚焦解决十难中的“增收难”、“交通难”,宣城市交运、农业农村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等工作,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宣城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39万公里,建制村和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100%,全市所有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政府部门把我们的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目前我反映的用工难题,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人事经理周双九说,对于企业想引进专业对口人才的需求,宣城市举行了全市重点企业人才引进洽谈会,在会上他顺利了找到了符合条件的人才。
亚新科的满意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收获到“真金白银”的福利。
2021年,安徽省定埠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也接到越来越多周边区域订单。该公司法人杨文介绍,宣城税务部门政策辅导“上门服务”,还设置了“一对一”税务管家,让国家减税降费红利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仅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减税降费已经超过20万元,近期公司还打算追加一部分资金,再新建2个泊位。
宣城经开区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发出了实打实的“政策礼包”。该区着力提升政策兑现效率,组建政策兑现办,实现政策兑现一门受理、一个口径,及时兑现各类奖补资金1.7亿元。创新推出“免申即享”兑现方式,为123家企业兑现811万元奖补。继续发挥5000万元应对疫情风险代偿资金作用,协调商业银行开展“入园贷”等贷款业务,抓好“政银担”“税融通”等担保服务,与省担保集团科技担保公司合作开展“科技贷”,今年新增担保贷款20550万元,减免担保费用73.9万元。
“天天办实事,人人办实事”,是群众对各部门“解十难”工作最真实的评价。
聚焦解决“上学难”,宣城市各县市区政府、市教体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等部门协同发力,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7所,投资2431万元。资助幼儿1549人次,资金113万元,培训幼儿教师490人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1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投入资金1803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城镇智慧学校63所,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20所。
聚焦解决“转型难”,宣城市发改委、市经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战新产业培育,推动宁国核心零部件新兴产业基地、泾县皖南电机新兴产业工程等建设。
聚焦解决“办证难”,市数据资源局进一步建立“一地六县”政务服务跨区域“异地代收代办”长效机制,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腿。
聚焦解决“看病难”,开展“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16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和47个标准化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全市48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2021年全市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达13081人次,门诊直接结算9531人次,医疗总费用3.43亿元,医保基金支付2亿元。
走“新”走心群众幸福再“加码”
许多“急难愁盼”问题,往往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人群,涉及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办理。为此,宣城市各级各部门纷纷创新便民举措,创新特色做法,走“新”走“心”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家长的下班时间都在下午五点半后,低年级孩子放学时间在4点半之前,孩子的接送问题是留守儿童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烦恼。”近年来,这一问题是不少家长的“心头病”。
问题导向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共青团宣城市委针对该情况,早在2018年底开始探索在社区尝试建立儿童服务站,建设“儿童服务站·公益小课堂”项目。该项目就是组织志愿者、社工在校外时间进入社区(村)里的儿童服务站,为孩子开设“公益课堂”。儿童服务站通常有1到2名专兼职的站长负责站点的日常运行、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同时,不定期地组织课外实践课。课程以思想引导、课业辅导为主,以安全自护、科普教育等特色课程为辅。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们既能学知识,也解决了家长接送的难题。2021年,团市委建设运行“儿童服务站点·公益小课堂”50个。
“手机‘下单’,一呼百应,服务上门。”这是最近位于宣城的县级宁国市群众办事的切身体会。
这不,就在前几天,宁国市西津街道九洲家景园居民陈小燕,发现房前的下水管道被附近餐饮商户常年排放的油污堵塞了。于是,她拍下照片上传到手机“宁国云上社区”暨智慧治理六级平台。当天,就有党员干部在平台上认领了陈小燕的“困难”。并帮她协调了物业公司、商户、社区共同解决。仅仅4天,下水管道改造、路面砖重新修整等工作就在小区内进行。
涉及多方,陈小燕的“困难”为什么能解决得这么快?
