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档案 | 苏州大学法学院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姑苏古城的苏州大学,前身是由基督教新教监理会在1915年开设的东吴大学。在中国尚未形成自己的商事法律之际,东吴大学为了契合民族最迫切的需要,成立了当时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教授英美法的学院,孕育了一大批在1949年以前就已成为国内外权威的法学名宿。
国际法院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一共有过6位中国籍法官,包括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国际公法学泰斗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东京审判采用的是英美法程序,中国赴远东军事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等人,几乎全部来自东吴大学法学院。
△ 上:东吴大学法学院 下:东京审判军事法庭
文革期间,一批东吴法学饱学之士受到不公平对待,很多人甚至生活困顿。但当改革开放,中国急需一部英美法词典来填补法学空白的时候,这批年近耄耋的老人,不顾已年老体弱,将自己的晚年如烛光汇聚般投入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元照英美法词典》编纂中。这批东吴学士,真正体现了东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风骨与气节。(详见文末相关链接:《耄耋老人居然做出司法部都干不了的事,这群中国精英,我们居然都不知道!》)
△ 1997年7月29日在上海的部分《元照英美法词典》审订学者合影,左起分别为潘汉典、周枏、卢绳祖、许之森、蔡晋、徐开墅、高文彬、浦增元、郭念祖诸位先生。
图片来源:《耄耋老人居然做出司法部都干不了的事,这群中国精英,我们居然都不知道!》
△ 刻有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原东吴大学校门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同样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先生被选任为上海抗诉法庭法官,正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五名主审法官之一。在漫长而严峻的审判过程中,正是以王健教授为代表的东吴法学院的优秀师生用勇气和信念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用学识和智慧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赏。
2000年,王健先生重返母校,其子华人企业家王嘉廉先生捐资支持法学院建设,并为法学院项目举办建筑设计竞赛,其中一项竞赛条件就是一定要由华人建筑师来设计法学院。最终由现为中衡设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冯正功先生带领的设计团队以“致意百年校园,融入千年古城”为题荣获第一。
△ 左上:王健先生 右上:王嘉廉先生
左下:“王嘉廉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奖”颁奖仪式
△ 王嘉廉现代中国建筑设计奖
溯源之后,竞赛为法学院寻得的场地位于姑苏城东吴大学旧校址内,地理环境极其特殊。教会学校的身份决定了东吴大学旧址的建筑布局与风格:开阔的中心式大草坪、明确的轴线对称关系与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如何融入旧校址庄重、疏阔的场所环境,成为新建筑介入场地时最初面对的问题。
△ 千年古城中的百年学府,摄于王健法学院建成后十五年
新建筑选择以“人文”的态度来回应场所秩序给予新建筑的强势语境。
场地为不规则的三角形,西侧进深小,东侧进深大。为解决场地与旧校址轴线的不平衡关系,新建筑被拆解为大小不一的两部分。较小部分据场地西侧,居轴线南端,与北端钟楼正对。较大部分据场地东侧,远离轴线。
△ 设计构思
△ 建筑生成
为寻求与旧校址古典建筑的协调,新建筑的尺度与比例均以钟楼的模数为参照。新建筑以略低于钟楼的姿态表达了对原有轴线秩序的尊重与致意。
新建筑主入口面向中心草坪设置。入口前原有的两棵古树在建筑师的坚持下被原位保留。古树的保留既是对旧校址场所原生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法学院历史的见证与人文精神的回应,现已成为新建筑的身份象征。
△ 中心草坪南端的法学院(2007-2018)
△ 中心草坪北端的钟楼
建筑东西侧之间围绕五棵百年古树形成扇面形半开放庭院。庭院南北分别设置风雨长廊作为东西侧建筑的连接,也为庭院提供了柔性的边界。
长廊南侧为曲线双柱廊形式,北侧则是六十六米无柱形态。长廊提供了建筑内部庭院与外部环境之间空间流动的界面。自然与古典图景在此融合。
△ 场地中原生的五棵百年古树与南侧的双柱廊
△ 主入口至庭院的空间层次
建筑师委托苏州相城区的一处与烧结砖渊源颇深的工厂,专为其烧制三厘米厚的粘土面砖及转角砖。由于模具缺失,工厂的工人只能用铁丝手工切割粘土砖胚。这种方式导致每块砖的尺寸与色泽有所差异,但却为烧结砖增加许多机器生产所不能取代的手作的细腻质感。
△ 法学院中的人文场景
△ 回应古典语言的人文材料
新建筑采用前瞻性的“绿色与健康”的思维来设计空间。东西侧建筑均以共享式中庭组织空间。中庭南北两侧开敞,获得穿堂风。顶侧为玻璃幕墙,获得自然光照。
建筑自设计建成至今已十七年,其具有的可读性与适用性未曾因时间被削弱。(详见文末相关链接:gooood与archdaily对王健法学院的报道)
△ gooood与archdaily对王健法学院的报道
△ 自然采光与通风的共享式中庭
17年后的今天,收到前法学院院长杨海坤先生的一封来信,他回忆起那段在红砖大楼里工作的时光,感慨道:“我和我的同事们是王健法学院大楼的第一批使用者,倍感幸福。每个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分得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讲师们也分得适合办公需要的办公场所,大家都各得其所安静地进行科研和教学活动。二楼图书馆是师生们最喜欢去的场所,他们在这里饱读法学期刊和典籍,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法学知识和理论精华。在学习工作之余,总可以看到有师生紧靠窗户极目远眺楼外美丽景色,他们感觉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王健法学院大楼使用迄今已经17年了,法学院莘莘学子迎来送往已经近二十届。许多离开学校的法学院毕业生来信告知,说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回忆在苏大法学院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这座精美雅致的法学楼是他们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最美好记忆!”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十全街
设计时间:2001-2003
场地面积:13950 m²
建筑面积:15061 m²
主持建筑师:冯正功
设计团队:冯正功、张谨、陆学君、王丽、张延成、林云、傅卫东、亢雷、薛学斌
顾问:美国中国现代建筑研究会
建筑摄影:赵江、秦伟
文案编辑:吕彬、唐蓝珂
版式设计:邢可
链接:gooood《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延续建筑工作室》
链接:archdaily《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中衡设计》
链接:德国优才《耄耋老人居然做出司法部都干不了的事,这群中国精英,我们居然都不知道!》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衡设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