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级媒体聚焦 | “疫”线守护,宣城在行动 !

宣城发布 2022-10-09

我们用爱守“沪”——

16000份“爱心蔬菜包”捐赠上海!

我们 “疫”线助企——

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服务援企稳岗促就业!

我们相信——

春花已开 ,好的日子也会如期到来!

你瞧,

郎溪县“亩均论英雄” ,改革有力

广德特色美食,赋能乡村振兴

泾县民风民俗,传统韵味浓郁

……


日前,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安徽日报、安徽新闻联播等各级央媒省媒纷纷聚焦我市,跟着宣小布一起来看看吧——




宣城:捐赠物资 共同守护上海



      近日,宣城市委、市政府紧急调配128吨优质农产品16000份爱心蔬菜包捐赠上海,与上海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收到来自宣城的爱心蔬菜包后,上海市民们纷纷发来感谢信息,花式展示收到的物资。(王肖肖)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安徽宣城:创优环境 “疫”线助企

  日前,《宣城市当前抗疫助企促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一经印发,引起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纷纷点赞。《通知》从缓解企业缴费压力、减免企业房屋租金、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企解决运输困难、支持制造业升级增效、支持服务业恢复发展、支持建筑业平稳发展八个方面入手,实打实地解决了疫情期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条条都是‘干货’”成了企业家们的普遍心声。


  这是宣城市在疫情常态化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宣城市在夯实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实行“一把手”工程、做优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上,不断迈开新步伐,向着优良的营商环境进发。尤其是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召开以来,宣城市认真对标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迅速响应,闻令而动,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为企办实事解难题,致力创优一流环境。


  夯实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

  开展为企服务“先行一步”


  一次“云连线”,一间“空中会议室”,一批重点招商项目,以“不碰面”的形式成功签约。3月28日,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合作区郎溪片区3月份重大项目集中线上集中签约仪式在“云端”完成。


  本次共签约9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金额25.06亿元。特殊时期,签约形式虽然简约,项目却是分量十足。


  郎溪县招商合作服务中心副主任沈燕华介绍说,针对当前疫情的特殊情况,郎溪招商合作服务中心采取电话、短信、微信、视频和邮件等多种方式与客商深入沟通,同时对项目的立项、开工、投产全过程所涉及的行政审批及各项公共服务事项做好代办服务。


  大到重点项目,小到个体商户,宣城市一视同仁为他们送上“放心干”的政策,提供“舒心干”的环境。

  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申领发票、开票多有不便。绩溪县税务局组织“送春小分队”主动上门,了解个性需求,送上涉税帮扶。绩溪县咏乐土菜馆财务人员胡燕平说:“税务局工作人员上门教我们如何通过网上申领发票,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麻烦。”


  先行一步、靠前服务。2月22日,在安徽汉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宁国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向该企业现场讲解报表填报操作流程、主要指标采集方法,并通过“一套表”直报平台从证书下载到数据处理进行了实操演练。


  该企业是去年年底达到规模、新入库纳统的企业,由于统计人员经验不足,统计部门主动上门,手把手教学。公司财务人员王盟说:“市统计局开展的统计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统计工作负担,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更加有利于我们企业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


  新风扑面满眼春。今年以来,宣城市进一步升级为企服务机制,做到服务“先行一步”,“零距离”靠前服务、按需帮扶,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有力破解了企业群众“办事开头难”。


  实行“一把手”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提速一步”


  “受疫情影响,我们出口的货物发不出去、集装箱进不来,希望帮助解决。”“建议在宣城经开区建立物流市场,提高企业物流效率。”……春节以来,宣城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深入各地走访接访企业行程密集,带头做“服务员”,了解诉求、解决问题。目前,全市市级领导正深入开展第2轮“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


  活动期间,工作组不阻拦、不筛选、不限时,对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现场解答、限时办结。企业家们普遍反映活动形式新、作风实、效果好。截至3月30日,全市32名市级领导共接访走访企业273家,收集企业反映问题349个,截至目前已解决294个,问题办结率达84%。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级领导集中走访接访企业的同时,宣城市建立了“访千企、解难题、优环境”常态化为企服务机制,实行“一把手”工程,通过局长(指标长)“领办”、企业“找茬”、组织“护航”,关注企业“生存之难”,解决企业“发展之困”,实现企业“预期之稳”,积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各地各部门也是迅速行动,深入一线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员工参保情况、节后缺工人数、是否符合申报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情况……”连日来,宣州区人社局积极开展“人社专员服务百企”活动,专员们兵分多路,实地走访该区100家企业,上门宣传政策、精准摸排需求。