原来,宁国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完善“市委—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道—党员干部联户”六级治理体系,依托智慧治理六级平台,实现“群众随时呼叫、组织快速销号”。该治理体系明确要求,要对居民上报反映的需求,党员干部8小时内接单受理,并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对个人、单位办件量进行排名,每月表彰“优秀为民办实事案例”和“为民办实事能手”。
值得一提的是,宁国还对平台功能进行优化,设置了“居民通知”等功能。党和政府的最新方针政策,能实现“一键”对4万多个家庭进行信息发送。
不仅是宁国,宣城市各县市区纷纷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可以说,全市形成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身边事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生动局面。
——在宣州区,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工作,2021年,24492名志愿者和443支志愿服务队共为群众办理实事4289件。
——在郎溪县,“红色代办员”、“红色跑堂员”深入困难群众、老弱病残家中,对其提供政策上门服务,实现便民服务无盲区、全托底。
——在广德市,3610名“红色楼道长”、121个“党小组之家”,做好民情收集、矛盾调解、便民代办等多项工作,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泾县,开通了泾县之窗APP“微心愿”栏目,群众点亮“心愿”,党员干部通过主动认领,快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绩溪县,推行“群众点单、网格接单、社区部门消单”的“三单”模式,力求解决群众难题不出网格。
——在旌德县,实施“安康码”民情直通车便民工程,已解决群众诉求2345条。
来源:央广网
2
“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主题活动在宣城举行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月8-9日,“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系列主题活动分别在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前进村和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出席活动,就艺术乡村建设开展实地调研,并深入一线宣讲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精神。安徽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何颖,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宣城市委副书记、市长何淳宽等先后陪同。
“皖南星7天”意指到皖南度星期天,同时也暗含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如同北斗七星一样串点成线,形成闪闪发光的艺术乡村风景线。近年来,宣城市高度重视艺术乡村建设,市委将艺术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纳入深改重要议题,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和宣传推介,助推乡村振兴。
活动期间,在水东镇前进村举办了“艺术向前进”主题座谈会,李舸与基层文联组织负责人和文艺工作者共同探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在森林音乐广场一角“最美全家福·幸福在前进”的拍摄活动现场,李舸与当地摄影工作者一起为5户家庭拍摄了全家福。
在港口镇西村,李舸一行实地参观皖南花鼓戏剧院、光影艺术馆、种子博物馆、那年电影馆等地,详细了解近年来西村艺术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情况,饶有兴趣地体验了西村村“年俗年味”沉浸式活动,观看了皖南花鼓戏表演和电影《城里来的书记》预告片,并为当地村民赠送了全家福。
活动期间,李舸、何颖先后为宣城市文联第三期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百年历程 摄影在场》和《把握历史方位 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文艺力量》的专题讲座。(顾维林)
来源:人民网
3
推动六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举旗帜·送理论”省级示范性集中宣讲活动鼓舞人心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日,在宣城市宣州区双桥街道虹桥新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宣城市委讲师团团长袁青垂采用户外“面对面”的形式向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生动的话语、鲜活的例子让在场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社区。连日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举旗帜·送理论”省级宣讲报告团深入全省各地广泛开展宣讲,推动全会精神深入人心、鼓舞人心,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更好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勇毅前行。
突出主题,讲清核心要义。省级示范性集中宣讲活动中,各位省级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军,省委讲师团教研室二级调研员马静,省委讲师团青年宣讲团成员、省妇联办公室四级调研员许月明,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组织科副科长张洁,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刘金,铜陵市公安局杨家山派出所所长、三级警督刘睿锋等,分别在宁国市、安庆市、砀山县、怀宁县、枞阳县、铜陵市郊区等地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走深走实。宣讲中,他们从“深刻认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和重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深刻认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等方面,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重要意义、精神实质作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
