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恶意撕毁中国人的名牌!他们告诉美国人,我们被撕掉的中国名字有多美 丨全球眼

2017-02-13 花儿街财经

前言:“我叫Hai Ge,含义是大海的歌声;我叫Liu Xinran,代表着欢乐和欣喜;我叫Xu Guohao,意思是像花木兰那样的女英雄……”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生最近录制了一段引发关注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中国留学生纷纷介绍他们中文名字背后的含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74p9xyx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录制该视频的起因是近期哥大校园内发生的“撕名牌”事件。时逢中国农历新年,本是欢欢喜喜的时刻,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里,却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发现宿舍门牌上自己的名字被有意撕毁,仅仅因为用的是中文拼音。而一些中国留学生因在名牌上写了英文名而“幸免于撕”,如此专门针对“中文名”的破坏行为,受到中国留学生的谴责。



哥大本科宿舍Schapiro Hall等多栋楼内出现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亚裔学生名牌被撕事件。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毕业生马丹宁在接受采访时表达出对“撕名牌”事件的不满。“在哥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出现这样低级的种族歧视行为,让人觉得很寒心。”。


哥大多文化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Multicultural Affairs)率先作出回应,向哥大相关学生组织发出慰问邮件并承诺进行调查。


哥大多文化事务办公室发给亚裔学生社团的慰问邮件。

  

亚裔美国人学生会发布一则声明称,本次损坏事件使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一同争取种族正义,反对针对少数族裔群体的恶意。包括“中国全球联接”组织(Global China Connection)、中国学生社和韩国学生会在内的七家学生组织也一并签署了该声明。


哥大亚裔美国人联盟发表联合声明对该行为进行谴责。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来美,难免形成紧密的小团体,在他人脑海中可能产生‘他者’的印象,但这并不构成种族歧视的理由。”马丹宁说。

  

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16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学生占2015至2016学年所有留美国际学生总人数的31.5%,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最大的留美学生输出国。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硕士生徐洋对事件的发生也感到很意外。他认为,不同种族之间可能存在误解,但他愿意相信这不是出于绝对恶意。希望大家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和事。

  

这次哥大“撕名牌”风波更是引发了留学生群体的文化思考。

  

在出国的留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会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它像一块迷彩服上的布料,大家纷纷“穿上”,以为这是必备之物。为了让他人读起来方便,或为了更快的融入陌生环境,或希望别人能够记住自己等种种原因,一些留学生将自己本来的中文名一步一步尘封。

  

但是,当标有中文拼音的名牌被撕去的那一刻,他们逐渐意识到,中文名字对自己是多么重要。


下面是一些来自哥大学生们Facebook的截图:


(简译:“大家好,我是苏格妮,我住在Mcbain5。抱歉,由于我之前的名牌写着"Elena Su",显然给你们撕名牌(种族歧视)造成了不便。 我的汉语拼音名牌马上就贴好了,欢迎你们来撕。”)


(简译:“大家好,我是刘泽文,我住在42 Brownstone 542 W 114th St.。抱歉,由于我之前的名牌写着"Vincent Liu",显然给你们盯着亚裔学生骚扰造成了不便。 我的汉语拼音名牌马上就贴好了,欢迎你们来撕。 哦对了,如果你们找不到这个地方,欢迎发消息给我,我很乐意与你们进行“愉快”的交谈”)


(简译: .....作为一个来美6年的中国公民,我个人经历了也一些这个世界的歧视...今天,我不想再保持沉默了。 请停止躲在暗中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撕名牌了,如果你对我们的名字有意见,Go fxxk yourself)


哥大中国留学生海歌说,“我们中国人的名字多是爸妈或者重要的长辈起的,饱含着家人的冀望。不光讲究发音好听,还有深刻的含义。有的烙着家族的印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诗意朦胧。”

  

但是有些中文名字在英语里确实会遇到挑战。哥大商科在读学生亢哲告诉记者,“Zhe(哲)”的拼写在外国人眼里很难发音,因此经常出现被叫错的情况。“所以方便起见一般跟外国人交流我还是会用英文名字”。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亢哲非常感动。“几天前我遇到过一个外国朋友,在我告诉他我英文名后,他执意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并且很努力地去学,记下来。”

  

当亢哲为了自己的名字发音拗口而感到抱歉时,外国人说:“我才应该为发错音而道歉,没有人需要为自己名字叫什么,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而感到抱歉。”

  

“我们的名字有特殊含义,对我们意义深重,请尊重我们的名字”,海歌(Hai Ge)决定站出来,她说:“通过此次事件,我反思,要让不懂我们名字深意的人尊重我们的名字,最好的方法是向他们介绍,告诉他们我们的名字有多美”。


  

目前海歌等人参与录制的《说出我的名字》视频已获千万点赞,有外国网友留言说,“其实中文名字很好听,富有涵义,为什么不用呢?”