  宣州区人社局党委委员、社保所所长王萌蕾介绍:“为更好服务企业,我们成立七个服务专班,真实了解了每家企业的经营发展现状和需求,听取和征集了他们对人社方面好的建议和意见,可以说是真正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纾困解难、赋能添力。”


  干部走下去、问题收上来,措施落下去、服务跟上来。“多亏了管委会帮我们搭建了校企平台,我们从合工大宣城校区招到了15名毕业生。手里有了高端人才,企业发展才能更有底气!”在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踌躇满志,他计划通过这批“定制”人才,推动企业积极转型升级,迈上高质量发展平台。


  做优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

  解决企业诉求“快人一步”


  “打开微信扫一扫,通过手机就能反映问题,为企业的服务真是越来越便捷了!”安徽益佳通集团副总经理助理彭峥连声称赞的,是宣城市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


  “监督一点通”是宣城市纪委监委在前期“访千企、解难题、促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办法,立足“监督的再监督”,会同“四送一服”办公室、经信局等部门搭建的服务平台,实现“码上监督马上办”。


  2月18日,彭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服务平台反映“2021年度安徽益佳通集团缴纳税款合计1236万元,希望能兑付税收奖励政策”这一诉求。宣城经开区管委会接到服务平台交办单后,立即与企业取得联系,主动对接国家税务总局宣城市税务局,核查其纳税数据,及时为企业拟好政策兑现申请报告,办理相关兑现手续,并于2月24日将30万元奖励资金拨付给企业。


  自从“一点通”服务平台开通后,宣城经开区将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抓手。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经开区专门印制了500张“宣城市营商环境监测点”明信片,发放给园区所有企业,并通过企业家微信群和QQ群,详细介绍服务平台使用方法、业务受理范围和业务办理运行流程。“截至目前,园区企业通过服务平台反映的12个问题,均已成功解决。”经开区经发局刘英洁说。


  小小微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安徽华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因园区供气不足导致约600吨铸件质量不过关而报废,受疫情影响不能及时处理。企业通过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及时解决了问题、弥补了损失。公司负责人特地向宣州区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走访调研组组长施加武来电致谢:“我以为纪委调研组来公司走访只是随便看一看、问一问,没想到真的把企业遇到的困难放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麻烦!”


  通过营商环境“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让企业“一次不用跑”成为现实,真正实现解决企业诉求“快人一步”。据了解,自今年年初平台正式开通运行以来,共收到企业反映事项和投诉问题75件,已办结69件,正在办理6件,办结率92%,满意率97%。


  持续塑优营商环境,换来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一季度,宣城市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96个、总投资462亿元;新开工44个、总投资150亿元,实现了2022年招商引资“开门红”。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不停步的“马拉松”,任重而道远。宣城正跑出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度”,以干就要干到最好、当就要当先进、争要争第一的豪情干劲,全力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利成志)

来源:人民网





宣城市实行“一把手”工程优化营商环境

  央广网宣城4月7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利成志)宣城市实行“一把手”工程,通过局长(指标长)“领办”、企业“找茬”、组织“护航”,关注企业“生存之难”,解决企业“发展之困”,实现企业“预期之稳”,积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局长(指标长)“领办”,带“一把”。研究制定《宣城市创优营商环境提升举措(2022版)》。针对18个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一级指标,完善优化营商环境一级指标项下细分指标设定,对外公布营商环境承诺指标清单。通过完善指标长会议、责任分解、分层调度等工作制度,发挥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工作机制作用,充分调动营商环境一级指标长单位的能动性,围绕企业、市场主体办事项,着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降成本、提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探索各项为企服务方式、渠道、载体的创新,增强工作实效。根据安排,营商环境指标长不仅要加大力度调度其负责的营商环境一级指标项下所有细分指标的提升,而且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市本级园区相应领域营商环境指标提升的工作指导,局长(指标长)每年带头服务企业、市场主体办理事项走流程不少于2次;市“四最”办就全市整体营商环境指标提升情况和指标长工作机制执行情况加大调度。