形式多样,确保入脑入心。为讲透、讲好全会精神,省级宣讲团成员、省委讲师团基层理论宣讲专家、濉溪县临涣镇茶馆调解中心主任王士宏在省理论宣讲示范基地临涣茶馆,以面对面、零距离的方式,为当地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寿县小甸镇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省级宣讲团成员、省直机关工委讲师团四级调研员李耀,在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系统解读的同时,结合传承红色基因以及乡村发展实际进行了详细阐述。“面向我们百姓的宣讲,大家听得懂、记得住,心里热乎乎的。”在涡阳县高炉镇陆杨村,党员杨献礼在聆听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后表示。
凝聚共识,激发智慧力量。每一次宣讲既是一次生动的理论辅导,又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动员,深化了党员干部群众对全会精神的理解,激发起干事创业的力量。无为市委党校参会人员在聆听报告后纷纷表示,要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慧表示,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将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荣光。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纪念馆馆长韩志坚听完报告后表示,将发挥好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的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砀山县赵屯镇妇联主席崔夏表示,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理论业务水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带领全镇妇女同志,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将依托社区党校、主题党日、专题培训等形式载体,把学习全会精神持续引向深入,继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枞阳县枞阳镇新华社区党委书记陈国涛在聆听报告后说。
(本报记者 沈宫石 张敬波 罗鑫 何雪峰 丁贤飞 武长鹏 柏松 刘洋 陈成 综合报道)
来源:安徽日报
4
宣城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全省第一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本报讯(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邵涤球)记者1月13日从国网宣城供电公司获悉,2021年,宣城市全社会用电量172.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56%,全年增幅居全省首位。
2021年,宣城市制造业完成全社会用电量114.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8%,占比75.25%,是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据统计,该市疫情相关产业如医药制造业、纺织业异军突起,医药制造业用电增长33.47%。
宣城市全方位承接沪苏浙产业升级转移与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境内传统产业园区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1年,宣城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增速高达44.63%。与此同时,随着“碳中和”目标的落定与清洁能源发展规划的实施,该市新能源产业实现迸发式发展。去年,全市光伏设备产业用电增长25.47%。
来源:安徽日报
5
宣城市宣州区:学习百年党史 汲取育人力量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激荡人心。怎样结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实际,使学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吹进思政课堂?连日来,宣城市宣州区教体局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使全会精神进课堂、进师生头脑。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前不久,由宣州区教体局主办、安徽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21)”中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走进安庆,60名教师展开了五天的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
尽管气温骤降、寒意渐浓,但思想碰撞的火花让冬日变得温暖如春。学成归来后,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坚持用党的重大成就凝聚力量、指引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做“乐为、敢为、有为”思政课好教师,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人群中,来自该区棋盘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芮涵收获颇多。作为安徽省初中政治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获得者,芮涵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所学所悟,也思考着如何将其全面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冬日里的一天,来到位于宣州区洪林镇的棋盘学校,安静的校园里,芮涵清脆的讲课声通过扩音器传递到八年级(2)班所有学生的耳朵里。
播放视频、阅读课件、互动交流……课上,学生们聆听得津津有味,思考得格外深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并对新征程怎么走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对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芮涵通过自制微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用好身边事例,突出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认识和理解,引领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党爱国热情。
