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的学校到底学什么?| 严文蕃

2017-02-24 花儿街财经

严文蕃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终身教授、教育领导系主任



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关于未来学校,我最主要的思考是:未来的学校到底学什么?未来的学校怎么教,即教学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够怎么做呢?对这些问题,我想从美国或国际上的一些尝试来谈谈启示。

首先想说的是PISA比赛结果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图1所示,是上海代表中国大陆第一次参加PISA比赛时,与美国、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和台北、香港等的阅读部分的成绩比较。高分段,上海占19.5%,美国占9.9%;反过来,低分段,美国占17.6%,上海只占4.1%。数学部分和科学部分,高分段、低分段的占比情况也是差不多。这三个最主要的课程比下来,上海的成绩最好。

图1

这次PISA比赛后,英国特地派团来中国学习,学习了一年以后,他们向英国政府报告,还要政府派来学。学什么呢?他回去写的报告就是,中国的数学掌握性学习方面非常好,这是他们的短板,他们要再来中国学习。那反过来,我们有什么短板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未来学校学什么,实际上就应该是继续发扬我们的长处,改进我们的短处,而不是说全部丢掉重来。最危险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全部、快速地变化,然后还有钟摆现象。这样的变化,就是折腾。

未来学校,就是要让孩子全面地发展。全面地发展,就是指心智和体力都要发展(如图2)。其中,心智方面又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学术里面又包括知识和能力的,知识又包括考核制度。如果我们把这个作为两条线,就好比全面发展的两条腿,全面的人应该左右两条腿都发达,不全面就是某一条发达,另外一条不发达。图1中的PISA比赛成绩就反映了一点,中国左边这一条非常好,现在缺的是右边的。我非常欣赏朱永新老师提出的,新教育的核心计划是让师生过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两条都发达那就是完整。

第二个,现在大家都在谈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对我们建立未来的学校和学什么有什么启示呢?

图2

中国提出的核心素养模式(见图3),主要包括三块内容:第一是文化基础,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文化底蕴深厚;第二是科学素养,现在特别还提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其目的是学会学习;第三是社会参与,除了自我发展还要做社会人,需要有责任担当。

图3

再来看看美国人。美国人也在总结。关于未来学校学什么,美国人不说素养,也不说素质,他们认为核心是能力,简称为“4C”:前两个是创新(Create)和批判(Critique)。创新的第一条件是批判,所以美国人经常会讲“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和不同想法”,因为他要创造不一样的氛围,因为批判了以后才可以创新。另外两个是沟通(Communicate)和合作(Cooperation)。互联网时代特别强调沟通与合作。社会人是建立在个体人的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品质,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下就特别强调公民——公民实际上就是担当和奉献。所以,谈到素养,更多地强调科学的认识和社会的参与。

实际上,未来的学校强调的就是核心素养,如果把核心素养“换回”到学习里面,我们学会什么呢?就是面对复杂情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能力。

第三个,现在大家特别热衷谈论STEM。STEM是什么呢?图4中的这个三角形最能代表STEM的意义。STEM也代表了未来学校学什么的趋势。后来又多了一个“A”,叫STEAM,是指科学技术工程再加上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融合,把课程全部融合。这就是未来学校学什么的特点,是融合而不是单一的。现在又加入了“R”,叫STREAM。这个“R”是什么呢?就是写作(Writing)。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写作呢?因为所有的都需要表达,最重要的是写作。

图4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很多中国人的思考。美国也做调研,把美国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学家来做对比,发现差别不在他们的科学素养,最关键的差别是他们的写作,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写作能力要比一般的科学家高上20倍甚至更多。写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一“进”一“出”——阅读是“进”,写作是“出”——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学生很厉害,那还得看他写了什么。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读是“进”,说和写是“出”,语言学得好不好,就看你会不会说、会不会写。要真正提高说的能力,我觉得还是要在写上面下功夫。

美国的尝试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未来的课程不是独立的,更多的是整合的。那么,我们怎么教呢?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深度学习是针对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而提出的。现在的教室和以前的教室有什么区别?以前,教师对着所有的人讲;现在,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媒体也变了。以前,老师是中心,学生都在听老师的;现在,更多地强调学生做展示,不仅是一个人在展示,是一群人在展示。以前,全是书;现在,都是电子的信息,学生都在看电脑。那他们在电脑上看的东西跟我们屏幕上放的东西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因为学生学习的“点”是有差异的,每个人感兴趣的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正面的看法。还有一种负面的看法,认为就是各种各样的开小差。以前上课,所有人都要听,都要记笔记,因为怕丢掉了;现在不怕丢了,你随便讲什么,我自己上网可以查——信息社会到处都是信息。如果教师教的东西都超不过百度,学生就可以不听,随时可以自己去搜索。也就是说,谁都拥有信息。强调深度学习,表明教师的作用不是传递信息,而是要整合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加工和连接。

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深度学习这个概念了,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学习就强调三点:一是深度学习的任务是整合,深度学习的方法是共同体以及数字化的运用。讲到深度学习,少不了就要讲布卢姆,因为是他第一个提出知识分类的问题。他的知识体系图(如图5)是很重要的,强调做中学,强调创新。中国学布卢姆学了整整30年,以前的教学全部是按照布卢姆的方法来做:先是复习旧知识,然后引入新知识,下课前布置作业(就是“应用”),至此这节课就结束了。现在,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往上怎么走的问题。

图5

 最最有深度学习的一个样本,就是美国式的翻转课堂,它给我们怎么做深度学习很多的启示。教师把要讲的内容做成微视频,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如此,学生变成了为主,教师变成了为辅,这是对布鲁姆分类的一个颠倒(见图6)。最关键的是,原来是布置作业,现在是以做项目为主。

图6

 未来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尽量地利用信息技术,把低层面的内容交给学生去自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层。所以,未来教室的特点就是以下这几点:第一,学习的内容是跨学科的,是整合的。第二,学习的方法是以项目为主的。第三,学习的环境是探究的,是互助的,是团队的。第四,教师的角色是辅助。

(原载《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2016年第6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