  企业“找茬”,促“一把”。在2021年启动开展“我对标我赶超”优化营商环境活动的基础上,针对18个营商环境一级指标确立的10个对标城市,接续开展“我对标我赶超”优化营商环境活动。全面对标沪苏浙等先进地区在企业办理事项上的环节、材料、时间、成本、效率,鼓励企业来“找茬”,力争2022年底,宣城市80%营商环境一级指标达到全国标杆水平。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涉企服务专窗,畅通企业、市场主体投诉渠道,凡是企业、市场主体反向例证在办理环节、材料、时间、成本、效率方面不能与沪苏浙等高对接的实例,均记录在案。相关职能部门不能说明正当且充分理由的,由市数据资源局会同市“四最”办点对点交办、限期整改,整改情况由市“四最”办进行通报。


  组织“护航”,担“一把”。鼓励支持各指标长单位、各细分指标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及市本级园区积极对标对表抓营商环境提升。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责。


来源:央广网





宣城优化服务援企稳岗促就业

  记者日前从宣城市人社局获悉,该市在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援企稳岗政策落实落地,确保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两不误”。


  宣城市人社局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围绕“线上招聘、线下推进”,及时调整招聘形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求职、招聘对接通道,提高就业匹配度。该市适时有序开展小型现场招聘会,通过安徽公共招聘网、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岗”“短视频招聘”“网络招聘会”等线上招聘活动,利用“宣城就业创业”“宣城人社”等网络平台为100余家企业推送岗位信息2000余条。


  今年以来,宣城市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477场次,提供岗位23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53万人,为1430家企业解决缺工1.73万人。


  该市创新推动“三公里就业圈”建设,以城市社区、乡镇企业聚集区3公里范围内的劳动者、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三公里就业圈”,首批确定8个社区为试点单位,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为企业提供稳定用工服务。(记者 张敬波)


来源:安徽日报




宣城市宣州区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

  自今年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宣城市宣州区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两强一增”行动工作调研,拟定“两强一增”行动方案,先后3次征集各方意见,召开两次工作推进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各项任务清单,着力推行落实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进一步强化科技强农。宣州区成立科技特派员办公室,选任科技特派员50名,正在筹备科技特派团和工作站。组织246名基层农技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1-3月份,我区农技人员入户指导春耕备耕2600余人次。大力开展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加大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编制油菜菌核病和小麦纹枯病防治情况通报各1期。加快数字赋农行动,指导鸿远牧业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个,推动全区现有10个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区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已达1.9亿元。


  进一步强化机械强农。支持引导绿源机械、三九农业装备等重点企业研发生产智能自走式茶机、绿茶加工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农机装备。全面加快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和农机农艺融合基地建设,确保完成2个育秧中心和粮食烘干中心建设任务。加快“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建立区、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设立田长346名、巡田员2875名。全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已设立乡镇级公示标牌16个、村级162个。明确今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主体,并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市级评审。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宣州区安排130万元衔接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开展春、秋两季“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目前,全区脱贫户实现就业10548人,累计发放脱贫劳动者就业补贴等各项政策补助资金36.57万元。安排衔接资金843万元用于第一批产业到户扶持项目,制定《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实施方案》,已召开项目评审会,计划5月份组织验收。目前全区新增家庭农场43个、新增农民合作社2个,总计分别为2794个、843个。(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戴丹丹)


来源:央广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安徽“亩均论英雄”改革有力有序推进


  自2021年下半年安徽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来,全省各地围绕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创新,各项改革举措有力有序推进,预计今年亩均效益评价将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今年3月底,马鞍山市新的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办法正式出台,不仅涵盖了全部工业企业,还设置了亩均技改投资等13项加减分项,评价指标更加优化。此前,当地已累计开展了三轮亩均效益评价,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亩均税收由过去的不足13万元提高到现在近15万元,同比增长约20%。今年,马鞍山市进一步加大了“腾笼换鸟”的攻坚力度。


马鞍山市经信局综合法规科 科长 赵文翔


  全市也是通过招引项目或依法转让、整改提升、兼并重组,包括政府收储,多种举措联合施策,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这次专项清理中得以有效解决。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已清理处置闲置用地17000多亩,清理处置低效用地近6000亩,完成率都在70%以上。借鉴浙江、江苏等亩均改革先发地区的经验,并结合马鞍山市相关做法,2021年下半年,安徽省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开始整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融合研究所 高级经济师 王含春