“老师,我觉得个人和国家是紧密联系的,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大家好,国家会更好。”听完芮涵老师的思政课,学生杨铭轩心潮澎湃,在与同学们分享心得体会时,语气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谈及思政课教学,芮涵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合学生的方法。据她介绍,平时课堂上自己会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努力提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课堂的效果,巩固学生理解领悟全会精神的成果上,宣城市第十二中学、宣城市阳光中学教师采取专题报告形式,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感悟全会总结的伟大成就;狸桥初级中学教师采取时事播报形式,学生代表上台对班级学生播报,让学生体会全会总结的历史经验;宣城市第六中学组织专门的知识竞赛……
宣州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章荣钰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区思政课教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进一步总结思政课有益经验,让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深融入思政课堂。(王香)
来源:人民网
6
安徽郎溪:深度融入长三角倾力打造示范区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陈华 行走在冬日的罗市村,总有一种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中的感觉。这是一名游客的感叹,也是记者在罗市村采访时的真实感受。
罗市村位于“吴头楚尾第一山”伍员山山脚下的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与江苏溧阳接壤,紧邻溧阳天目湖景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郎溪县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在“一地六县”中率先设立首个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服务中心,吹响了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的号角。
新的发展机遇让罗市村的变化十分明显。一条链接江苏溧阳和安徽郎溪的“网红公路”穿村而过,将两省间沿途的美丽乡村串连成片。村里兴起了乡村文化大舞台、健身广场、水口公园,村民的幸福感写在每个笑迎四面八方游客的村民脸上。
2016年9月,苏皖三县市深度合作,江苏溧阳市与安徽郎溪、广德签署关于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的框架协议,并编制了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势头再起,一张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更高水平发展的蓝图迅速绘就。
去年,苏皖合作示范区成功举办联席会议,《苏皖合作示范区关于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战略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事项)合作并现场签约。郎溪县梅渚镇、溧阳市社渚镇共同签订了一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产业示范园。
在郎溪县苏皖合作示范区梅渚先导区新型建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工地上,记者看到,现场吊机正在进行厂房框架结构建设,一辆辆大型吊机正在有序作业,施工人员有的正在绑钢筋,有的正在进行装配式钢结构厂房立柱,整个工地现场一片紧张有序的繁忙景象。
“这个项目是2021年八月中旬开工的,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赶进度。”现场项目施工负责人陈树说,装配式新型建材产业基地项目是由尚艺良品和鑫宏新材料两个项目合建,一方面可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在产业上可以形成产业链集群发展。
2021年以来,郎溪县抢抓机遇,深度融合,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为入驻产业园区各家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强力推进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的建设。
截至目前,梅渚先导区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1.22亿元。郎溪经济开发区还与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签订《共建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12.8亿元的汽车智能配套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科大重工年产5万米智能带式输送成套设备、6.5万米环保高效带式输送成套设备等项目竣工试生产。
隆冬时节,在安徽郎溪县定埠港,记者看到,集装箱在码头上排列整齐,大量的行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据定埠港副总经理林远平介绍,定埠港是安徽省县级唯一开通的集装箱航线,自2019年6月28日开港运营以来,已实现吞吐量800多万吨。
为进一步提升定埠港服务保障能力,总投资1.5亿元的定埠港二期工程于2021年3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定埠港件散货年吞吐能力达1500万吨,成为区域内的综合港和枢纽港。
郎溪县委书记嵇文介绍,目前郎溪县已成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苏皖合作示范区的主阵地,“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的主战场,来自沪苏浙地区的规模工业企业已达256户,沪苏浙工业项目占比达91.7%。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加速,郎溪县发展迅猛,已成为创业创造创新的活力之地。”嵇文说。
来源:工人日报
7
产业解锁新“玩法”,宣城广德迎来“锦绣前橙”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临近年关,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水果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安徽省宣城广德市柏垫镇的“红美人”种植基地,一人高的果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橙子。剥开一个,浓郁的果香瞬间在大棚里飘散开来。
陈安兰在采摘橙子。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跟着基地负责人谢志海一起忙活不停的,还有光大银行合肥分行驻柏垫镇西坞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陈安兰。果子成熟以来,她每天都要来基地,帮忙采摘、打包、发货。自从去年6月下派到柏垫镇,如何为当地百姓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就成了陈安兰一直思考的事。
