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仁里

流连在旧时光的 宣城发布 2024-04-12


今天,

宣城日报刊发

大型主题策划“古村里”

第二篇《观照仁里》

让我们走进绩溪·仁里——



观照仁里


■ 本报记者 李菡


一望千年是仁里。

1484岁的古村,从历史深处款款走出,源远流长底蕴深,根深叶茂气自华。


仁里古村


百步钦街、三街十八巷……穿行一条条老街巷,时光呼啸而过,再回首已是千年;


世忠祠、光启堂、诒榖堂……流连一座座古建筑,岁月留痕气势泱泱,抬望眼尽是沧桑。


千年仁里,厚重深沉又儒雅端庄。


我们设想过打开仁里的N种方式,述史,说事,记物,话人?但又似乎都只触其表而难及其核。


那一天,阳光正好,我们再一次走进光启堂,如今的村史馆也是凝固了旧时光的古祠堂。那一刻,灵光乍现——千年仁里,互为镜像;如是观照,贯通古今。


观照仁里,仿佛叩开了古村的大门。我们从根脉发端处溯源,知所从来;从百年学堂源起处遥望,方明所往;我们还从一处家传的古民居里,近距离观照了一个徽商家族的代代承继绵延不息。


何为家园?何以乡愁?


观照仁里,心有所答。


水乡乐坊


从光启堂到村史馆——
鉴古知今


观照仁里,先从千年根脉处探寻。


古村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据《仁里村志》,南朝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工部尚书耿源进与弟耿汝进从淮阴桃源迁居于此。“仁乃二人”,取村名仁里。


至唐光化年间约公元900年,金乡令程药迁家至此,是为仁里程氏的开端。自此,程姓为仁里的大姓。


现存世忠祠、光启堂皆为程氏宗祠。


老村干程加明熟知村史,领我们自村口的南门进。“南门,又称迎熏门,取意《孔子家语·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门进,一眼就看到中街上的光启堂。


光启堂


这座建于1783年的古建筑气势仍在,三进五开间,门前建有明水渠,构筑石栏护卫。最具特色的是左右两侧的垣门,门楣上刻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承载着程氏家族“光前启后”的期望。


堂内悬挂的“光启堂”匾额,已满是时光的印记。一笔一画,一砖一瓦,见证世家曾经的荣光。


光启堂


这间祠堂是程氏景洪公的支祠,据程加明介绍,这一脉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是程氏的骄傲。


光前启后,万古长青。


200多年后的2012年,光启堂按照原有结构、性质进行了重修。2016年,布置成为村史陈列馆。陈列馆充分利用古建筑的宽阔格局,从商道文化、书院文化等八个方面展示仁里的深厚底蕴、文化特色。


我们采访的时候,正值暑期,来古村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每到这时,60多岁的老党员、乡贤胡美庭就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他介绍光启堂,也娓娓道来古村的源起。老胡通常从“百步钦街”说起。这段现存长28米、宽1.8米由青砖竖排铺筑的巷道,由梁武帝钦赐耿尚书,意为金砖铺地世代可免征地税,是仁里千年村史的明证。


在他带有乡音的讲述中,古村往事如烟。


耿姓与程姓虽有先来后到,两家人却世代和睦相处。漫长的岁月里,“百步钦街”多次修缮。1899年清光绪年间,程家与耿家共同修缮了一次;2006年,两姓后裔又共商维修事宜,留下了“耿姓购砖、程姓修路,以砖易砖、修旧如旧”共同维护古迹的佳话。


这段佳话,既是传承千年“程氏家训”中“睦邻里”的生动注解,也是自古以来仁里村民自觉保护古建筑的传统使然。


往事悠悠,古迹深深。全村有古建筑68处,光启堂是三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堂之一。


另一座规模较大的是世忠祠,建于1495年明弘治年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光启堂古今镜像互为观照一样,世忠祠在2007年经历第三次重修,现为展示仁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馆。