  近几年安徽省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都居于全国前十的水平,并且还呈现出逐年向好上升的态势,在全省推广“亩均论英雄”改革应当说是正当其时,对于安徽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转换,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探索试行、推广提升、深化改革“三步走”的推进方案,到2021年底,安徽16个市已全部出台亩均效益评价实施意见。在首次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铜陵市,当地第一轮就评价了653户企业,并根据亩均效益把它们分为ABCD四类。


铜陵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 何田


  企业到底占地多少,税收多少,能耗多少,劳动生产率多少?开展亩均效益评价这项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全面的数据,更有利于我们抓好经济的发展。


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海燕


  当选A类企业是对我们公司的肯定,我们也非常激动。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就像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来指引在企业发展中的投入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为了更好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安徽在依法依规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等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为改革助力、为发展赋能。今年年初,省亩均效益评价联席会议办公室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设立“亩均英雄贷”,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金支持。郎溪县科大重工等两家企业成为首批受益者。


科大重工集团(郎溪)有限公司 董事长 李平


  这是对我们企业发展的最大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将用好这笔钱,用在采购新的高精尖的设备上,为企业后续的发展发挥作用。



眼下,安徽各地正按照时间节点和年度目标,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预计今年7月底前,全省各市、县(市、区)将完成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实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市向服务业、向园区和县区整体评价延伸探索。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厅长 牛弩韬


  经济要高质量发展,必须企业要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实行“白名单”制度,金融、土地要素等等跟着向优质企业倾斜;同时实行“黑名单”制度,用亩均效益来倒逼改革,来淘汰落后。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提质扩量增效。


来源:安徽卫视《安徽新闻联播》





宣城广德:特色美食赋能乡村振兴


     近日,安徽广德市卢村乡笄山村成功入选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村”名单。该村美食主打炖锅系列,其中笄山冬笋腊肉锅最受欢迎,农家腌制腊肉配以笄山冬笋,是冬日里的一道美味佳肴。



  笄山笋历史悠久,相传曾作为贡品被誉为“山珍”,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为广德四绝之一,被美誉为“天下第一笋”,2020年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由于笄罩山竹林茂盛,土质疏松,温度适宜,气候宜人,是冬笋生长的最佳地带。独特的土质和气候使笄山冬笋外壳金黄、笋肉偏白,且口感鲜、嫩、脆,略带甜味,深受大众喜爱。由于品质高,产量少,笄山冬笋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价格也高于市场价。笄山冬笋每年11月底至第二年的2月底上市,其集中大量上市期在春节前后2至3周,每年产量二万斤左右,可为当地村民带来六十多万元收入。

  “笄山笋清甜,农家肉浓香,一锅笄山笋炖肉再好吃不过了,每年有很多外地游客专门来我们店里品尝。”该村德贤农庄老板陈静告诉我们,“不只是冬笋炖肉,像这个季节的清蒸笋鞭、辣味笋丁蒿子馍馍、笋片老母鸡汤、糯米排骨竹筒饭等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顾客喜爱。”



  “爬笄山,赏风景,吃农家菜”已成为广德市特色旅游亮点。据笄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娟介绍,该村现有农家乐30余家,集中式的农家乐集群已成为广德市一道美丽且独特的风景,农家乐建筑主要以徽派风格为主,集休闲观光、餐饮民宿、平价土特产销售为一体的新业态农庄。农庄以“农”为特色,像竹林放养的本土家禽、天然绿色蔬菜、野生鱼虾等,都是顾客喜爱的地道农家菜。除了经营菜品之外,农家乐还经营一些农副土特产品,包括土鸡土鸭、当地腊肉、山芋干、笋干等,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笄山村围绕乡村旅游大力整治人居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山门景观、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建设集亲子游、采摘游、观光游、养生游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同时利用农村水系项目、“四好农村路”等工程,从山门到笄山风景区沿线打造“彩虹骑行道”、国家健身步道等多个“网红打卡点”,增加旅游可看性,助力乡村振兴。该村先后获评“中国美丽休闲村庄”“中国生态文化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特色美食带动乡村旅游,我村每年旅游人次达30万人,带动200余人就业,旅游年收入达2800万。农家乐生意火爆,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小日子越来越红火,幸福感也大大提高。”李娟说。(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杨帆)