传统的水果销售不够有新意、果农自售效率太低、当地的文化历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不足”都成为了她开展工作的突破口。面对满棚的橙子,她在寓意上动起了脑筋,玩起了“谐音梗”。
大棚门口,装车的一盒盒礼盒上印着“前橙似锦”“锦绣前橙”。作为广德市英烈山军旅小镇配合春节“上新”的乡村振兴农特产品,这满是心意的橙子礼盒格外符合节日气氛。“我们计划围绕‘英烈山军旅小镇’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系列文旅周边产品,包含吃穿用度。把‘英烈山军旅小镇’做成热门IP,再助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味美多汁的“红美人”。广德市委宣传部供图
柏垫镇地属丘陵地区,适宜果树生长。2017年,外省人谢志海来到这里,流转了100亩土地开始种植梨子、草莓。隔年,他引进10株“红美人”果树,坚持绿色、健康、安全的理念,不打农药。到了今年,种植基地的面积扩大到了200亩,果树开始试挂果,大致估算可以卖到七八十万,明年进入盛果期,大概只需要一两年,基本上可以回本了。
谢志海告诉记者,往年水果都是自己运到广德市的农贸市场去卖,今年和镇政府合作,头一次“尝新”,推出了这款“文创”水果。“陈书记教我们使用抖音、微信等电商平台销售,更不愁卖不出去。”随着种植规模的越做越大、效益凸显,果树一年四季的管护、采摘,直接带动了周边30多个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英烈山军旅小镇推出的首个文旅产品。柏垫镇供图
打好“文化”牌,盘活“红色”资源,是这位80后书记最在意的事。
去年中秋节,陈安兰小试牛刀,将柏垫镇的文化元素抽象成多种图案,做成了礼盒月饼。“刚开始涉及文创产品,我们先尝试做了800盒月饼,结果很受欢迎,通过政府公众号和抖音号全部卖完。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取当地红色历史的文化元素,结合当代文旅产业,不断推陈出新,在英烈山军旅小镇开设专门的周边产品售卖点。”谈到未来,陈安兰自信满满。
这是柏垫镇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在2022年1月5日发布的2021年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五年里,广德市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所有村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强村31个,新建省级美丽乡村7个。未来,广德市将全面建成“三带两区”,创成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佛堂村的“红颜”草莓迎来丰收期。通讯员 赵家慧 摄
同样靠“果香”助力乡村振兴的,还有桃州镇佛堂村。
当丰收季遇上春节档,“红颜”草莓的身价更是“金贵”起来。最近几天,江浙客商的小货车往来不停,行驶在刚修好的柏油马路上。路两侧是总面积120亩的标准化草莓大棚。一直到4月,这里都有鲜果持续出棚。
驻村第一书记黄朝靖告诉记者,佛堂村有30多年的草莓种植历史,但以“莓”为题,打造草莓基地,是去年才开始做的尝试。佛堂村把村民手里的土地流转过来,整合项目资金400万元,集中建好包括大棚、水、电、道路、溯源监控等基础设施,再把棚以每亩3500元租给大户进行经营,收取的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目前,佛堂村的种植规模已超1000亩,形成了“一莓一瓜”“一莓一蔬”的轮作种植模式,并以党建引领,分步骤打造草莓采摘、旅游休闲、文化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园。
大棚里放置了蜂箱,给草莓进行天然授粉。通讯员 赵家慧 摄
“这波草莓是佛堂草莓基地的‘首秀’,目前市场价可以卖到30元一斤。每亩产值纯利润可以达到4万元。”黄朝靖说,现代化的草莓产业做起来后,佛堂村的莓农们不用再自己跑市场、找销路,“路修好后,客商们直接上门,也省去了运输的麻烦。”
黄朝靖要在佛堂村待满三年。接下来,他计划和村两委一起扩大基地规模,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采摘体验和全域旅游,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交通等优势,做好“绿色文章”,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的整合发展之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着力打造集采摘、生态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通讯员 赵家慧 记者 邱丹晨)
来源:杭州日报
8
宣城宁国市:发展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年来,宣城宁国市立足“场景化”应用需求,围绕“宁国大脑”建设,构建从数字底座到智慧应用的“五横四纵”的“数字宁国”建设新格局,并获评全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县市。
建设数字工厂。实施赋能引擎锻造行动,建设完成“宁国智谷”,构建智能制造赋能产业链,推进重点产业载体能级提升。实施智造“头雁领航”行动,聚焦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安泽、源光、飞达为龙头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未来智造工厂、数字化车间。目前,该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65家,院士工作站5家。
搭建数字平台。合理布局各类创新孵化载体,提升现有创新载体能级。续建安徽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配合开发区与南京浦口开发区、浦口科技局共建园区。推进科创中心扩容建设,启动科技展馆更新工作,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家,推荐4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域外研发机构2家,新增5家科技型孵化企业入驻。
强化数字贸易。加快数字物流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仓储基地等智慧化改造,完善应急储备、冷链物流、城乡配送等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推动区域间和行业内物流信息共享。推动电商与原有产业、外贸综合企业融合联动发展,根据农村产品特点,加快“三农”电商发展,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145家,实现农产品物流村级全覆盖,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710万元。(柯宁)
来源:新华网
9
