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月薪8000每月支出16500元!那些“欠债消费”的年轻人

海马 江西共青团 2020-02-15

“姐,快给我的招行卡上转6000块

我明天就还你。”

刚等姐说了一个“好”字

李云就飞快地按下了挂断键。

他如释重负。

当天是某借贷平台分期还钱的最后一天。



最近,记者采访了90后青年李云,他的消费清单,深深刺痛我们的眼睛。


网贷6000

房租2500

吃饭、交通、水电等3000元

……


16500元,差不多是90后青年李云每个月的固定支出。月薪8000的他,本应过的比大多数人都游刃有余,但现实情况却是:“工资一到手,每次还没捂热,就全还钱了。”


01


“零存款,高负债”。


这六个字基本可以概括李云的生活。


作为标准的90后,李云从大学时就开始使用某借贷平台,当时额度不高,也欠不了多少钱。“问家里要一点,自己再稍微紧一点,差不多也能还上。”他这样告诉记者。



但工作之后,消费水平水涨船高,连带着各大贷款平台的额度也有了提高,“加起来差不多有八万。”


起初时还收着,怕透支。后来发现从某借贷平台借的钱,还能用另一借贷平台还,只是多出一点利息。


李云开始放开了手脚。没想到的是,几次大额支出,让他两边都没有了额度。不得已,只能把所有贷款都办理了分期。



勉强还了一期,就再没有钱还第二期了。而工资卡,也彻底沦为了中转站,发到手的工资,连影儿都见不着了。


他早已焦头烂额。


02


没有能力成为富二代,一不小心就成为了“负一代”。


像李云这样,时时刻刻捉襟见肘的年轻人,并非特例。


最近,香港最大投行汇丰银行,公布了这样一组重磅数据:


中国90后的年轻人,人均负债比高达1850%多,每个90后年轻人平均负债12万元。数目已经达到了他们月收入的18.5倍。


惊人的悬殊背后,是当代中国青年们放肆的超前消费观念。



明明月薪只有5千,愣是过出了2万的精致,嚷嚷出了一个亿的暴富宣言。


“没有什么是一支口红解决不了了,如果不行,那就两只。”

“会花钱的女人,活得有多爽”

“我从不会买1克拉以下的钻石,不值钱的。”


闺蜜东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早买早享受。


为了新款,为了限量唇膏,追求轻奢的他们集体奔向借贷平台。


渴望更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拥有梦寐以求的物质生活,活成自己都艳羡的模样。



看着借贷平台上越滚越大的数字,仍旧努力说服自己:


没关系,我这是为自己投资,只有我变优秀了,这个世界才会和颜悦色。



03


你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在花明天的钱,其实,是在断自己未来的路。


那些表面上看着风光无限的负一代们,私底下,却早就被“还钱”折磨的歇斯底里。


像李云一样,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勉强过活的,尚且已经算克制和乐观了。


前不久,这样一则新闻,令我们心惊。



为了偿还6万的网贷,武汉的一位女大学生选择卖卵。


“捐卵两颗,日入一万”

“诚寻爱心女孩兼职捐卵,奖励金最高可达5万”

“有偿捐卵,保证对身体无害”

“爱心捐卵,秒赚2万”


看着越来越高的贷款金额,洗手间门板上这些毫无人性的标语也越发令她心动。


她并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会是什么:


没有麻醉,不去正规医院,两次取卵29颗,痛到眼泪直流。



黑心机构为了一次性能够取出更多的卵泡,将促排针谎称为“营养针”。


在一间卫生条件堪忧的宿舍为女孩连续打十几天,毫不顾忌她们的身体健康。



有些女孩刚打三天就出现腹水,也有女孩卵巢肿胀至柚子大小。更有甚者会因为过度的促排药刺激而患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最危险的是,手术会造成卵巢肿胀。严重时卵巢会因为缺血坏死,只能摘除。


为了还钱,赔上的,可能就是一辈子。



04


更令人痛心的是,近几年,因为贷款自杀的新闻也开始变多。


2018年年初,湖北25岁的研究生小罗,在武汉一家小旅馆走了极端。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的手机里发现了这样一张便签:


在武汉玩了一年,什么事都没做。

没什么遗产留下,借了一屁股债,不会还了。


绝望和歉疚中,又带着几分悲壮和释然。



他死的那天,网上只剩下7毛钱。手机里13个网贷app,总共欠了5万多块钱。


很多人对此不解:为了几万块,值得吗?