世忠祠


三雕、徽墨、民歌……胡美庭的母亲就是仁里民歌民谣省级非遗传承人,老人家曾在86岁高龄时登上了央视“欢乐中国行”的舞台,用绩溪方言演唱《十绣鞋》。


“八月桂花满园香,开了桂花手上缝绣鞋……”母亲也教过胡美庭,他说,仁里民歌就是这样一代代传唱,传到了今天,让乡愁有了记得住的旋律。


光启堂的村史馆、世忠祠的非遗陈列馆如今合并为新的村史馆,设在仁里村党群服务中心,2022年建成开放。


25岁的选调生沈文婷兼任讲解员。她说,与老馆相比,新馆内容更为丰富,分为“忆往昔·古村仁里”“溯千年·见贤思齐”“看今朝·党旗飘扬”三个板块,“老馆更多地展示传统文化,新馆侧重介绍人文特色与现代发展,互为补充、赓续传承。”


从光启堂到村史馆,同一个地标,同一座古建筑,千年仁里的古今恰如镜像,在这里,遥望仁里厚重的历史风貌,感受古村的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从思诚学堂到思诚小学——

斯文在兹


观照仁里,煌煌文脉,斯文在兹。


文脉发轫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程药公。这位曾担任金乡县尹的程氏先人,也是绩溪县有记载以来第一位诗人,为仁里留下了最早的诗篇。


他在《迁居》一诗中写道,“挂幕群峰古富阳,移居程里光偏长。”据说,程药公留下的口碑很好,常行善事,亲仁善邻,又好以文会友,在他的影响下,仁里文风昌盛、乡风文明。


蔼然仁者,映照千年。


瀛洲镇宣传委员吴少芳对仁里文脉传承如数家珍,程药公之孙程惟玩在登源河畔建立南窗书舍,元代程燧创办新安最负盛名的翚阳书院,明代程辂创办石泉书院,后又有南岗书院、龙屏书院、柳庄书舍……


文脉贯通,于今尤盛。


1902年,徽州地区第一所新式学堂“思诚两等小学堂”诞生在仁里。“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取自《孟子》的学堂名称,寄托了仁里人崇文重教的初心与期望。


那一年,乡贤程序东、程绣斋、程松堂、程石堂等人共同出资创办思诚学堂,聘请徽州名儒胡晋接为首任堂长。


开徽州地区小学教育之先河的思诚学堂,是最早实施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新式学校。设有国文、英文、数学、科学、体操等新式课程,吸引了县城、歙县等地的学生前来就读。


灼灼繁星出思诚。近现代著名学者胡翼谋、乡村教育家程本海、文学家汪原放、翻译家王子野、铁路建设先驱程士范、数学教育家程仰垓等学者贤士,从这间小学堂启蒙起步,走向外面的大世界。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仁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与礼敬,始终如一。思诚学堂历经战乱、动荡,坚持了下来,初心不改、从未中断,一直到今天,建在学堂旧址上的思诚希望小学,仍有莘莘学子、琅琅书声。


算起来,今年思诚学堂已经121岁了,58岁的丁道光已是“思诚”第33任校长。


思诚希望小学


当年种下的那株桂花树还在,丁校长说,每年9月,新学年开学的时候,百年桂花正香。


又逢开学季,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课”,丁校长都会向同学们说起“思诚”的来历,“我们的教学理念也是一以贯之地秉承——以诚为本、以诚育人。”


学校现为幼儿园、小学一贯制,在校生23人。学生虽少,连他在内的4名老师,都是有多年教书育人经验的乡村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负责20本课本的教学,“每一门课、每个年级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丁校长在这里已任教17年,他是严谨的人,一看就是兢兢业业的园丁形象。每天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晚上锁好校门最后一个离开。他很自豪,“思诚”这块牌子到今天还响当当。作为村小经常代表中心校区、瀛洲镇参加全县的比赛,在乒乓球、讲故事、幼儿歌手大赛上都拿过名列前茅的好名次,“我们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近几年,从思诚毕业的学生出了5个研究生。”


