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朝灭亡后,几十万旗人的命运如何

2017-02-13 花儿街财经

旗人,是清朝时期,八旗编制内的军民对自身的一种称谓,这一称谓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十九年,当时是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的基础上将原先的牛录制度进行完善,创制了八旗制度。八旗先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来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先后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崇德七年,八旗制度才算是正式完成,实际上有二十四旗,统一在八旗中间,每一旗下都包含满,蒙,汉三族人员。

八旗

清朝入关后,随着天下安定,八旗军也不再需要南征北战了,清朝统治者将八旗军民进行统一安置,清康熙五十七年,由年羹尧主持、于成都城之西南角,修建专供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住的城中城,习惯上呼为“少城”,亦称为“满城”。满城中设将军为统管,除满人,蒙古人之外,汉人一律不得进入。当时的满城几乎就是独立王国,连四川总督都无权干涉其中。

这些八旗军民的后人,生下来就享受特权,由政府发给粮饷俸禄,月赐钱粮,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旗人们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成为所谓的“一等公民”。随着旗人的人口繁衍,数量越来越多,旗人的俸禄开支也越来越巨大,诸如四川的满城,由成都附近十六州县每年向"满城" 交纳大量粮食和生活用品,其中仅粮食一项就多达92万余石。

早期的旗人虽然享受特权,但是他们自己也比较争气,八旗子弟在满清早期开疆拓土,逐鹿中原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康熙年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平定青海,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平定回部、两征廓尔喀等,这些战争中,八旗子弟均是作为清军主力,在战场上前仆后继。

但是随着清朝走向没落,旗人也渐渐荒废了祖先的弓马骑射,除了那些有驻防任务的八旗军人,其他的八旗子弟已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日遛鸟喝茶的悠闲日子,反正有官府供给衣食,加上清朝规定旗人不得从事工商及农业,只能习武读书,旗人沉浸在这种越来越腐化的生活中渐渐迷失了祖先留下的使命。而旗人越来越多,养活这些旗人的巨大开支也成了官府最为头疼的事务之一,清朝末年,国家已经是朽木难支,数量庞大的旗人,官府更是难以养活了。

          

旗人越来越成为朝廷的沉重的负担,为了甩掉这个包袱,清廷只得下令放开旗人的限制,让他们可以经商务农以自求生路,但是这时的旗人可不是两百多年前刚入关的那会了,过惯了安乐日子谁肯去自谋生路?满清也没办法供养他们了,连三万多皇族都养不起,数十万旗人还是靠边站去吧(有有一种说法是清末旗人达百万之多,实际上里面是把蒙古八旗也算进去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不享受与满族人同等的待遇)。

辛亥革命后,满清失去了政权,皇族实际上已经成了高级囚徒,但是北京城的王爷们由于占有大量良田宅邸,家中也有不少金银珠宝,维持富贵生活那还是绰绰有余,但是旗人们和一般皇族就没那条件了,失去了薪俸不说,满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昔日的什么爷,什么大人通通沦为一般公民,他们突然一下被赶进了社会,这才发现一个个旗人早就失去了基本的谋生手段,别说种田经商了,很多人一辈子连出门买烧饼都没做过。

有一个满清皇族,辛亥革命后,他没了俸禄,家里仆人们也都先后遣散了,这一天早上,他想吃烧饼,于是拿上钱去街上买,当卖烧饼的把饼包好递给他的那一刻,他呆住了,烧饼怎么是热的呢?他的记忆中,下人买回来的烧饼都是凉的啊。他赶紧咬了一口,发现这热烧饼真的是好吃极了,原来他家的下人们每次出去买烧饼都故意买凉的,因为一旦买的是热烧饼,那以后主子必定每天都让下人起早去买,那活受罪的事谁愿意去干啊,于是大家伙商议,以后都买凉的烧饼,反正这主子爷也不知道。

其实,这又何止是烧饼的事呢,整个旗人世界早就都是如此了,那些平日里带着小厮走街串巷,趾高气扬的旗人们一夜之间就这么变成了没人要的孩子,贫穷很快降临在他们头上,没多久就出现了有人流落街头行乞,甚至还有饿死的,最为甚者当属睿亲王的后人钟氏兄弟,实在活不下去了,竟然动起了掘自己家祖坟的念头!那些旗人中的妇人为了生活不惜卖身为妓,当时北平城里至少有七千妓女,其中大部分是满族人,而且都是突然性的成群入行的。

旗人死于冻饿的也不在少数,清朝灭亡后留下的众多旗营,里面的官兵军饷一开始民国还认,后来就拖,以至于北平还闹出过京旗和外三营的索饷不成,跑到政府办公区附近游行请愿。北洋政府后来也意识到旗人的问题,为了照顾他们的生计,开办了旗民工厂和慈幼院等,青壮年靠自己劳动挣钱吃饭,老弱病残稍微救济一下,政府也只能这样了。不过,也算是不错了,对比二百多年前满人在中原的所做作为,民国没有清算已经是很体现宽容了,毕竟民国搞的是五族共和,大家都是平等公民。

老北京人力车夫

历史无声前行,我们读史是为了触摸时间的脉搏,感受千百年之风云变迁,古人用心记录历史,是为留给后人查阅,史书中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去研读历史,就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最好的尊重与继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