经历过被催款的人会斩钉截铁的告诉你,活着,只会生不如死。



一旦逾期,弄得人尽皆知,让你尊严扫地。“还钱”这两个字背后的恐惧,远远大于还钱本身。



05


当每月10号还款日,总是会听到身边抱怨的声音:某借贷平台到处设坑,害我一不小心又花钱。


可复盘消费经过,哪次不是自觉自愿按下支付。


余额不足,改用其他支付方式。额度用完,改用其他平台。



把你钱包掏空的,不是各借贷平台,而是你的欲壑难填。赚钱能力跟不上你的消费水平,不堪重用的才能也无法让你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然后还想一步登天……


不要以为被催收被追债的日子离你很远,小借小还依然可以创造美好未来。从你向这些借贷平台伸手的那一刹那起,就已经一步一步向深渊迈进。


穿着借贷平台上的钱买来的衣服,用着分期买来的手机,连火锅、小龙虾都舍不得吃,每逢月初狼狈不堪。


因为还债,不敢辞职,不敢跟朋友去旅行,可能还会错过了喜欢的人。也许没有被还钱坑死。但生活的快乐却日渐被它吞噬。



想要走出这段被还钱牢牢钳制住的的黑暗,将生活回拨到无债一身轻的状态,


要还的,不仅仅是本金,还有大量的时间,更多的金钱,甚至是生命。


数据分析:“欠钱消费”时髦吗


“要贷款吗?”


不管是电话、邮件,还是朋友圈广告、传单,不管你在坐电梯、乘地铁、追剧,还是在打游戏……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总有一个“窗口”、一个声音在问你:“要贷款吗?”


打开手机App,各种“宝”、各种“贷”、各种“呗”总能占据排行榜C位,其触角甚至遍及所有家庭成员——线下对准退休的父母,线上对准还在上学的娃。


各类“养生”“旅游”“医疗”等主题消费贷,某少儿英语、编程、体适能培训费分期,就连手机话费也有各种匹配的理财产品。


一方面,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闻“利”而来,大举扩张;电子支付肆意拓土,渗透民生毛细血管。让生活更方便的同时,也放低了借钱的门槛。贷款人资质下降,以贷养贷、裸贷还债、信用贷集资,多头共债乱象丛生,累积的风险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网红博主们花式炫富,炮制《“包”治百病》《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等广告,用非常刺激、有诱惑性的词语来煽动人们的情绪,点燃人们的消费热情。


电商巨头们也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


2016年,某购物平台在微博上喊出了“三观炸裂”的口号——“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2017年,某网贷平台推出广告,鼓舞年轻人通过消费贷款“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另一购物平台也用赤裸裸的广告词告诉我们有消费贷款的地方就有更好的生活。


漫天的杠杆、热辣的推销、无尽的骚扰,在消费主义的煽风点火下,所有端口、所有平台、所有供给,对准你我的需求、你我的焦虑,火力全开、精准爆破。


在这个钱由“物”演进为“符号”的时代,在这个贷款前所未有便捷的时代,在这个“买买买即正义”的时代,超前消费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稀松平凡的日常。我们的消费欲望被无限地拉扯、放大,很容易就消费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东西。


“月光族”“无产中产阶层”“账单式小康”和“隐形贫困人口”成为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自嘲式标签。


“现在到处都在宣传哪里可以借钱,但是借款人,尤其是年轻的借款人,行为是否理性?借了钱怎么用?有没有过度消费的情况?信用贷、现金贷的借贷群体,真的是生活必需到了不得不借的地步?”一位资深金融监管人员表示担忧,“前两天我的孩子无意中点开一个链接,就弹出来一句话,说是他中了20万元的贷款额度。问题是,对方怎么知道点开链接的人有借这么多钱的能力呢?”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我国的个人消费贷款从2015年至2017年间迎来爆发式增长。同样,我国居民杠杆率也在2015至2017年间急速攀升。


即便如此,也有人认为,不必过于担忧。因为我国“傲居全球”的居民储蓄率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的居民杠杆率,由于较高的储蓄率,我国居民的偿债能力高得多。


我国居民储蓄率曾高出美国一倍,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居民部门的金融需求相对单一,哪种金融工具安全可靠,人们就义无反顾地使用它。


现在,居民部门的金融需求变得复杂,他们不再单纯追求金融资产的安全性,而是更加青睐甚至追逐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和高收益,许多人迈进“欠钱”的门槛。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计算显示,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储蓄率持续下降,并出现居民贷款增加额超过存款增加额的情况。据IMF预测,未来5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将持续上升,2023年预计将达到61.3%,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储蓄率将下降。


如果任由这一态势发展下去,无疑会增大未来我国居民债务的潜在风险。


不可小看这些趴在银行账上的“储蓄存款”,它们不仅仅是广义货币、资金、金融资源之类的抽象词汇或者一组冰冷的数据,还承载着老百姓对改革进程、政府以及金融体系的信任,更牵系着千家万户的养老、教育、医疗等实实在在的民生环节。


根据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我国主要城市住户存款余额中,北京以存款余额28962.2亿元排在首位,上海以24338.5亿元排第二,广州、重庆、成都、深圳紧随其后。


这部分资金一旦“躁动”起来,会成为国内“游资”,形成多方面的金融冲击。在过去许多年,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都曾经成为其冲击的对象,造成了不小泡沫、风险甚至恐慌。


欠钱,总是蕴含风险。


至少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之时,有关舆论不要一味为消费主义站台,不要一味宣扬储蓄率还高、居民杠杆率仍低的观点。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剁手之时,必三思而行;欲加杠杆,量力而为。

往期看点


   源 | 共青团中央、首席生活家、半月谈等

编   辑 | 春   雷

校   对 | 王绍鹏

审   核 | 文   武


注意理性消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