宣城泾县:持续发力 全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2021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大力实施现代化建设崛起赶超战略,确定以“增速超平均、人均向前赶、质效走在前”为工作目标,在优平台、强链条、抓保障上持续发力,着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事园区办、园区事园内办”,相关部门的工作得到投资方的好评,企业近期又上马了一套生产线,同时在谋划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样在2021年落户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海普克电气有限公司,也从这些服务企业的具体举措中受益。该企业主要生产电机智能软启动控制装置和工业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设备,由于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可以借助泾县电机企业成熟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市场,7月份生产车间和机械设备陆续到位后,企业边建设边生产,生产的大中型电动机软起动及变频调速装置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成了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的瓶颈。近期,泾县相关部门通过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创新招聘方式多样化、探索开展“政聘企用”模式等,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培育人才,很快帮助企业招到了足够的人才,让企业实现了满负荷的生产。
当前,泾县正围绕电机泵阀主导产业,“量质”并举,集群发展,持续推动主导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立足传统产业特色优势,做长做宽产业链,加强与电机相关的电池、电控协同发展,把电机、电池、电控“三电”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全年电机泵阀产业完成产值55.1亿元、增长46.5%,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相继签约或开工,确保到2023年,形成百亿级电机泵阀产业集群,为奋力实现 “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泾县县委、县政府把电机泵阀传统产业作为首位主导,“量质”并举,集群发展,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中小型电机集聚基地和最大的氟塑料泵生产基地,持续推动主导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同时,立足传统产业特色优势,做长做宽产业链。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提升泾县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力促泾县崛起赶超、加快发展。(章伟 王馨)供稿单位:中共安徽宣城市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网
10
宣城绩溪:精准发力 畜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央广网宣城1月14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绩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绩溪县紧紧围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克服上半年部分畜产品价格下滑的不利因素,通过政策引导,双招双引,加大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强化部门服务,狠抓疫病防控,在检疫监管、完善养殖设施和增强发展后劲上精准发力,全县畜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截至2021年底,生猪存栏6.15万头,出栏7.49万头,家禽存栏19.4万羽,出栏18万羽,牛存栏0.6万头,出栏0.41万头,预计畜牧业全年产值超5亿,其中,绩溪黑猪年出栏优质商品猪2万多头,产值超过亿元,养殖农户户均增收超2000元。
加大政策支持,狠抓生猪稳产保供该县制定出台《关于开展2021年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的通知》,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积极开展育肥猪保险试点业务。对现有规模猪场分类帮扶,对压栏猪场,加强生物安全指导,引导销售清栏,确保生产平稳;对可增养补栏猪场,指导安全补栏。全力完成生猪稳产保供任务,保障猪肉市场供应。2021年,截至目前全县共投保能繁母猪4783头,育肥猪3920头。同时,按照“十三五”期间出台《绩溪黑猪产业化发展规划》,该县每年投入30余万元,及时兑现对“黑猪”规模化养殖企业奖励资金。
紧盯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持续开展非洲猪瘟疫情排查监测。组织开展对规模猪场、屠宰场的采样和检测工作,其中非洲猪瘟自检品达2500份,抽检及专项监测样品200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二是坚决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按照2021年春秋两季免疫任务,共完成生猪口蹄疫免疫12万头次、牛羊口蹄疫免疫1.4万头次、家禽禽流感30.38万羽次、猪瘟13万头次、蓝耳10万头次,实现畜禽应免尽免。三是积极推进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乡镇技干和养殖大户70余人召开动物防疫技术培训会,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知识。组织9名技术人员深入乡镇,重点加强非洲猪瘟和炭疽病等防控宣传。四是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禽流感、新城疫、非洲猪瘟检测采样3048份,完成200份牛粪病原学监测,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省级监测采样病原学和血清学样本各50份。
强化检疫监管,绷紧安全生产“弦”。该县完成生猪检疫4.7万头、蜜蜂0.68万箱。点对点生猪调运备案养殖场15个,生猪运输车辆备案32辆;出动监管人员80人次,检查兽药经营户、养殖场户34家次。2021年通过保险理赔方式引导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病死生猪590头,赔付资金52.3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所有资金已经赔付到位。确保全县全年未发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保障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畜禽产品。