他说,他和老师们一直想的,是让“思诚”的好学风好名声,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在古村里一代代传下去。


思诚希望小学


沐仁浴义,斯文在兹。我们在仁里处处如沐仁风,倍感乡情和煦、人情温暖。


巷道里“拐弯抹角”的设置,把路让出来巷道就宽敞一点;老屋中古井的设计,一半砌在墙内一半砌在墙外,方便过路行人取水;老街上的人家,在向阳的屋檐下搭有长长短短的石凳,路人走累了歇歇脚,冬天邻居们也好聚在一起晒晒太阳。


村里的老人说,仁里自古如此哩,邻里街坊很少红脸,大伙就像是家训《四同歌》里唱的,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


程氏家训世世相传,在约定俗成的习俗里,更刻在每代仁里人的心里。


从诒榖堂到红霞农家乐——

徽商遗韵


观照仁里,历史根脉深深,煌煌文脉叶茂,鲜为人知的是徽商商脉在这里也是代代承继。


从古码头走出的仁里徽商,沿登源河至新安江而上,或自徽杭古道远赴外埠,自成徽商“浩有派”,在南通、屯溪等地经商致业创下赫赫声名。


中街古巷巷口有座建于1711年的古民居——诒榖堂,它的主人便是“浩有派”一世祖程上颖。


诒榖堂


上颖公是顺治乾隆年间人,百岁高寿、五世同堂,事业兴旺、誉满登源。取名诒榖,“诒”通“贻”,遗也;“榖”通“谷”,既有耕读传家之意也有丰衣足食之冀。


诒榖堂与徽商大有渊源。上颖公创立“浩有派”,在屯溪打开局面成为著名的徽商“八大户”之一。“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他的外甥,创业之初上颖公资助了其50块大洋。


三百多年的古屋,从没断过人烟,保存得极好。青石八字门楼,前后三进,两天井、八厢房,最珍贵的是八扇木窗上的雕刻,夏荷秋菊、富贵牡丹、松鹤延年……栩栩如生、精致繁复,可见当年之盛景。“我爱上君无俗颜,天为老圃驻秋容”“寒天有鹤常为伴,空谷无人自在香”,窗栏板上雕刻的诗句,又足见主人不俗的品位与见识。


古村南门


诒榖堂现今的住户程祥月,是上颖公嫡系后人。2006年,他和爱人程红霞在古屋里一手创办了红霞农家乐。


这个夏天,农家乐的生意火爆,7、8两个月的营业额超过10万元。备好了中午的菜,夫妻俩才得闲坐在天井里,细细说起古宅旧事。


“这间屋,胡雪岩小时候住过,可以说,他经商就是从诒榖堂开蒙。”程祥月说起来云淡风轻,徽商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想到,竟这样与我们不期而遇。


耕读传家,诒榖堂传到程祥月、程红霞这代,夫妻俩也像祖祖辈辈一样守着朴素的愿望,把老房子保护好传下去。曾有外地人2006年就看中了老屋的价值,出价600万元收购,被两人一口回绝了,“诒榖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能在我们这里卖出去了,我们也要守好传下去。”


传下去的还有骨子里的徽商商脉。程祥月有一手好厨艺,曾在黄山北海宾馆当厨师,程红霞也有好几个拿手菜。两口子一合计,在外打工不如在家开饭店。从两张小桌一个灶台白手起家,现已有接待大型旅游团队的能力。


上海、杭州、南京来的回头客不少,程红霞快人快语,“我们开店17年诚信经营,就是按《程氏家训》三字经里说的做,做买卖,要公道;有良心,莫奸狡。”


从诒榖堂到红霞农家乐,已成为古民居保护活化利用的一个范例。也有好多游客专门来这家“藏身百年老宅的私房菜”打卡,不管在不在店里用餐,夫妻俩对进门的客人总是热情招呼,“老房子有人气才旺,”他俩欣慰的是,女儿女婿都从事餐饮行业,平时有空就在店里帮忙,“诒榖堂传给他们,我们也放心啦。”


