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省唯一烈士专项奖学金背后的故事

宣城发布 宣城发布 2024-04-12



向郑大芳烈士铜像致敬。

  

  “感谢爷爷对广德人民的深情厚谊,对困难学生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一定继承先烈遗志,坚定信念,好好学习……”“七一”前夕,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13岁的小学生沈星辰,将一封手写感谢信,寄往上海。


  沈星辰,是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会捐助的第400位学子。她感谢的对象,正是这一基金会的设立者——郑大芳烈士的四弟、现已95岁的新四军老兵郑国芳。


  13年前,为了回报广德人对在广德牺牲烈士郑大芳的深情厚谊,远在上海的郑国芳及其家人,在广德设立了我省首个且唯一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


  岁月更迭13载,基金会奖励、资助了400多名学子,也让这段绵延近80载的鱼水深情历久弥新,愈发浓郁。



郑大芳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


35载寻亲路

 “缴炮英雄”长眠广德


  “我的大哥是在广德牺牲的。为了找到‘他’,我们全家苦苦找寻了35年。”提起郑大芳烈士与广德的缘分,郑国芳难掩激动。


  在郑国芳的讲述中,一段以身报国的英雄往事重回眼前。



新四军战士郑大芳戎装照。


  1939年,出生于上海、年仅18岁的郑大芳告别亲人,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立下了“好男儿报国志在四方”的志向,改名为“郑大方”。


  在他的影响下,郑家6个弟妹,都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抗战时期艰苦卓绝,一家人天各一方,生死未卜。1945年,郑国芳意外得知了大哥牺牲的消息。


  “但大哥是怎么牺牲的,牺牲在哪里,埋在哪里,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郑国芳说,多年来,全家人一直四处打听。让郑大芳魂归故里,是整个家族最大的心愿。


  直到1979年,在郑大芳一位老战友的帮助下,郑国芳终于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现为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找到了大哥的墓地。


  令郑家人意外的是,尽管已牺牲多年,葬在深山之中,但郑大芳的墓地却一直守护完好。


  1944年3月,郑大芳作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八团三营教导员,率队与日军激战,缴获日式九二步兵炮一门。在撤退时,郑大芳不幸被冷枪打中胸口,壮烈牺牲。当地一位村民主动捐出棺材,将他就地掩埋。


  青山有幸埋忠骨。郑大芳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大家更亲切地称他为“缴炮英雄”。


  解放后,当地政府为郑大芳修缮了墓穴,当地老百姓多年来一直自发祭扫和守护烈士墓穴。


  确认了郑大芳的墓地后,郑家人也曾打算迁坟回上海。


  郑国芳清楚地记得,消息传出后,横岗村村民将他们团团围住,动情地说道:“郑大芳烈士是为了保护广德人民才牺牲的,就让烈士‘留’在这儿,我们永远地铭记他。”


  这份发自肺腑的坚持,打动了郑大芳的父亲郑家栋。


  当时已经年过8旬的老人嘱咐儿女们:“你们的大哥不孤独,当地的老百姓对他有感情,都把他当成是自家的亲人。大芳对这里的老百姓也有感情,他的亲人就在这里,就让他长眠在这里!”



祭奠郑大芳烈士。


80载鱼水情 

以英雄之名设立奖学助学金


  时光荏苒,这份对烈士的尊崇始终如一。


  郑国芳说,每年他都会和家人来广德扫墓。但无论他何时前来,郑大芳烈士墓碑前都是一尘不染,鲜花簇拥。


  “一开始,只是个别村民前来祭扫。后来大家感念郑大芳烈士的牺牲,自发地常常来‘看望’他,渐渐就形成了守墓行为。”广德市新杭镇横岗村党总支副书记孟双告诉记者,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巡墓”小组,定期安排村民、村干部,打扫和维护好郑大芳烈士墓。


  当地还以郑大芳烈士的曾用名修建了“大方路”,开设了“大方”商店,公园广场里随处可见有关郑大芳烈士的展览讲解。


  “我们一直想着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什么,回报他们对大哥的这片深情。”回想起往返广德数十年里的所见所闻,郑国芳百感交集。


  多年前,在郑大芳烈士墓必经之地附近,有一所村小。郑国芳听说有些孩子因家境贫困,不能坚持上学,只能早早外出打工。郑国芳因此萌生了一个念头:帮助、鼓励这些孩子重返校园,培养出有本领、有志向的年轻一代,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我想这也是大哥最想看到的。”


  2010年11月6日,郑国芳带着整个家族筹得的15万元,在广德市新杭镇中心小学捐资设立了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


  每年清明节前后,新杭镇中心小学都会举行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郑大芳烈士的亲属们都会从上海赶来,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表彰优秀教师并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再为师生做铁军文化和党史教育报告。


  “这是一笔丰厚的红色文化,用烈士精神托起孩子们的爱国梦,教会他们铭记历史,让红色基因生根发芽。”新杭镇中心小学校长高长征告诉记者,学校内设有“郑大芳烈士”陈列室,同时将“郑大芳”烈士墓、“郑大芳”纪念馆作为校外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


  英雄已离去近80载,但英雄的热血与初心早已深深浸染在这片红色土地。


  “据我们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了解到,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基金,是我省首个且唯一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奖学助学基金。”宣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科长储林村告诉记者,通过良好运作,13年来,该项基金已捐款20余万元,惠及400多名广德学子,捐赠图书500余册。


祭奠革命先烈郑大芳。


13载助学佳话

英烈精神赓续相传


  悠悠岁月,弦歌不绝。这段鱼水情深的佳话仍在续写。


  13年来,每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不负众望,顺利考入广德市重点中学。第一届奖学助学金获得者都已顺利从大学毕业,部分学生已步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部分学生仍在高校继续求学,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烈士郑大芳的事迹。一门日式九二步兵炮述说了1944年杭村大捷的丰功伟绩……”在广德市烈士陵园,英烈讲解员段昱恒,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郑大芳烈士的故事。她是第一届郑大芳烈士奖学助学金获得者。


  段昱恒激动地说,正是郑大芳烈士精神的激励,让她从听故事的人,变成了说故事的人。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奖学金是400元。我把奖状攥在手心里,激动得都出了汗。这笔奖学金更是对我刻苦学习的肯定。”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段昱恒从此特别关注红色历史和英雄事迹。


  怀揣着对英雄的敬仰,她成为了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一名英烈讲解员。“每一位英雄烈士,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次对他们的缅怀,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他们的致敬,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在段昱恒看来,纪念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承精神汲取力量,而她要把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


  明年是郑大芳烈士牺牲80周年,郑国芳表示,奖学助学基金将进一步规范操作,鼓励优秀学生立志成才,让烈士奖学助学基金更加积极发挥作用。



开展革命先烈祭奠活动。


  英雄,虽逝而不朽,逾远而弥存。


  如今,再次修缮一新的郑大芳烈士墓,已经成为了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位于新杭镇中心的初心广场上也竖起了一座郑大芳烈士铜像。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学生来到这里,赤诚初心在回首中铭记,英烈精神在缅怀中赓续相传。


  英雄无言,青山为证。英雄不言,青史留痕。不忘的又何止是郑大芳烈士一人,广德市目前共有烈士纪念设施168处,每年慎终追远的日子,各地悼念人群总是络绎不绝。英烈的名字不再只是冰冷石碑上的笔画,而是刻进城市的街巷,融入了生活,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温度的印记。




来源 | 宣城发布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余健 孙丽莉 徐文宣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侯国庭 焦琨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李中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

这个座谈会,关乎宣城经济的“主战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