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衡创作 | 徐州高铁新城 东湖城市设计
徐州作为“五省通衢”的淮海中心地,自古以来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战略要地,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本次项目基地位于徐州高铁新城东部,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有足够的实力和长远的眼光来提升徐州作为区域产业、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文化、金融、旅游中心的功能,促进对淮海经济区一亿人口的辐射能力。
△ 东湖新城效果图
当展示东湖新城总平面时,中衡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苏伟成先生解释说,这样一个“手电筒”形状的城市设计,不单是凸出徐州作为山水城市的传承——利用规划范围内分布广泛的水系,保留甚至放大原来的灌溉渠道和水脉。东湖新城最大的亮点和引爆点是东湖的开拓、周边景观的整理,以及实现水系与现代化城市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发展。
△ 东湖新城鸟瞰图
同时,“手电筒”延续了苏州湖西CBD苏州中心拥抱金鸡湖区的基本形态基因,还比照世界先进城市“山- 城- 水”之间的重要关系,从札幌、尼斯、悉尼、芝加哥以及波士顿滨水城市的城市发展及建设历史中汲取积极的城市建设经验,打造符合徐州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的东湖新城,实现“水- 城- 人”的和谐。
· 湖—北岸:生态北水岸,营造宁静的自然生境。
· 湖—南岸:城市南水岸,营造聚气的活力空间。
· 绿廊:连接山(吕梁山系)水(东湖),创造城市的绿色有氧空间。
· 岛:引水入湖,湖心建岛,创造高品质临水居住体验。
· 渠—湿地:散落城市海绵体,让城市有氧呼吸。
△ 城市设计框架生成
△ 东湖城市设计总平面
△ 山水绿廊
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上,“快移动,慢生活”是设计师们达成的重要共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800 米(约5-10 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进行高密度开发,同时满足居住、工作、购物娱乐、出行、休憩等需求。更细微地组成轨交站点,提供多式联运的人性化多功能社区。
△ 东湖新城公共交通系统
△ TOD导向剖面图
部分区域,如商业商贸街区,设计小型街区,有利于促进社区间步行流动。以社区步行舒适性与安全性为首要原则,部分区域设置相对较窄街道有利于降低人行过街危险。各街区覆盖以绿色街道可持续性框架为主题的人行道。整合巴士、地铁等其他交通模式的高容量交通系统,促进各社区间人行流通。
△ 30m、25m道路横断面示意
△ 东湖“慢生活”
东湖新城依托徐州医科大学及医药产业园的资源优势,方案整合了周边片区“产- 学- 研”各板块功能,实现了多元功能融合,打造出复合生态的东湖功能区。本方案强调了东湖新城承担的城市服务+创智教育+生态景观的区域功能,构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现代化新城。
依照“产城融合”的总原则进行功能分区:
· 居住组团尽量围绕东湖的景观核心区布置;
· 商业商贸兼顾研发组团和居住组团;
· 居住外围布置非污染的研发办公组团。
△ “产城融合”的功能分区
△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
在城市范围内,智慧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一过程中与绿色发展、低碳控制不可分割。本方案中,借鉴了上海、多伦多、哥本哈根的城市经验,通过智慧城市的手段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最终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绿色建筑管理、绿色交通引导、可持续能源利用、生态景观环境的终极目标。
△ 减少碳源、增加碳汇
△ 东湖新城鸟瞰图
工程档案:
项目地点:徐州
设计时间:2019年4月-2020年7月
规划面积:10.78平方公里
设计单位:中衡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设计主创:冯正功、王志洪、苏伟成等
文案编辑:唐蓝珂
版式设计:邢可
图纸版权:中衡设计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