延伸阅读

华人当觉醒:

在海外,请大声说出我们的中文名字

文:辛上邪(世界华人周刊)




在百多年的移民史中,华人曾长期饱受歧视。近几十年来,华人的反抗精神加强,渐渐以族群的力量来抗衡不公。仅以美国为例,从去年到今年,便有不少积极维权的事例。这些精彩的表现也体现出华人民族性的进步,值得全球同胞借鉴。



几周前,弗吉尼亚州60岁的华裔陈先生在小区的会所前停车玩Pokemon G的手机游戏,被小区保安连开六枪射杀。案件在调查中,但凶手却仍未遭逮捕。


被枪杀的华裔


警方对案情如此不可思议的处理,明显有种族歧视的倾向,甚至比去年的梁彼得案件还过分。梁彼得作为见习警官在执行公务中误杀一名无辜的黑人,被判二级误杀罪,面临15年监禁。在他之前,误杀民众的两位白人警察都没有被起诉。为了替梁彼得争取活命的机会(基于曾经是警察的身份,他如果入狱后很可能被囚犯殴打致死)、也为华裔争取平等,成千上万的美国华裔发起了多种有组织的声援活动,并波及加拿大。最后,在十多个城市同日发起的华裔游行示威后,梁彼得被改判五年缓刑、完成800小时的社区义工服务。



为梁彼得发起的游行示威不仅声势浩大,而且很有亮点。示威活动有组织、有纪律,首先为死者默哀、播放美国国歌,获取当地政客支持,在同情死者的同时要求司法平等。示威活动也注意细节,要求参加者自带垃圾袋,不能在现场留下任何一点垃圾。这些特别之处,不亚于示威本身的意义。华裔站起来了,对不公平的待遇敢于开口说“不”,还说得有力有度,并注重细节、塑造群体新形象。



更有力度的是2016年10月的费城华人携枪示威活动(美国华人历史上的首次)。示威是针对说唱歌手YG在费城的演出。YG写了首专门教唆罪犯抢劫华人的歌曲,在youtube上放了两年,华裔在“白宫许愿墙”上要求禁播,网络签名突破10万后,歌曲才被下架,但未追究YG的法律责任。要求禁播的网络签名请愿也被传播到加拿大和其他海外华人社区。


持枪游行是震慑,而直接对入室暴徒开枪则能有效地抵御欺侮、抢劫。近年来已经有数起华裔开枪自卫的事件。休斯顿商店的店员徐文典击退入店劫匪;费城的陈启凡在住所持枪制服入室劫匪;而亚特兰大华裔女商人陈凤珠以一对三的枪战被赞以女英雄。在枪支数量超过人口数量的美国,善用武器保护自己是明智之举。



越来越多的华人对威胁、不平等给予了重视,并勇敢回击。哥伦比亚大学近日发起了“Say My Name”活动,华裔学生改变过去入乡随俗给自己取英文名字的做法,而是郑重强调自己的中文名。这个抗议活动是针对某些人故意毁坏学生宿舍门上贴着的带着“中文名”特征的名牌而发起的。有些用英文名写名牌的华裔学生在脸书等社交媒体高调宣布自己有中国名字、将自己名牌改成中文的,“等着你们来撕”。他们还联合制作了视频,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含义,过去“为了‘融入’‘为了合群’‘为了方便省事’‘为了少给别人造成困扰’无奈地将这些名字藏了起来”,但现在,“我们选择不再遮掩”。



往昔,华裔的沉默和忍耐是民族天性使然。严歌苓在翻查了大量史料写成的小说《扶桑》中描述最早去美国的华裔给白人的印象,“你挡住他们右边的路,他便从你左边通过,你把路全挡完了,他便低下头,耐心温和地等待你走开。……他们如此柔缓,延绵不断地蔓延,睁着一双双平直温和的黑眼睛。从未见过如此温和顽韧的生物。”如今,哥大青年学子高调说出自己的中文名字、费城居民配枪游行、为梁彼得的全美伸冤,这些都是华人的进步。不仅是一时一事的改变,而是民族性的飞跃。


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是现代人的觉醒。任何小的不合理都有可能聚集为大的不合理。任何诉诸他人的不合理都可能有一天降落到自己身上。华人对此要有充分的意识,族裔间的不平等之外,还要对其他的不合理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社会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值得学习的此类案例。比如特朗普针对七国的“禁穆令”终于在民众和司法界的努力之下被冻结。三位捍卫穆斯林旅客合法权益的大法官并非穆斯林,他们超越宗教、族裔的界限来捍卫法律的公正是捍卫了全社会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们和他们子孙的自由。否则法律一旦被强权践踏,就很容易被强权反复践踏,那样每位居民都会受到伤害,只是早晚的区别。


这个经验值得华人借鉴。逆来顺受、咬牙忍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旧心态需要割除,无论在海内外,华人都应该越来越警醒,对任何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保持警觉,敢于说“不”,坚定地捍卫社会的公益、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






来源:瞭望智库(ID:zhczyj)、《中新网》、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