来源:央广网





宣城宁国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近年来,宣城宁国市坚持“工业强市”及“改革创新”不动摇,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安徽“个十百千”工程,帮扶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奋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点城市及新兴产业的集聚地。


  走进宁国市天成电气有限公司,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车间里正在加速生产最新研发的PTC电加热器。“这种新型PTC电加热器是新能源汽车空调和电力系统辅助加热设备,具有高效安全智能化的优点,投入市场后将逐步改变国内新能源车企对该产品一直依进口的被动局面,今年全年订单已达65万台。”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冯志学说道。


  作为一家专业为各类家用电器配套生产电加热器及其它电器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天成公司目前迅猛发展的好势头却是来之不易。近年来,随着配套家电市场的日趋饱和,企业也直面如何转型发展的难题。就在企业左右为难之际,宁国市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通过政策指导和牵线搭桥,为企业对接科研院所。2018年,该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研发新能源汽车加热产品,并一举拿到了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大量订单,还吸引了市属国企金禾公司投入3000万元支持企业的转型发展。


  近年来,宁国市依托省级核心基础零部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在成功创建国家级汽车橡塑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后,围绕推进电子元器件、耐磨铸件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整合利用基地资源,进一步做强行业引领,壮大产业规模,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提升。据了解,2021年,宁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1.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5.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36.9%,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0家、院士工作站5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77件。(储琼 高伟)

来源:新华网





清明时节,各地群众参加丰富多彩活动——

体验民风民俗 感受传统韵味

  草木葱茏,春和景明。清明之际,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在体验民俗、缅怀先贤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民俗体验,培育家国情怀


  挖坑、插柳、培土、浇水……4月5日,四川省中江县富兴镇茯岭村党支部书记文德米带着20多名村民,沿着长堰河两岸栽种柳条。“我们有清明栽柳的习俗,以求平安顺遂。”文德米扶着铁锹说,“现在我们把栽柳的习俗和绿化河堤结合起来,为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5日,工作人员李晓丽时不时指向花馍展示区,细致讲解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花馍的历史由来和造型特点。这个花馍展示区,已经成了山西省介休市张壁古堡景区的网红打卡点。清明之际,介休推出威风锣鼓、木偶皮影、张壁点灯等一系列非遗展演,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参加完投壶民俗活动的市民宋先生说,“这些民俗活动让我更加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励我更多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日,山东省邹城市后八里沟村“晒家训·寄情思”活动现场,村民宋长洵的孙子宋俊阁字正腔圆地诵读祖训。后八里沟村党委书记宋伟介绍,村委会为全村每个家庭都制作了家训牌匾,每年清明都会组织村民开展家训诵读活动,纪念先人,同时涵育良好品行。


  4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风筝节活动继续开展。阵阵微风中,不少市民和专业选手同场“竞技”,百余只风筝在晴空争奇斗艳。作为克拉玛依市春季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风筝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丰富了群众生活,提升了城市形象。“在这个假期和家人一起体验这个传统文化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市民王浩说。


  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5日一早,走进成都市文化公园,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人们在园中踏青闻香、拍照留念,参加各类赏花文化活动。每年清明前后,成都花会都是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据了解,四川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全省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公布一批赏花、踏青、采茶、品美食等活动,鼓励游客亲近自然,见证和支持乡村振兴。此外,还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文博研学等活动线路,丰富假日文化生活。


  “咔嚓、咔嚓……”一手捏着红纸,一手握着剪刀,随着纸屑飘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形象跃入眼帘,精湛的手艺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在重庆市璧山区秀湖水街非遗小镇,除了观赏、学习剪纸艺术,人们还可以体验古代蹴鞠、雅歌投壶、碑刻拓印等项目。柳枝是当地过清明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有人将嫩柳枝条编成圆环戴在孩子头上,有人则把嫩柳枝攒成花朵的样子插于发间。


  清明假期恰逢广西“壮族三月三”,广西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清明祭扫、旅游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5日,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镇江口村,当地群众汇集在鼓楼前,弹起琵琶、吹起芦笙,手拉手跳起圆圈舞。“今年,我们组织全市文旅行业开展26项文化活动,不仅有对山歌、民歌会、油茶体验等传统项目,还有摄影比赛等新活动,丰富市民游客的假期生活。”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