古村里,像诒榖堂这样古民居活化利用的还有一间。从中街转个弯,就是仁里69号,名为“思诚书院”的民宿也由古民居改建而成。


说起来,这间200多年的老屋与思诚学堂联系颇深。民宿负责人姚海丽向我们介绍,屋主曾是思诚学堂的学生,后又当了“小先生”,17岁就在学堂任教。老屋年久失修,多处破败,岌岌可危。


2021年,村里引进浙江宁波客商以盘活闲置宅基地的方式,经村集体流转签订租赁协议,由对方负责维修古建筑开展民宿经营。


近两年时间,300多万元的投入,让老屋焕发了新的生机。“我们特别聘请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倪正兴修复木雕,确保古建筑从外观到内部装饰修旧如旧,与古村整体风貌融为一体。”姚海丽说,今年4月试营业以来,民宿生意很好,周末都是客满,“我们还计划以这样的方式盘活古民居,让老房子活起来,这是最好的保护。”


民宿的投资方也是绩溪走出去的新徽商,不忘乡情、回报故里,是新时代徽商承继徽商精神的一种方式。古民居变农家乐、古民居变民宿,古屋这样传承、商脉这样永续……


观照仁里,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古村如画,历经风霜容颜不老,根脉绵延风骨犹存。


仁里村入口


古村如诗,乡村振兴写下保护发展新篇章。今天的仁里,“一驿两廊三坊四街区”布局启动,“水乡乐坊”一期工程建成,古民居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模式探索迈出新步伐……


观照仁里,期待古村续写千年芳华,再现熠熠重光。


俯瞰仁里



记者手记


记者在仁里采访


仁里不好写。历史太过厚重,人文又极为丰富。


三进仁里,几易其稿,才确定选择三组古今镜像,作为观照古村的切入点。


我们期望,以这样的对比,厘清千年脉络,从光启堂到村史馆追寻的是深深根脉,从思诚学堂到思诚小学追溯的是煌煌文脉,从诒榖堂到红霞农家乐勾勒的是绵绵商脉


我们相信,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观照仁里,观见仁里往昔源远流长,照见仁里古今根深叶茂。


采访中,最让我们触动的,是千年以来仁里对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尊崇。思诚学堂办学历程中,每每遇到困境,总有仁里人挺身而出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帮助学堂一次次渡过难关延续百年。正如思诚小学校长丁道光所言,仁里仁风,“世间事,耕读好。”


记者在仁里采访


最让我们钦佩的,是一代代仁里村民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自觉自愿的守护。程祥月、程红霞夫妇拒绝高价收购的诱惑,守住了古民居,才有了今天活着的诒榖堂。


何为家园?老街旧巷,古屋天井。


何以乡愁?仁里古谣,光启长青。


我们觉得,这才是古村真正的质地。


回望仁里,根深脉远满目光华;眺望仁里,保护利用深度开篇。


今年3月,市委书记李中赴仁里调研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要求“保护好、运营好古村落资源,坚持党建引领促进基层治理、乡村振兴”。


8月,市长何淳宽走进三街十八巷,强调“在保护好传统村落前提下,提高活化利用水平,让古村集聚人气、焕发活力”。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在“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中特别提到,扎实推进绩溪仁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村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8月,绩溪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仁里村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行动方案》,据瀛洲镇副镇长周世昊介绍,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把仁里村打造成为徽文化集中承载体验区、新业态多元融合创意区、全省乡村建设精品村、世界级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为此,县里专门设立仁里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组,谋划编制新的古村保护利用规划。新的业态布局绘制蓝图,建设“一驿两廊三坊四街区”。


眼下,镇村已启动仁里村历史建筑、旅游资源联合普查,编制古建筑分布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以用促保、共保共享”的原则,开发利用闲置古民居,打响“仁里仁居”强村品牌。


千年仁里再出发,枝繁叶茂发新花。



来源 | 宣城日报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李菡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戴巍
编辑 | 张玉荣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市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首次在宣城出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