持续双招双引,厘清产业发展“线”。得益于绩溪县地方品种绩溪黑猪种质资源保护战略的实施,成功引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暨绩溪黑猪国家级保种场建设项目,盘活绩溪黑猪保种场,使种质资源保护实现了“质”的突破,形成绩溪黑猪完整的产业链条;积极谋划乡村振兴项目,投入项目资金360万元用于流转土地,支持华统生猪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能人+农户”,“养殖+营销”,发展特色养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完善养殖设施,扩大资源化利用“面”。继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梳理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存在问题,督促有问题的养殖场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及时掌握整改进度。2021年该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8.08%,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增强发展后劲,保护产业发展“芯”。精心部署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组织90余人参加专题培训,抽调21名专业骨干参加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查清皖南黑猪、皖南牛、皖系长毛兔、皖南中蜂资源分布及数量,摸清全县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同时,做好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加大皖南黑猪、皖南牛、皖系长毛兔、皖南中蜂的保护开发力度,加强皖南黑猪、皖南牛特色保种场建设,加快皖南黑猪保种、预繁、商品育配、肉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一体化进程,通过开发利用来进一步推进保种工作。摸清家底,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齐头并进,保护优先留着关键“芯片”,开发利用促进农民增收。皖南黑猪保种场和历久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皖系长毛兔保种场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
来源:央广网
11
旌德:厚植农村实用人才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近年来,旌德县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才振兴促乡村振兴,聚焦乡村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机制,着重在农村人才回引、培养、使用、服务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厚植农村实用人才沃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聚焦人才回流,优化创业环境。该县依托农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为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服务活动,着重在注册登记、行政审批、场地租赁等事务上主动上门对接,全程代办代跑,通过全面盘活闲置厂房、零散空地等存量资源,为人才创业提供场地、设施和便捷服务,推动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同时,积极联系商场、超市和批发商,搭建起供应商和采购方的桥梁,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集成式优质服务,支持有理想、有创新、有知识、有胆识的乡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胆创业创新。
聚焦能力提升,加强培训指导。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该县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纳入全县教育培训计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级各类人才1135人次。遴选108名技术指导员开展包村联户工作,定期开设“田间课堂”,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圈舍、生产一线开展实地培训,推进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等培育工作,大幅提升基层人才技能水平。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人才交流培训,举办全县工业发展暨企业家高级研修专题班,组织40名县内优秀农村企业家赴浙江省之江学院,学习浙商创业创新精神、数字经济建设和前沿经营管理理念。
聚焦产业需求,灵活引才措施。该县牢固树立“走出去”引才思路,围绕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发布《旌德县人才召集令》,拟定《致旌德籍在外人才公开信》,印发《对接长三角人才工作方案》,常态化开展省内外高校走访,与10余家高校达成初步合作协议。摸底近5年来旌德籍高考录取人员名单,建立2362名的旌德籍高校学生信息库,目前已吸引54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引才对接工作,定期组织重点乡村企业赴高校参加毕业生双选会,赴劳务输出重点地区亳州涡阳、云南昆明专场招聘3场,赴皖西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园招聘3场,共发布岗位信息17034条,达成就业意向1164人。
聚焦重点领域,激发创新活力。结合全县全域旅游发展需要,重点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全县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总量达3250人。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实施“党支部+扶贫电商”工程,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进农村网络体系,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大力发展以葛粉、灵芝、大米和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商产业;建立健全各类乡土人才库并挖掘发挥“乡土专家”作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掘、展示旌德民俗和传统技艺、土法土方,储备专业性实用人才,建立庙首里仁剪纸艺术传习中心,做好民间艺术家的技艺传承工作。(金祖轩)
来源:新华社
来源 | 宣城发布综合
编辑 | 张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知,
并在转载时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明显注明文章来自
“微信公众号:宣城发布,ID:xuanchengfabu”
谢谢合作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