  5日,在广西南宁市青秀山,“相约游广西”主题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在汽车尾箱集市,汽车后备箱里摆着不少手工艺品,车主变成摊主。房车营地展示、非遗文创市集、健康文化互动体验……每个区域都是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线。来自广西北海市的梁女士对此赞不绝口:“我在这里看到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的创新融合,不由得为我们的工艺水平感到惊喜。”


  清明假期,辽宁省博物馆把展览搬到线上。游客在微信平台进入“辽博全景VR展”,可以欣赏辽博近期的临时展览,并在线参观珍品馆、明清玉器展、明清瓷器展、中国古代碑志展等常设陈列展览。


  时令美食,寄托美好愿景


  清明时节,艾粿飘香。5日,天蒙蒙亮,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村民余莉霞就起了床。烧壶水,泡上茶,青色艾粿放上蒸笼加热一下。吃完之后,上山采茶,劲头十足。艾草有驱寒除湿的功效,清明采艾草、做艾粿的民俗在皖南地区由来已久。“吃了艾粿,希望今年能健健康康的。”余莉霞说。


  5日,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龙马村的土家族幺妹杨清兰在灶房里忙碌着,只见她将腊肉丁、豆干丁、蒜苗一起加入浸泡过的糯米中,搅拌均匀后上甑蒸熟。杨清兰做的是当地的传统美食社饭,寓意五谷丰登、家运祥和,清明前后常吃。这些年,恩施的社饭也逐渐从当地家庭走向了更广阔的平台。“宴请远道而来的宾客时,我们就会准备社饭,请他们体验一下特色传统饮食。”杨清兰介绍。


  “清明节到了,今天来教大家做一道传统时令美食——青团……”5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居民杭敏霞盯着电视里教做菜的大厨,有模有样地揉面团、点青汁、装馅料、制作青团。清明假期,当地将具有节令特色的美食制作教程通过电视和网络进行发布,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学做传统美食。“吃着甜滋滋的青团,由衷地感到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杭敏霞说。


  53岁的金小萍和乡亲们在江西省上栗县桐木镇荆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制作清明果。“虽然每年我们自己会做清明果,但是大家坐在一起,还是头一次,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把果子做得更好吃。”金小萍边拿起提前准备好的艾草嫩芽边说。


  (本报记者刘念、张佳莹、王永战、付明丽、李蕊、阿尔达克、游仪、吴君、姚雪青、杨颜菲、王明峰、刘新吾、李纵、张云河、辛阳,本报通讯员高宇飞)

来源:人民日报




绩溪县:发挥财政作用 服务市场主体

  今年以来,绩溪县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持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至2月份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42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其中税收完成9488万元,增长19.6%。



  聚焦企业扶持,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好财政奖补资金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全力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技改、扩能升级,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该县“工业强县”战略持续发力,将工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2021年共办理征前减免、退库减免约2.68亿元,兑现工业、物流、利废、招商引资、商贸奖励等企业扶持资金超1亿元,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四季度缓税2600万元,为1089户企业减免社保费用677万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聚焦环境优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指标长机制,常态化走访调研企业,主动了解企业融资需求,解读金融政策,并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开发金融产品、降费让利,2021年累计发放再贷款3.2亿元(其中支小再贷款1.5亿元)。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实现不见面开标,并从2021年6月1日起,政府采购项目一律免收投标(响应)保证金,定点采购项目免收履约保证金。



  聚焦金融服务,挖掘市场主体潜力。开展“4321”新型政银担、“税融通”担保业务,加强银企对接平台建设,支持推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1年底,全县在保金额4.19亿元。开展金融支持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试点。印发《绩溪县关于金融支持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的实施意见》,以流转闲置农房(宅基地)使用权为贷款载体,实现首笔贷款50万元。建立联系企业点对点帮扶制度,多次组织该县企业参加政策培训和上市讲座,进一步完善涉企服务机制,切实做好要素保障。

来源:安徽日报




大美中国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来源 | 宣城发布

编辑 | 孙丽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刚刚发布!宣州区来(返)宣人员通行政策

关于1例外地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在广德市活动轨迹的通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